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梗阻性黄疸临床及MRCP、DWI资料。结果所有患者MRCP均可清楚显示胆管系统全程,胆总管下段结石呈"杯口状"改变,恶性病变呈"刀切状"改变。MRCP诊断正确率为89.09%,MRCP联合DWI诊断正确率为96.3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CP联合DWI为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不仅可以定位,而且还能鉴别良恶性病变,安全无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胆管恶性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胆管恶性肿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30例患者MRI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阻塞性扩张。其中胆管癌18例,肝细胞癌9例,转移瘤3例。阻塞部位在肝内胆管部2例,肝门部10例,中部12例,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部6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结论MRI与MRCP结合能显示胆管阻塞性扩张及阻塞部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方法检查胆道梗阻,探讨其对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SiemensNovus1.5T超导磁共振仪对68例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MRCP和常规轴位TSE/T2WI检查。结果MRCP诊断良性病变59例,其中胆道系统结石47例,胆道疾病术后5例,胆管炎、胆管发育异常各3例,胆道蛔虫1例;恶性病变9例,其中肝癌、肝内胆管癌5例,胰头癌3例,壶腹癌1例,对胆道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5.6%,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2%。结论MRCP加梗阻部位薄层扫描对胆道梗阻尤其是良性梗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CP、ERCP对胆道梗阻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对右上腹及右肩背部不适,B超提示胆道扩张的70例患者行MRCP,对其中已有胆道梗阻的28例患者行ERCP并进一步镜下治疗。结论对胆道梗阻的治疗程序:B超筛选患者。MRCP诊断胆道梗阻,ERCP明确诊断并进行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疽的超声与MRCP征象。方法 统计梗阻性黄疸56例,均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全部病例均有完备的超声与MRCP资料。结果诊断为肿瘤40例,结石13例,炎症3例,均有相应的超声与MRCP征象。结论 超声与MRCP结合,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丽英  刘满常  刘冲 《河北医药》2006,28(8):719-719
胆道梗阻性疾病临床较常见,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梗阻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病因较多,现胆道梗阻性疾病术前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多依赖影像学检查.本文将我院20例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后薄层重建及多层面重建(MPR)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的胆道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在胆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院近二年来对 5 6例拟诊胆道疾病者施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检查 ,获得满意的效果 ,兹报道与分析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本组 5 6例 ,其中男 32例 ,女 2 4例 ,年龄 35~ 82岁 ,平均 5 2岁 ,病程 1周~ 11年。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发热、黄疸等。B超见胆囊、胆管扩张 ,胆囊结石而不能排除胆管结石 34例 ,胆道术后胆管炎或黄疸 9例 ,B超或CT提示 :胰头、肝门部占位病变 10例 ,不宜行ERCP检查或检查失败者 3例。其中阳性 4 7例 ,阴性 9例。二、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Symphony1 5T超导、高场、短磁体型磁共振机…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MR新技术,具有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简便安全、可多方位旋转、多角度观察、不需对比剂等优点,为胰胆管疾病提供了获得类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的胰胆管图像,在胆系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1-2].笔者对85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CP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舟山医院收治的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85例,且全部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或(和)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经MRCP检查,所有患者同时行超声检查.患者年龄45~79(54.7±9.3)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张饮水MRCP结合MRI对低位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0例经手术或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低位胆道梗阻的MRCP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与低张饮水前后MRCP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低位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显示及正确诊断率。结果低张饮水MRCP对低位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MRCP(P〈0.05);低张饮水前后MRCP对低位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8%(131/180)、92.8%(167/180);结合MR其他成像序列,对低位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1%(164/180)、96.1%(173/180)。两位诊断医师之间的意见一致性明显提高(κ=0.687、0.812)。结论低张饮水MRCP结合MRI有利于低位胆道梗阻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正>胆道梗阻性疾病及时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情况。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不仅可以全面显示胆道的扩张情况及梗阻部位,而且可以帮助临床判断梗阻原因,从而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CA19-9检测在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选取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良性梗阻组)19例和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恶性梗阻组)29例,治疗前后空腹检测静脉血CA19-9及总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良性梗阻组血清CA19-9与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血清CA19-9与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恶性梗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梗阻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良性梗阻组血清CA19-9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4和0.932,P<0.01),恶性梗阻组治疗前后两者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61和0.194,P>0.05)。结论动态监测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9-9变化及血清CA19-9与总胆红素的相关性,有助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术前良恶性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ERCP和MRCP影像资料对132例胆管梗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结果表明,两者一致的117例(88.6%),不一致13例(9.8%),总符合率MR-CP为88.6%,ERCP为98.4%。患者行MRCP后无并发症,但行ERCP检查后有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8%,但无死亡病例。结论:MRCP在胆管梗阻性疾病诊断方面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伤性,经济实惠等优点,诊断胆总管扩张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但对胆总管较小结石(〈3 mm)的诊断不如ERCP准确,而且不能行取石治疗。因此MRCP在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中应作为首选方法,但不能取代ERCP,两者需结合。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金凤 《淮海医药》2008,26(1):21-22
