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燃烧波淬熄法研究了TiC-Al金属陶瓷自蔓延高温合成中显微组织的转变,淬熄试样中保留了未反应区、反应区及反应完成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燃烧反应中的显微组织转变过程,用能谱仪分析了各微区的成分变化,测量了燃烧温度和燃烧波蔓延速度,并用XRD分析了反应产物相的组成.结果表明,Ti-C-Al系燃烧反应起始于铝粉熔化后与固态钛粉反应生成Al3Ti,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TiC颗粒从溶有钛和碳的铝熔体中析出;当Al3Ti熔化后,从熔体中也析出TiC颗粒,最终产物组织中除大量的TiC颗粒分布于铝基体中外,还发现有少量的Al3Ti存在,可能与使用的钛粉和铝粉的原料颗粒较粗有关.  相似文献   

2.
TiC-Ni金属陶瓷自蔓延高温合成中的显微组织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燃烧波淬熄法研究了TiC-Ni金属陶瓷自蔓延高温合成(SHS)中的组织演变,淬熄试样中保留了未反应区、反应区和已反应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燃烧反应中显微组织的转变过程,用能谱仪分析了各微区的成分变化,测量了燃烧温度Tc和燃烧波蔓延速度,并用XRD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相组成.结果表明,TiC-Ni金属陶瓷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的机理为溶解-析出机制,镍粉与钛粉的固态扩散导致低熔点Ti-Ni溶液形成,Ti、Ni、C粉粒逐渐向Ti-Ni溶液中溶解,当Ti-Ni-C溶液中的Ti和C浓度饱和时,从中析出TiC颗粒,同时形成粘结TiC颗粒的Ni3Ti基体.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的燃烧合成具有不完全性,最终产物中残留少量Ni3Ti2 NiTi共晶体,这种反应的不完全性是由于使用了较粗的Ti粉和Ni粉.  相似文献   

3.
TiC-Cu复合材料自蔓延高温合成中的显微结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燃烧波前沿淬熄法研究了自蔓延高温合成(SHS)TiC-Cu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演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燃烧反应中原始粉、反应区和产物区的显微结构,用能谱仪(EDX)分析了各微区的成分变化,测量了燃烧温度Tc,并用XRD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相组成.结果表明,自蔓延高温合成(SHS)TiC-Cu复合材料的机理为溶解-析出机制.铜粉与钛粉的固态扩散导致低熔点Ti-Cu熔液形成,Ti、Cu、C粉粒逐渐向Ti-Cu熔液中溶解,当Ti-Cu-C熔液中的Ti和C浓度饱和时,从中析出TiC颗粒,同时形成粘结TiC颗粒的Cu基体.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Ti,C,A1摩尔比为2:1:1的混合粉末自蔓延高温合成Ti2A1C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中,将在试样中蔓延的燃烧波强制淬熄.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淬熄试样中的显微组织演变,测定了其燃烧温度,并用X射线衍射检测了燃烧合成产物的相组成.结果表明:合成反应以Al的熔化为先导;反应过程可用溶解-析出-熔化结晶机制描述;该反应具有不完全性,可能是由于实验中使用了较粗的钛粉和铝粉所致.  相似文献   

