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总被引:540,自引:2,他引:540  
腹泻病(diarheal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WHO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我国对腹泻病的控制也非常重视,制定了国家腹泻病控制规划。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在我国本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在我国儿科界腹泻病属第2位常见的多发病。目前以感染性肠炎为多见,尤以细菌感染为主,治疗上常予以抗生素治疗显效。为此,笔者从中医学及微生态学方面出发,试以“肠炎宁糖浆配合培菲康散剂”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70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腹泻病为儿科常见病,我院儿科近2年来收治小儿气单胞菌肠炎32例,占腹泻病例16.5%,因气单胞菌肠炎有其特异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儿童腹泻病病因复杂多样,其中以感染性因素最多见,病原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及真菌等。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条件、检测手段的改进,不断有新的病原体被证实与感染性腹泻的发生有关,使儿童腹泻病病原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小儿消化专业与小儿其他学科相比建立较晚。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在 1 991年儿科传染消化学组在杭州举办第一届全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以后的近十余年来 ,儿科消化专业始具规模并迅速发展。现将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回顾和展望如下。1 小儿腹泻病解放前我国儿科基础薄弱 ,解放初期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均按前苏联译本称肠道感染为肠炎 ;肠道外感染或因气候、饮食不当等所致的称消化不良 ,伴脱水、酸中毒者 ,则称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治疗原则为禁食、静脉输液、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等。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据WHO统计全球…  相似文献   

6.
星状病毒(AstV)是引起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病人急性病毒性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其致病性及流行病学意义日益受到重视。该病毒现已体外培养成功,属无衣壳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全长6.8kb,有三个开放阅读框架,即 ORF1a、ORF1b和ORF2和8个血清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认识到Ast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胃肠炎仅次于轮状病毒的主要病原之一,可散发或暴发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各血清型流行情况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各有差异,以1型多见。临床经过1~3天的潜汰期后表现有水样便伴呕吐、腹痛及发热等症,一般不发生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对其感染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仍采取补液、支持疗法等综合措施。目前可从粪便中分离出AstV,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进行检测及分型,尚无疫苗研制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可以引起全身多脏器和系统损害.单一地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和环境设施并不能完全控制轮状病毒疾病的传播.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传播途径除了经典的粪.口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呼吸道、母乳、医源性、胎盘以及人.动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复杂多样的传播途径可能是轮状病毒感染难以控制,长期危害全球新生儿及婴幼儿健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轮状病毒疫苗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状病毒是小儿生感染性腹泻病最重要的病原,婴幼儿接种疫苗可望控制控制轮关病毒胃肠炎,并降低其病死率。在人轮状病毒核酸11个基因片段中,保留编码VP7的第9片段,其余10个片段由动物轮状病毒基因替代重排后,复制出新型重组病毒株,制成单价或四价重组恒河猴-人轮状病毒疫苗(RRV-SPRRV-TV),现场实验显示具有较强保护力,并显著降低嗣后状病毒胃肠炎,为现阶段最有的疫苗株。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腹泻病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以前者更为多见。近30年来,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但仍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重要死亡原因。在引起腹泻病的感染因素中,人们对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相对地重视不够。本文就寄生虫性腹泻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TORCH感染与DNA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RCH感染 (包括 :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乙肝病毒及弓形体感染等 )在母亲与胎儿间的垂直传播可引起流产、死产和胎儿的多发性畸形 ,而生殖细胞的形成阶段及胚胎早期发育阶段正是TORCH感染的敏感时期。TORCH所引起的病理改变是否以DNA损伤作为其分子生物学基础 ,值得探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singlecellgelelectropherosis,SCGE)又称彗星试验 (cometassay) ,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直观检测细胞DNA链断裂的技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单个D…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感染性腹泻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感染而导致的腹泻,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按病理生理学将其分为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和分泌性腹泻,按感染病原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真菌性腹泻及特殊病原感染引起的腹泻。了解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对腹泻病的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细菌性腹泻病403例病原学检测与临床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提高对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肠道病原菌常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403例儿童细菌性肠炎患儿的病原学、药敏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从823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惠儿粪便中共分离出致泻病原菌403株。其中志贺菌属313株,检出率为38%;沙门菌属35株,检出率4.2%;弧菌属30株,检出率3.6%;气单胞菌属10株,检出率1.2%;类志贺邻单胞菌属ll株,检出率1.4%;侵袭性大肠杆菌5株,检出率0.6%。临床疗效及药敏试验显示,头孢曲松钠是治疗感染性腹泻病的高敏感性药物。结论 志贺菌为陕西地区主要的腹泻病原菌,占总菌株78%;头孢三代药物为当今小儿临床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68-368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将于2006年第3季度召开全国小儿慢性腹泻专题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征文内容:(1)慢性感染性腹泻病;(2)炎症性肠病;(3)免疫缺陷腹泻病;(4)寄生虫感染性腹泻病;(5)过敏性腹泻病;(6)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7)其他不明原因的腹泻病;(8)腹泻病诊断方法与治疗研究。全国小儿慢性腹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相似文献   