目的探讨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资料。结果本组中肝门胆管癌10例,胆囊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肝尾叶癌1例。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截断征”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王洲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112-2114
目的 比较三种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40例行桥式引流术,24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20例行RouX-En-Y吻合术,检测术后第1、3、7、14天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下降率:桥式引流组为25.5%与20.6%,PTCD组为13.9%与15.8%,RouX-En-Y吻合组为13.6%与14.8%;术后第3天下降率:桥式引流组为26.9%与28.0%,PTCD组为19.8%与12.8%,RouX-En-Y吻合组为18.3%与13.2%;术后第7天下降率:桥式引流组为63.8%与71.2%,PTCD组为24.1%与32.5%,RouX-En-Y吻合组为24.2%与31.1%;显示桥式引流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下降最快,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三种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都有确切的疗效,但桥式引流可以更快降低患者胆红素至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瑞文  戚睿 《安徽医药》2022,26(11):2236-2239
目的研究使用胆道 125I粒子条支架和普通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MOJ)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治疗的 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粒子组为使用 125I粒子条支架治疗的 15例,普通组为使用普通金属支架治疗 15例。根据肝功能及胆道肿瘤标记物等指标评价近期疗效,生存时间评价远期疗效。结果粒子组及普通组均可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粒子组同时可显著降低胆道肿瘤标记物指标。此外,粒子组中位生存时间及平均生存时间[( 207.00±41.22)d,(210.19±35.74)d]均长于普通组[( 90.00±41.12)d,(81.77±17.93)  相似文献   

16.
季红莉  路琴 《中国医药》2011,6(10):1192-1194
目的 探讨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6例就诊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均经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证实。结果 86例中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38例,其中胰头癌及壶腹癌24例、胆管癌10例、肝癌4例,胆总管结石22例,酒精性肝病6例,反复发作性胆管炎2例,药物性肝损害6例,急性戊型肝炎6例,心源性黄疸4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1例,原因未明1例。老年人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以介入治疗为主,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病因、身体状况相关。结论 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应加强对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梗阻性黄疸对大鼠肾脏AQP-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为梗阻性黄疸7d实验组,B组为A组对照组,C组为梗阻性黄疸14d组,D组为C组对照组。梗阻性黄疸实验动物建立后第7天及第14天分别终止A、B及C、D组动物实验,检测胆红质、血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肾脏AQP-3mRNA的表达,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血清肌酐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尿素氮检测C、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QP-3mRNA表达结果显示A、B组间,C、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间,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14d内血清肌酐可无明显变化;梗阻性黄疸14d时可出现尿素氮的轻度增高;梗阻性黄疸时AQP-3mRNA表达上调,但并不随着胆道梗阻时间的延长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王丽萍  孙军  吴前芝  王薇 《江苏医药》2006,32(10):929-931,F000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结合常规磁共振(MR)对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胆道梗阻病例的MRCP.常规MR图像。结果梗阻部位分别为肝门部以上胆管,胰头上方胆总管水平,胰内段胆总管水平。所有病例均显示胆管扩张。梗阻末端胆管形态分别为乳头状、尖锥状、鸟嘴状、环状。常规MR图像可直接显示病变部位异常软组织信号,部分可见转移征象。MRCP定位准确率88%,定性准确率64%,MRCP结合常规MR定位准确率97%,定性准确率82%。结论MRCP结合常规MR检查明显提高恶性胆道梗阻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陈小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54-125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MRCP采用FSE序列重T2W1扫描,对56例拟诊为梗阻性黄疽的病人进行了MRCP检查,并与临床综合诊断或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全部56例MRCP检查一次成功,均获得较满意的MRCP图像。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5%。结论: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结合常规MR扫描,对定性诊断也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郝君锋  王志亮 《河北医药》2016,(20):3101-3103
目的:探讨免疫联合疗法在结石性梗阻黄疸手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2例结石性梗阻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抗感染、胃肠减压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免疫调理治疗,治疗持续1周;治疗前和治疗后1、3、5、7、14 d,对患者淋巴细胞计数( LC)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水平进行统计,并统计2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结果2组不同治疗方法之间淋巴计数、HLA-D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烫.05);2组不同时间淋巴计数、HLA-D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3 d、5 d、7 d,A组LC和HLA-DR水平高于B组( P <0.05);术后A组感染4例(8.7%),B组10例(2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免疫联合疗法具有改善免疫抑制,促进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应用于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手术的患者中,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