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2003年第12期刊发的课例《孔乙己告状》,我认为不是创造性阅读课例,而是一堂读写结合的写作课例。由于陈老师自己对这个课例的实质把握不准,以致蒋红森老师认为这堂课的“创造”缺乏本依据,偏离原作,是一堂比较“离谱”的创造性阅读课。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告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的基本理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3.
这一篇很拙的小说 (按 :指《孔乙己》) ,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 ,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 ,请读者看看 ,并没有别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 ,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 ,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 :以为小说是一种泼秽水的器具 ,里面糟踏的是谁。这实在是一件极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 ,免得发生猜度 ,害了读者的人格关于《孔乙己》@鲁迅 @刘勇  相似文献   

4.
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对经典篇目的教学也应重新反思。最近再教《孔乙己》,我作了一些新的探索。改进后的教学,留给了我如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鲁迅名篇《孔乙己》的主题,目前流行的说法,一是说只批判封建教育,使人觉得立论偏颇,二是说控诉封建制度,又令人感到远离作品实际似乎比较空泛。即使水平高的学术专著也未能例外,如:“关  相似文献   

6.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中心:一、小女孩为什么能不顾父亲的责骂,擦燃几根、甚至一把火柴?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里“敢”和“终于”反映了小女孩思想斗争之强烈。小女孩也不舍得擦火柴,她也伯父亲责骂,但饥饿与寒冷迫使她不顾一切,擦亮了火柴。所以,“敢”、“终于”两个词不但揭示了小女孩内心的矛盾斗争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她处境的艰难,文中充满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二、小女孩为什…  相似文献   

7.
易文杰 《中文自修》2012,(11):36-37
广州的春天就是这样,一朝春光明媚,一朝春寒料峭,一朝春风得意,一朝风言风语——我是说,疯言疯语的孔乙己迈进了课室。初三(1)班的同学都抬起了头,原本铺天盖地的喧闹声变成一片潮乎乎的死寂,连勤于扫地的"活雷锋"都放下了扫把,像个被揭穿的特务般直愣愣地盯着孔老师——孔老师迈进课室的这一步,不仅仅是他的一小步,而且是改变人类的一大步!你知道,课室的地板也是坑坑洼洼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一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读书人,一个身材高大却偷偷摸摸的盗窃者,一个生活悲惨却遭人嘲笑的可怜人。他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离开,走过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却有太多思考。孔乙己为何如此装扮?为何这般性格?为何有此遭遇?我们来谈谈《孔乙己》中的几点矛盾。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名作,也是中学语文的一篇传统教材。近几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这篇作品的文章,其小许多见解使人一新耳目,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仅就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读者。第一、如何分析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和丁举人同属地主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饱狗与饿狗之争。笔者对这一分析是不敢苟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判定一个人是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主要看他的经济地位。如果是知识分子,则要看他附在哪一个阶级的“皮上”。孔乙己的境  相似文献   

10.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11.
李竹玉 《时代教育》2012,(11):177-178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风风雨雨的55年过去了,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认真研读毛泽东的这部光辉著作,仍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本文从毛泽东这部著作中蕴涵的改革理论以及对目前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我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13.
14.
15.
《孔乙己》是一篇精湛的小说,对它的研究已见到不少成果.本文避开一些主要话题,切取若干细节,谈点个人认识与体味,供老师们参考.首先,从句间关系上看小说的语言特点.语言的组合,实际上主要是句间关系的确定与安排.鲁迅是语言大师,他在小说语言的组合上很讲究(我们分析其语言艺术时常常忽略这一点),很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微妙关系.按一般的语言表述要求,句间关系越明朗越清晰.就越好,如果一个句子同它前后的句子不发生关系或关系不明朗,那么,不管它本身的意义是多么的明确,也不能够获得任何交际的价值.但又不能绝对地这么说,在一些艺术之花璀璨动人的语言天地中,我们常常发现  相似文献   

16.
凡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无不为作品的艺术魅力所陶醉,确实,《孔乙己》是一篇美文。作者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炼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作品不配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曾潇谊 《作文》2023,(39):26-27
<正>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专管温酒。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说起话来,总让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中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原来读过书,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愈过愈穷,但写了一手好字,替人抄书却不老实,偷雇主家的书和纸张笔砚卖掉,被雇主家发现了就吊着打。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小说。小说设置了两个中心视点,一个中心视点是当时的时代,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从而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另一个中心视点是当时的民众,通过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展露在封建等级意识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两个视点一远一近,一虚一实,近的反映远的,远的左右近的。作者把二者统一到叙述的大视野中,使发生在咸亨酒店的一系列情景具有彻骨冷髓的警示力量。在生活画面的具体展开中显示隐含作者的理性审视和热切期待。在小伙计漫不经心的叙事中,给人以巨大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容(略)。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并积累词语。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③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能力目标:①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②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③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与现代社会学生所处教育环境和人们之间和睦友爱的关系对照,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美育目标:体会文章含蓄精练的语言。3.教…  相似文献   

20.
编辑导语 记得有人说过.“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滢.一种旧制匿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这就是孔乙己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一生。在这篇《孔乙己》的续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