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89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观察手术并发症,评价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及有效性。结果3例术后发生急性左心衰,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血栓,2例出现肿胀手综合征。87例患者内瘘成熟,血液透析效果良好。结论采用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能有效进行血液透析,可作为血管条件欠佳的透析患者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总结本院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包括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拔针的护理,预防内瘘阻塞及指导患者自我保健等.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未发生任何透析并发症,透析治疗得以顺利开展.认为良好的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临床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四川省广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4例,其中行常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对照组),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高位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造瘘成功率、术后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成熟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高位组一次性造瘘成功率、内瘘血流量、kt/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血液透析中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较常规动静脉造瘘具有更高的造瘘成功率、尿素清除效果及内瘘血流量,并且造瘘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制作方法、通畅率、并发症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7年7月以来,对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在腕关节以远的解剖"鼻烟窝"部建立动静脉内瘘,采用头静脉与桡动脉的背侧支端侧吻合,6周后用于临床血液透析。结果 28例均为首次行内瘘术,术中即刻通畅率100%。3例术后近期内因血管闭塞,2例因流量不足在腕部行标准动静脉内瘘术。28例患者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2月至4年。透析后1年通畅率为75%,使用良好,并发症少。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扩大了可穿刺范围,保护了近端血管,可成为血管条件良好的长期血透患者的首选血液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采用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实施传统血管通路护理的11例(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如感染、皮下血肿、局部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实践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使未行循证护理实施传统血管通路护理的并发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的透析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血液透析专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13例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2010年2月,我院对13例多次前臂内瘘失败或血管条件差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上臂肱动脉建立动静脉内瘘(亦称高位动静脉内瘘术).现将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臂动静脉内瘘是肾衰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其通畅程度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效果[1].本研究总结分析了23例肾衰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的超声检测结果,旨在评价内瘘并发症的超声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钱永梅  袁莉  田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444-4445
目的探讨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以提高了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下肢白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护理要点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1例下肢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而放弃,其余均正常使用。结论通过下肢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大大的减少了透析患者因血管条件不好带来的穿刺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肝素钠乳膏在保护动静脉内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终末肾功能衰竭患者较好的替代治疗方法,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须条件.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血管通路.但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需反复进行内瘘穿刺,易合并内瘘闭塞、血流量不足、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变硬狭窄,导致血管通路不能正常工作,严重影响病人透析效果.我院对维持性透析病人的动静脉内瘘除进行常规护理外,应用肝素钠乳膏涂擦按摩内瘘周围皮肤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生命线,由于透析时反复穿刺标准动静脉内瘘,或患者对内瘘的保护不当,发生的并发症会导致内瘘狭窄或堵塞,或导致患者标准动静脉内瘘无法在前臂血管建立[1]。本院肾内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采用肱动脉和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吻合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高位  相似文献   

11.
曹树红 《全科护理》2014,12(6):497-498
[目的]探讨长期透析病人高位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及护理。[方法]对16例老年长期血液透析病人高位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16例高位内瘘在使用中血流充足,使用良好。[结论]高位内瘘血管条件特殊,穿刺要求技术高,正确掌握高位动静脉瘘新瘘使用时间,掌握正确的穿刺和压迫止血方法,指导病人学会自我照护,可以预防内瘘阻塞,延长使用寿命,保证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2.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部位选择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比较在鼻烟窝与前臂部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应 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5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192例(54. 2%),前臂动静脉内瘘162例 (45. 8%);鼻烟窝和前臂内瘘患者的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 瘘4周、1年、2年和3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前臂内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 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的最佳选择;鼻烟窝内瘘较前臂内瘘有更多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进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4):317-318
目的探讨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及重复使用期内瘘的观察护理。结果62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59例手术成功且内瘘使用良好。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穿刺时精心的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两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后6~9周,内瘘成熟60例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向心性方向穿刺法(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针头朝吻合口方向穿刺法(逆穿法)。观察两组1年内高位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皮下血肿、血栓形成及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高位内瘘选择向心性穿刺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好高位内瘘,减少、延缓高位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健康通畅的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动静脉内瘘对于维持血液透析来说就是一条“生命线”,为探讨正确使用动静脉内瘘,避免或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本文对萍乡市人民医院125例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中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150例接受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术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适宜吻合的动静脉,使用超声扫查查看患者上肢血管是否存在变异和合并症,对动静脉走形进行记录,对桡动脉和头静脉顺畅程度及其内径、血流平均速度进行检测。造瘘术后对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评价,对内瘘口血流速度、动静脉内流情况及伴随合并症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对患者复查超声,患者动静脉内瘘在超声上有“u”或“v”形管状结构表现;134例患者通路通畅,16例患者出现合并症不能满足透析流量要求,并发症发生率为10.67%,其中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10例,动静脉内瘘管腔狭窄患者6例,16例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后均达到流量要求,完成透析;术后患者的头静脉和桡动脉内径和流量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动静脉内瘘失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相关(P<0.05)。结论 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多普勒超声可对患者的内瘘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于保证血液透析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3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4~10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8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功能完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半年后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功能完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半年内动静脉内瘘功能完好率,降低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总结156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初期穿刺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穿刺前的内瘘评估、患者准备、物品准备;穿刺时遵循触摸和进针技巧;重视透析中护理和透析后拔针及按压,同时做好健康宣教。154例首次穿刺一次成功,成功率98.7%;2例进针后出现前臂皮下血肿,暂停1周后再次穿刺成功。154例患者在4周的初期使用期间均达到预期血流量和透析时间,无明显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郭刚  倪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13):1866-1869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不良事件及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要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内瘘止血情况、血管壁的变化、内瘘并发症以及血液透析的效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渗血、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6个月后的内瘘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血管壁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6个月时的尿毒素下降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不良事件和血管增生,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6月—2007年1月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即透析结束采用弹力绷带配合指压压迫止血5 min,30 min后解除弹力绷带,指导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行湿热敷和握力器锻炼,每日2~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用自制的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涂抹动静脉内瘘及周围皮肤组织并按摩,每日1次。观察两组内瘘在12个月内发生栓塞、狭窄、动脉瘤、局部血管硬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硬化、狭窄、动脉瘤、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能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