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 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 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术和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显微手术处理技巧和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132例患者(135个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再破裂的7例前循环动脉瘤的处理,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结果 7例术中再破裂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患者根据GOS评分标准,3例术后恢复良好,2例中残,1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术中再破裂可发生在手术中的任何环节,显微手术技巧和综合处理措施能减少术中破裂,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例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动脉瘤复发、术后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动脉瘤术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Raymond-Roy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弹簧圈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发生死亡、植物生存、重残、轻残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弹簧圈用量及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弹簧圈技术用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栓塞程度及密度,降低动脉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且能降低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150例,其中75例采用夹闭术(夹闭组),75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栓塞组)。结果 夹闭组住院时间[(16.6±4.1) d]比栓塞组[(10.3±2.1) d]明显延长(P<0.05),夹闭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5.2±1.5)分]明显高于栓塞组[(2.3±1.1)分;>P<0.05]。夹闭组血管痉挛发生率(1.3%)显著低于栓塞组(9.3%;>P<0.05),感染发生率(10.7%)明显高于栓塞组(1.3%;>P<0.0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治疗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栓塞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各有利弊;临床应根据患者动脉瘤具体情况而选择对患者最为合适及有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时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中22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对术中破裂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动脉瘤成功夹闭20例,夹闭失败2例。术后恢复良好15例,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轻残5例,生活可基本自理;重残2例。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可发生在动脉瘤手术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尽早显露并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保持手术视野清晰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14 年10月单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29例(共62个动脉瘤),术后随访0.5~9年,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29例患者共62个动脉瘤均获一期一侧手术夹闭,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1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8个,眼动脉动脉瘤4个。术后DSA或CTA复查示动脉瘤完整夹闭,载瘤动脉畅通。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5例,中残5例,重残6例,死亡3例。结论 单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可行,应根据患者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夹闭51例,术中破裂11例均得到有效控制。51例患者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8例,轻残9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例。47例随访3-28个月元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按G0s评分,恢复良好41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3例。结论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确切有效的方法。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及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和手术相关性创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等体温与室温冲洗液持续术野冲洗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00例,术中室温(22~25 ℃)冲洗液持续冲洗术野100例(对照组),等体温(37℃)冲洗液冲洗100例(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14 d脑血管痉挛发生率(2.0%和3.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9.0%和12.0%;P<0.05);术后头疼持续时间、头晕持续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等体温冲洗液持续术野冲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监测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04例,术中运用MDU监测55例(监测组),未采用MDU监测49例(未监测组)。结果 监测组住院时间[(14.3±5.7)d]与未监测组[(14.0±4.8)d]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监测组预后良好率(94.5%,52/55)明显高于未监测组(75.5%,37/49;P<0.05)。>结论 MDU能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直接监测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能够发现血管是否发生痉挛、狭窄或闭塞,术中进行MDU监测,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胶质瘤术中超声的使用方法及其价值。方法 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颅内胶质瘤手术患者分为超声组(33例,使用术中超声)和对照组(39例,未使用术中超声)。超声组使用术中超声对肿瘤进行定位,引导术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对切除后的瘤腔进行探查,实现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肿瘤。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的定位率和全切率以及手术时间。结果 超声组肿瘤定位准确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1%,32/39;PP<0.05),超声组手术时间[(85.7±31.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17.4±40.8)min;>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在超声图像上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结论 术中超声具有低成本、准备时间短、方便快捷、实时监测、可重复和无辐射等优点,是胶质瘤手术重要的辅助工具,在胶质瘤定位和实时监测残余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319例,其中神经内镜下手术127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手术192例(显微镜组)。结果 神经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肿瘤全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神经内镜组鼻中隔缺损率、复发率和术后尿崩发生率(分别为20.47%、4.72%和8.66%)均明显低于显微镜组(分别为36.98%、13.02%和27.60%;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相当,但神经内镜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72 h内)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有53例采用早期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另外49例采用显微夹闭术治疗(对照组)。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和夹闭术相比较,早期栓塞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作用更为显著;但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血肿清除术后的疗效及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2012年3月到2013年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sTBI 45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根据体温控制水平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联合冬眠药物将肛温控制在36.0~36.4 ℃,维持7 d后自然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降温措施将肛温控制在36.5~37.7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MA、MDA水平。结果 观察组颅内压在治疗后3 d开始逐渐下降,7 d明显低于对照组(P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IMA及MDA水平均在治疗前最高,治疗后1~7 d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肛温控制在36.0~36.4 ℃对sTBI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MA 及MDA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与丙泊酚诱导麻醉对继发性癫痫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的影响。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非功能区占位性病变继发性癫痫180例,根据诱导麻醉方法分为咪达唑仑组(60例;0.2 mg/kg)、丙泊酚组(60例;2 mg/kg)和咪达唑仑+丙泊酚组[60例;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 mg/kg)]。打开硬膜后行第一次ECoG监护,病灶切除后行第二次ECoG监护。结果 从麻醉诱导至第一次监护的时间为(110.3±15.9)min。第一次ECoG监护显示,咪达唑仑组暴发抑制(BS)波形发生率(68.3%,41/60)明显高于丙泊酚组(25.0%,15/60;PP<0.05),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诱导至第一次监护时间≤120 min时,咪达唑仑组B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P<0.05)和咪达唑仑+丙泊酚组(>P<0.05);>120 min时,3组B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次ECoG监护显示,咪达唑仑组、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丙泊酚组BS发生率分别为5.0%(3/60)、3.3%(2/60)和3.3%(2/30),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继发性癫痫患者术前镇静类诱导麻醉用药宜选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3~6周)行颅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后行颅骨缺损成形术的患者75例,其中超早期(3~6周)行颅骨成形术60例(超早期组),常规(3~6个月)行颅骨成形术15例(常规组)。结果 超早期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时间[(124.6±57.5)min vs(142.2±45.3)min]、皮瓣游离时间[(38.7±10.4)min vs (56.3±17.4)min]、术中出血量[(183.6±89.4)ml vs (293.0±75.7)ml]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超早期组Barthel指数、MMSE评分、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行颅骨成形术优于常规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联合应用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92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AS治疗(PAS组,366例)和采用CAS治疗(CAS组,126例)。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严重临床不良事件(非致命性脑梗死、同侧无症状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次要临床不良事件(DSA示血管再狭窄较前增加>10%)发生率以及血清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CAS组非致命脑卒中发生率(2.3%,3/126)和短暂脑缺血发作发生率(7.9%,10/126)均明显低于PAS组[分别为(9.6%,35/366)和(15.3%,56/366);PPP>0.05)。PAS组复诊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1)。cas组复诊时血清hdl-c、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和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AS治疗相比较PAS药物强化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近期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是,PAS药物强化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