14.
腹泻病是指排出过多水样便,一般每天大于200g(或者婴儿大于10g/kg),虽经常存在便次增多,但不做为腹泻病的诊断指标〔1〕。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伴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等多种表现,尽管大多数儿童腹泻病属自限性,但仍为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率、死亡率高的...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是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最重要的病原,婴幼儿接种疫苗可望控制控制轮状病毒胃肠炎,并降低其病死率。在人轮状病毒核酸11个基因片段中,保留编码VP7的第9片段,其余10个片段由动物轮状病毒基因替代重排后,复制出新型重组病毒株,制成单价或四价重组恒河猴-人轮状病毒疫苗(RRV-S1RRV-TV),现场实验显示具有较强保护力,并显著降低嗣后轮状病毒胃肠炎,为现阶段最有希望的疫苗株。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是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为主的消化道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其中细菌性肠炎给予西药抗感染治疗,疗效明显,但对病毒性肠炎及消化不良等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给予抗病毒、补液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在临床拟暖脐散敷脐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总被引:281,自引:6,他引:281  
《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151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WHO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我国对腹泻病的控制也非常重视,制定了国家腹泻病控制规划。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在我国本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然较高,且存在滥用抗菌药物、滥用静脉补液等问题,为规范腹泻病的诊  相似文献   

18.
坏死性肠炎是以急性腹痛、腹胀、便血、呕吐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感染性腹泻,多数患儿症状严重,病死率高。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四川等地先后就其症状、分型、病理特征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等方面作了报道。关双印氏等曾对国外文献有关坏死性肠炎的资料作了综述。文献资料表明,本病除在新儿内亚有严重的流行外,其他欧洲、非州、美洲、东南亚及我国各地皆有散发流行。广西各地的坏死性肠炎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是较高的,并且山区和农村的小儿发病率比城市更高。近年来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目前此病仍为当地小儿感染性腹泻中病死率较高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血清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与IgG)和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对外来病菌抗御能力差,故易于感染腹泻病。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复杂多样,病种多,发病率高,危害大,依微生物学分类,至少涉及细菌、病毒与寄生虫三大门类,其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及诊治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生儿感染特别是全身感染 (systemicinfec tion)和败血症(sepsis) ,是新生儿疾病中的防治重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功能不足 ,感染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 ,甚至引起死亡 ,因此应不断引起重视并加以重点防治。新生儿病毒感染主要由先天性 (宫内 )感染或母婴垂直传播造成 ,以前者更为多见 ,其病原已由70年代起沿用的TORCH(T :毒型弓形体、R :风疹病毒、C :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即CMV、H :疱疹病毒、O :其他病毒 )扩展为更明确的CROTCHS ,其意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