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的:观察Q开关激光、694nm红宝石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患者480例,采用Medlite C6 Q开关Nd:YAG双波长(1064 nm和532 nm)激光仪治疗,雀斑及脂溢性角化病应用Q开关Nd:YAG 532 nm激光,光斑直径2 mm,能量1.6~1.8 J/cm~2,2~3个月/次,1~3次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沉着采用Q开关1064 nm激光,光斑直径6 mm,能量2.5~3.0 J/cm2,每月一次,共10~20  相似文献   

2.
正目的:研究Medlite C6激光联合外用左旋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确诊黄褐斑的20例志愿者进行每3周一次Medlite C6激光联合日常外用左旋维生素C的治疗,并在每次治疗前使用皮肤测试仪对皮肤进行红斑、黑素、皱纹及含水量的检测,同时另取2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外用左旋维生素C的对照治疗,检测指标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激光联合外用左旋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确诊黄褐斑患者20例,激光联合日常外用左旋维生素c治疗,每3周一次。并在每次治疗前使用皮肤测试仪对皮肤进行红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彩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时间将150例女性患者分为3组,每组50例。周一、二就诊的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彩光联合皮肤透析、左旋维生素C导入治疗;周三、四就诊的患者为对照1组,单用彩光治疗;周五、六就诊的患者为对照2组,单用皮肤透析、左旋维生素C导入治疗。4个月后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光联合皮肤透析、左旋维生素C导入治疗黄褐斑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光斑低能量调Q 1 064 nm激光联合左旋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可能副作用。 方法:激光组采用medliteC6激光治疗黄褐斑,光斑为6-8 mm,能量2-3.5 mJ,每两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左旋维C组采用希玛仕23%左旋维C精华液外用,  相似文献   

6.
正目的:观察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面部注射联合点阵激光/强脉冲光治疗对衰老皮肤的临床疗效。方法:面部皮肤衰老患者25例,进行自体PRP注射联合点阵激光/强脉冲光治疗,其中皱纹11例,毛孔粗大9例,黄褐斑4例,色素沉着1例。治疗2~3次,每次间隔1个月。治疗前后通过主观评价及客观定量检测面部皮肤皱纹、  相似文献   

7.
1 064 nm激光同时以黑色素、血红蛋白和水分子作为靶色基,与595 nm、694 nm和755 nm等其它波段的调Q激光相比穿透更深,但靶色基的吸收效率却相对较弱。调Q1 064nm激光以点阵方式发出,则是一种更温和的治疗模式。临床应用发现每月一次调Q点阵1 064 nm激光治疗,至少8次的治疗,对黄褐斑的总体有效率为60%,反弹型黄褐斑的疗效更优,长期随访,治疗有效的黄褐斑患者复发率极低。对炎症后色素沉着、玫瑰痤疮,敏感性皮肤、黑眼圈等也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调Q点阵1 064 nm激光治疗时疼痛轻微,无明显结痂、红肿等不良反应,无停工期,是一项有特色的治疗方法,也是现有各种激光治疗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正获得性太田痣样斑(Acquired Bilateral Nevus of Ota like Macules,ABNOM)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真皮色素增生性皮肤病,据报道我国的患病率约为2.5%[1]。传统调Q激光如调Q红宝石激光(波长694 nm),调Q Nd∶YAG激光(波长1 064 nm)以及调Q紫翠玉宝石激光(波长755 nm)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约有20%的ABNOM患者就诊时同时伴有黄褐斑[2],该类患者在临床治疗上存在较高难度,经传统调Q激光治疗后往往产生炎症后色素沉着(Post 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PIH)或诱发黄褐斑加重。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调Q  相似文献   

9.
正目的:观察Q开关1 064 nm激光联合果酸换肤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8例确诊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Q开关1 064 nm激光联合果酸换肤术治疗,Medlite C6型Q开关Nd:YAG双波长激光(美国HoYa-ConBio公司产),激光治疗后1周行果酸换肤术,每次间隔4周,共治疗5次。前2次浓度为20%,若患者可耐受,从第3次开始浓度升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等离子点阵射频后联合超声导入PRP(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膨胀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萎缩纹患者20例,女性。采用等离子点阵射频治疗,4次治疗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2周;每次治疗,先进行等离子点阵射频剥脱,之后进行超声增强导入PRP;  相似文献   

11.
正黄褐斑是一种难治性、易反复的损容性疾病,好发于额部、面部、颊下及口周。发病机制复杂,治疗困难,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激光、药物及中医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单一治疗疗程长、副作用大,且复发较快。已有研究报道Q开关红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黄褐斑疗效肯定,但治疗后一段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1])。中医认为肺腑功能失调可引起黄褐斑,因人体五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 940 nm铒激光及1 550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痤疮瘢痕患者58例,皮肤类型为Ⅲ~Ⅴ型。采用2 940 nm铒激光及1 550 nm铒玻璃点阵激光联合治疗,共治疗4次,每6~8周1次。治疗后严格保湿、防晒。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末次治疗后3个月分别照相,通过前后对比,观察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医师对治疗效果进行4级评分,患者对疗效的满意率也进行4级评分。结果:58例经过4次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照片,痤疮瘢痕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及最后一次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价。80.2%的患者改善率超过50.0%;87.5%的患者达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效果。不良反应为短暂疼痛、红斑、水肿及色素沉着。结论:2 940 nm铒激光及1 550 nm铒玻璃点阵激光联合治疗痤疮瘢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痤疮瘢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1 064 nm调Q激光负载氨甲环酸联合红花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瘀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肝郁血瘀的面部黄褐斑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药物组、激光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1例。药物组仅采用口服中药红花逍遥散加减,每日1剂,每日2次,治疗时间为3个月。激光组采用1 064 nm调Q激光负载氨甲环酸治疗,光斑直径6~8 mm,频率5~10 Hz,能量密度1.8~2.2 J/cm2,共治疗6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2周。联合组采用联合组1 064 nm调Q激光负载氨甲环酸联合红花逍遥散加减治疗。治疗前、末次治疗后7 d,观察三组褐色斑面积、颜色消退程度改变并进行皮损改善评分,判断临床疗效。同时,检测三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脂质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变化情况,判断疗效。治疗后1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末次治疗后7 d,药物组、激光组和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  相似文献   