5.
Ni3Al金属间化合物自蔓延高温合成中的显微组织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用Ni粉和Al粉自蔓延高温合成(SHS)Ni3Al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用燃烧波淬熄法使蔓延的燃烧波自行熄灭,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观察和分析了淬熄试样中的显微组织,测试了燃烧温度,并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合成产物的相组成.结果表明,合成反应开始于Al的熔化,从而使Ni粉粒开始部分溶解,Ni与Al原子间的互扩散导致Ni3Al反应扩散层在未溶解的Ni粉粒表面形成并逐渐增厚.该反应具有不完全性,可能是实验中使用了较粗的Ni粉和Al粉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TiCp/Al基复合材料中TiC颗粒的合成反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胡宪正  于金  谈荣生  蒋建清 《铸造》2003,52(4):243-245
应用自蔓延高温合成 铸造法制备出了TiCp/Al基复合材料;TiC颗粒直接在铝熔体中反应生成,合成的TiC颗粒细小(0.5—2μm)、分布均匀、与基体结合良好。工艺较为简单,反应时间短,碳化钛粒子的损失少,制备的复合材料成分均匀、结构致密;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表明TiC的合成分三阶段完成:燃烧前反应、燃烧合成反应、燃绕后反应,其中自蔓延燃烧合成反应是生成TiC的主导反应。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由Ti,C,Al元素粉末通过自蔓延高温合成(SHS)工艺制取TiC颗粒过程中体系物相组成的变化情况,以及合成产物的状态。采用燃烧波淬熄法制备了样品,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SEM)技术分析、检测了所得样品的相组成和微结构。结果表明,在Ti—C—Al系的燃烧合成反应中,分别产生Ti—Al,Ti—C和Al—C间的多个反应,生成多种金属间化合物相,但最终产物以TiC和纯Al相为主。反应产物的形态为纯Al相分隔的符合化学计量比的等轴TiC颗粒多孔堆积体,颗粒大小均匀,尺寸多在2μm一8μm之间。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技术制备出了一种用于铝及铝合金晶粒细化的Al-Ti-C中间合金,并研究了压坯密度、压坯直径、预热温度对自蔓延高温合成Al-Ti-C中间合金时的燃烧温度及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HS法合成的Al-Ti-C中间合金由Al,Al3Ti,TiC3相组成:本研究中压坯压力、预热温度对反应合成Al-Ti-C中间合金时的燃烧温度及产物的微观组织结构有较大的影响,而压坯直径变化对微观组织的影响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Al、Ti、C粉末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SHS)合成了Al-Ti-C中间合金晶粒细化剂。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引燃模式对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过程及合成产物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引燃模式下自蔓延高温合成的Al-Ti-C中间合金由Al、Al3Ti和TiC组成,引燃模式对Al-Ti-C的组织形貌产生重要影响,自蔓延模式下燃烧温度低,合成产物中的第二相粒子细小分散,而热爆模式下燃烧温度高,Al3Ti、TiC长大聚集,影响其晶粒细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W含量及预热温度对Ti—W—C体系燃烧合成产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W含量及预热温度对Ti-W-C体系燃烧合成产物相组成及粉末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系W含量减少,或燃烧之前进行预热,通过提高体系的燃烧温度,其燃烧反应机制由扩散-固溶机制转变为熔化-溶解-析出机制;结果,燃烧反应随之完全,有利于合成单相(Ti,W)C粉末,且产物粉末粒度增加,同时合成单相所需的预热温度随W含量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1.
《Acta Materialia》2008,56(6):1380-1389
Bulk ceramic materials based on TiC–TiB2–MexOy systems have been produced by means of pressure-assisted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SHS). The selection of the SHS systems was based on thermodynamic analyses in order to obtain regimes of synthesis with formation of liquid phase allowing a proper densification. The liquid phase formed in the products consisted of either melted oxides or TiC–TiB2 eutectic depending on the combustion temperature. The mechanisms of structure formation and the effect of grain growth inhibition due to the metal oxide particles have been evaluated. The micro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have confirmed the role of the metal oxides as promoter of the final products densification and of the grain refinement in the SHS ceramic materials. A core–shell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structure formation of the SHS composites through a chemical interaction involving two stages. The good agreement between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ed the validity of the core–shell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2.
燃烧合成Ti_3AlC_2及其热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燃烧合成技术,通过改变Ti、Al和C 3种粉末的比例制备出高纯度的Ti_3AlC_2块体材料,并对其在氩气中的高温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XRD)表明合成产物除了含有Ti_3AlC_2外,还含有少量TiC和Ti-Al金属间化合物,经k值法计算得Ti_3AlC_2最高含量为96.7%.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结果表明最高纯度的合成产物中Ti、Al质量分数分别为74.2%和13.7%,与Ti_3AlC_2中Ti和Al含量十分接近.利用SEM对燃烧产物断口进行了观察,发现明显的层片状结构.热重-差热(TG-DTA)结果表明燃烧合成的高纯Ti_3AlC_2在加热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热效应,说明合成的产物处于近似平衡状态.Ti_3AlC_2的分解温度在1370 ℃左右,同时由于氧化作用而导致试样质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TiC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in situ by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SHS) reaction in the Fe-Ti-C elemental powder mixture. The reaction behavior and formation route of synthesizing TiC in the Fe-Ti-C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e contents increasing,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s, reaction temperatures and TiC particles sizes obviously decreased. The addition of Fe promotes the reaction between Ti and C through a “bridging” effect. F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reaction behavior and morphology of products, serving not only as a diluent to inhibit the TiC particles from growing, but also as an intermediate reactant to promote the reaction.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电致伸缩式单轴超声悬浮反应系统,在Al-Ti熔体中形成超声驻波,使C粉末悬浮在合金熔体中进行TiC合成反应,以制备Al-3Ti-0.15C晶粒细化剂。通过组织观察和声压分析,研究了C粉末的悬浮情况、合金的组织形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只有在声辐射功率较小的时候,超声波在辐射块与反射板间的熔体中形成声压节点,在声压梯度作用下,使C和TiAl3能稳定地悬浮在声压节点处,而声功率较大时,驻波的二次谐波增加,声压节点消失,C粉末的稳定性破坏;C粉末的反应过程为:超声的空化效应使TiAl3溶解形成活性Ti,并通过Ti、C发生合成反应形成TiC相,同时,对TiC粒子具有热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原位合成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热、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铸渗复合原位反应技术制备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SEM、XRD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观察分析,应用热、动力学原理对原位合成TiC的热、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1138℃热处理能够原位合成TiC,体系中TiC优先于Fe3C和Fe2Ti形成,且在热力学上比Fe3C和Fe2Ti稳定.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Ti-C反应受动力学过程控制,C的扩散是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6.
连铸过程中夹杂物的析出对铸坯的组织性能有重要影响。为研究钛微合金化Q345钢中TiN 、TiC夹杂物的析出规律,对TiN 、TiC的生成热力学进行了计算,计算了Q345钢的固/液相线温度、碳氮化物的析出温度、不同温度下TiN、TiC的平衡/实际溶度积和析出时所需的Ti、N初始浓度,分析了高钛钢在凝固过程中TiN 、TiC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TiN 、TiC在液相线温度以上不能析出;由于Ti、N、C在凝固前沿的富集,当两相区fs>0.56时,TiN开始析出,当两相区fs>0.92时,TiC开始析出;在固相奥氏体中有TiN粒子析出,而TiC的析出温度较TiN低,在铁素体中析出。  相似文献   

17.
45(Ti+C)+55Fe(wt-%)的自蔓延燃烧反应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群成  方学华  柴惠芬 《金属学报》1994,30(23):513-518
采用强制冷却方法使成分为45(Ti+C)+55Fe(wt-%)的混合粉压坯在燃烧合成时自行熄灭,得到了保留组织转变过程的产物。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计算了燃烧绝热温度T_(ad),测定了实际燃烧温度T_c和燃烧波温度轮廓。结果表明,燃烧是以固态反应为主的;固态反应引起了Ti粉和Fe粉内燃烧反应的非同步性,TiC粒子分别在原Ti粉和Fe粉的位置相继形成;固态反应还导致了反应的不完全性,原子固态扩散的较低速率使尺寸较大的Fe粉内残留少量无TiC粒子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