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贲门失迟缓症并发食管癌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结合近期诊治的1例贲门失迟缓症合并食管癌的临床资料,以"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为检索词,通过对万方医学数据库近10年中文文献的检索,对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的病例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22篇,共计51例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患者。贲门失弛缓症发病6年后并发食管癌的患者占71.11%(37/51);98.04%(50/51)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呈逐渐加重且无明显缓解期;12例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失去根治机会。结论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容易被延误诊断。中年、男性、贲门失弛缓症发病6年以上是合并食管癌的高危期。当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时应及时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电视胸腔镜下行食管肌层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治疗开始于19世纪末,食管贲门黏膜外肌层切开术目前仍是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应用电视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是常见的食管良性疾病,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标准术式.我科196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治疗1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以及简要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制备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多种动物模型如梗阻模型、经典的去神经模型和近年来研究热门的基因模型,它们都可以实现贲门失弛缓症的造模,且它们都是基于相应的病因学说,施以不同的处理因素,从而完成模型的制备。结论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制备,主要经历了梗阻—去神经—基因三个阶段。基于先天性学说从基因层次出发的基因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疾病,可制造出理想的动物模型,可以为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食管下段、胃贲门部切除,食管胃壁内吻合术以重建贲门功能。术后对22例患者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食管返流观察、胃镜检查、食管内测压并随访1~5年。术后各种检查结果表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食管胃壁内吻合重建贲门后,贲门功能的正常率达95.4%。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式重建贲门功能是防止贲门失弛缓症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癌、贲门癌文献有报道,由于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人间断吞咽困难症状与食管癌、贲门癌的症状相混淆,往往使之就诊时多属晚期。即使有手术机会也是姑息治疗,因此预后较差。我院收治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癌、贲门癌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食管下括约肌离断后断端距离对贲门失弛缓症症状缓解程度的影响。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33例贲门失弛缓患者按切开后断端距离大小分为两组,断端距离>0.6cm为A组,≤0.6cm为B组,比较两组间症状的Eckardt分值。结果 3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POEM术前症状Eckardt分值为6~9分,平均7.9分;术后分值为0~6分,平均2.2分。A组的Eckardt分值下降明显大于B组。结论 POEM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状疗效确定。环形肌离断后断端距离大小对贲门失弛缓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胸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张晓林李含志刘永春谢周良程兆云钱如林1995年10月至1996年6月,我们利用电视胸腔镜与气囊食管扩张器结合,为6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进行了食管下段肌层和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26...  相似文献   

9.
Liu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52-653
贲门失弛缓症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为每年0.4~1.0/10万人口,在我国则缺乏贲门失弛缓症的流行病学资料。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吞咽时食管平滑肌部分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松弛不全,引起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一般认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缺乏蠕动是难以恢复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3种:一是肉毒毒素食管下括约肌注射,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为15%~30%;二是气囊扩张治疗,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约为50%,且需反复进行扩张;三是手术治疗,Heller手术后经长期随访,其症状缓解率持续在80%以上,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食管良性狭窄性疾病,以往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为该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腹Heller手术加部分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腹Heler手术加部分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王如文蒋耀光范士志向杰吴旭1988年2月~1997年1月,我科采用经腹贲门肌层切开(Heler)手术加部分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9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17例,女...  相似文献   

12.
刘晶  于磊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36-537
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改良Heller手术为减轻症状的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贲门失弛缓症[1]。此手术是通过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使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低,解除梗阻,食物靠重力作用通过食道进入胃内。术后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是较常见的Heller术后并发症[2]。本文通过对66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术后10年以上食管功能变化的随访追踪,阐明其  相似文献   

13.
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孙江泰,金恒范,王永志,代文成,宋照方,林长春我院从1985年5月~1995年2月采用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3例。随访1~10年,未发生返流性食管炎或复发,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诊治过程中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恢复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腹腔镜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20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平均术中出血10 ml,术后观察1周,进食普食后未见有吞咽困难,未见有呕吐的情况。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有复发,营养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家属满意。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术中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好,安全,具有可行性,对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提高生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Heller氏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ler氏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蔡执敏王天佑吴兆荣贲门失弛缓症是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性疾病,我院自1965年7月~1995年7月应用Heler氏手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治疗86例,并随访1~14年,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总结12例贲门失弛缓症经胸小切口微创手术配合食管内水囊扩张的经验。结果治愈12例,术后反流性食管炎0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手术加食管内水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确切、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小、近期疗效较好,值得推荐。但远期疗效仍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胸、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近年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9例及胸腔镜组54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食管X线钡餐检查,均可见食管近端扩张,贲门呈鸟嘴样狭窄。食管镜检查见食管扩张,贲门紧闭进镜受阻。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及中转手术。结论: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较胸腔镜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高,食管返流低等优势,手术操作腹腔镜Heller-Dor较Toupet更具优势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贲门失弛缓症采用Heller+Nissen手术治疗效果,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岁,经胸手术32例,经腹手术4例,术中保护迷走神经,重建食管—胃His角和贲门功能,保护剥离食管黏膜创面。结果 3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10天后均能进普食。随访5年,钡餐摄片,食管无狭窄,食管镜检查,2例食管下段轻度糜烂,余34例正常。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行Heller+Nissen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微创外科对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实施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并胃底折叠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20~165 min,平均139 min;术中失血50~200 ml,平均88 ml;术后第1天进食,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8~31个月,平均19个月,无症状复发或出现返流症状。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通过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减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解除梗阻,但其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此病.我们通过对216例贲门失迟缓症病人术后5年以上的随访追踪,对改良Heller手术远期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