14.
正目的:武警部队官兵因长期室外训练、值勤等其特殊性,色素性疾病发病率高。观察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武警官兵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黄褐斑患者98例,女性60例,男性38例;年龄28~48岁。采用调Q开关Nd:YAG激光仪治疗,波长1 064nm,脉宽3~7 ns,光斑直径6 mm,频率10 Hz,能量密度2.4~2.8 J/cm~2。根据患者年龄、皮肤色泽、质地、敏感度以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点阵铒激光及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增生性瘢痕患者12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自体脂肪移植组、点阵激光组和激素组三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自体脂肪移植组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点阵激光组采用点阵铒激光治疗,治疗波长2 940mm,能量密度30 J/cm2,脉冲频率30Hz;激素组采用曲安奈德治疗。三组患者均接受4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首次治疗后1个月和末次治疗后1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评定量表(vancouver scars scale,VSS)对三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同时,记录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首次治疗后1个月和末次治疗后1个月,自体脂肪移植组、点阵激光组的VSS评分明显低于激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1个月,自体脂肪移植组、点阵激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0.0%,明显高于激素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1个月HE染色结果显示:自体脂肪移植组、点阵激光组的瘢痕组织...  相似文献   

16.
Fotona4 D是一款面部紧致提拉激光,具有2 940 nm及1064 nm双波长的激光,提供四种模式可明显改善面部松弛衰老问题。分别为:Smooth技术(ER2 940激光超长脉宽点阵)、Frac3技术(Nd∶YAG 1 064毫秒级脉宽激光)、Piano技术(Nd∶YAG1 064皮秒级脉宽激光)和Superficial技术(ER2940激光)。自2017年,笔者对156例患者进行多次4 D双波长面部抗衰老治疗,治疗期间,操作者发现接受治疗者除面部皮肤紧致度改善外,面部轮廓、肤色、黄褐斑及细小毳毛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正目的:观察调Q激光(Revlite SI;ConBio)传统发光模式(单脉冲)和新型双脉冲(PhotoAcoustic Technology Pulse,PTP)对黄褐斑治疗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自身对照研究,黄褐斑患者50例。受试者接受5次2周间隔的激光治疗。随机单侧采用新型双脉冲模式(PTP)治疗(光斑直径9.1 mm,能量密度2.4 J/cm~2),对侧采用传统发光模式(光斑直径9.1 mm,能量密度1.8 J/cm~2)。术后由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并由研究者及患者分别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满意度,同时通过VISIA皮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Lux 1540nm点阵激光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瘢痕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瘢痕患者2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治疗组8例,凹陷性瘢痕治疗组12例。采用Lux 1540nm点阵激光和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Lux 1540nm点阵激光能量密度38~50mJ/cm2,光斑直径10mm,脉宽10ms;595nm脉冲染料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58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术后瘢痕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使用585 nm脉冲染料激光和CO_2点阵激光对22例手术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后4周采用585nm脉冲染料激光能量密度如4.0~5.5 J/cm2,10.0 mm光斑和7.0~8.0 J/cm2,7 mm光斑,脉宽0.45~2 ms进行治疗;术后6周采用超脉冲CO_2(Syneron-Candela CO_2RE)进行治疗,根据瘢痕厚度选用消融模式或激光打孔技术。消融模式采用30%的点阵覆盖率,能量密度50~70 m J/cm2,光斑直径10 mm,脉宽10 ms,激光打孔点-点间距约4 mm;共治疗2~4次,间隔时间4周。结果:22例瘢痕患者中有21例瘢痕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治疗总满意率达95%,平均疼痛评分为7.2,1例PIH(炎症后色素沉着),无起泡、烧伤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58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CO_2点阵激光是目前比较安全、高效的瘢痕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铒激光(2 940 nm)点阵对浅表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2017年,应用铒激光(波长2 940 nm)点阵治疗浅表瘢痕患者580例。治疗前应用5%利多卡因乳膏外敷麻醉,铒激光治疗参数:光斑直径4 mm,能量150~250m J,在浅表瘢痕处重复激光磨削3~5遍。再使用点阵7×7治疗头,以长脉宽和1 200~2 000 m J/P能量模式点阵剥脱4~6遍(重复剥脱次数根据瘢痕深浅度决定),即完成一次治疗。通常需要治疗3~5次可达到满意效果,两次治疗间隔为4~8周。结果:580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30例(5%)患者出现治疗区色素沉着,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饵激光点阵是一种非手术的微创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动皮肤组织的再生修复功能,其不良反应少,恢复期短,是治疗浅表瘢痕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