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胶州湾不同水层中养殖海湾扇贝生长与死亡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于1985年在胶州湾进行。结果表明:表面下2米水层养殖海湾扇贝最好,个体生长较大,死亡较少,1米水层养者次之,3米者再次之,海底者最差。养殖笼上的附着物随水深加大而数量减小,1米水层者为2米者的2倍,3米者的8倍,底层者的20倍。1米水层大量滋生的附着物对该水层养殖的海湾扇贝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福奎  舒适 《水产科学》1993,12(5):14-17
本文初步报导了魁蚶、海湾扇贝在浅海区的生长、附着以及敌害生物和温度等因素对魁蚶、海湾扇贝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一种路基围隔,模拟池塘参贝混养生态养殖模式,对海湾扇贝在参贝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混养海湾扇贝对水质指标、浮游生物、底栖硅藻、养殖生物的影响,以及混养海湾扇贝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沉积作用。试验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4.
龙须菜与海湾扇贝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2013年从福建宁德引进大型藻类龙须菜,与海湾扇贝进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试验与示范。在海湾扇贝与龙须菜综合养殖模式下,海湾扇贝适宜养殖密度为22.5~25个/m~2,笼内密度45~50个/层,每hm~2套养龙须菜1 800绳,平均增产龙须菜9 000kg/hm~2,海湾扇贝比对照模式增加1 020kg/hm~2,单产增加了17.35%,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祖国各地     
《水产科技情报》2006,33(1):42-43
”中科红”海湾扇贝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课题组培育成功的,先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推广并获得成功。今年11月24日和27日,又有两批移植湛江市中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试养,目前长势良好,标志着”中科红”海湾扇贝南移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6.
在海湾扇贝筏式笼养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养殖密度与成贝个体大小、成活率、贝柱产量及产值等养殖指标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不同养殖密度的经济效益。提出在河北省海湾扇贝养殖区,放养密度以35个/层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发展到近7000hm^2,养殖产量约30万t。特别是自1997年栉孔扇贝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以来,海湾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1999年贝苗中间暂养阶段发生了大量死亡,造成养殖苗种严重不足,使养殖面积减少约2/3,经济损失惨重。作者就海湾扇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
中科红扇贝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入红壳色海湾扇贝,通过定向选育,成功培育出的红壳色中科红扇贝新品种。经山东试养,与原先养殖的海湾扇贝相比,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肉柱大、效益高、适温性广等优势。为了探索中科红扇贝是否适合东海混水区的养殖,我们特引进了该新品种进行试验,旨在为东海混水区浅海养殖增添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海区进行了海湾扇贝养殖使用多元缓释营养片的对照试验。结果发现;试验海区海水无机氮含量明显增加,扇贝产量,出柱率,贝柱规格均有提高,证明该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桑沟湾栉孔扇贝不同养殖方式及适宜养殖水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桑沟湾内,对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JonesetPreston)的笼养与串耳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及不同水层(1m、2m、3m、4m)的养殖效果进行了综合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串耳养殖的扇贝平均壳高增长比笼养扇贝生长快,两种方式效果差异极明显(P<0.01);(2)串耳养殖方式以2m为最佳养殖水层,其次为1m和3m,4m水层最差,而且2m与4m的养殖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3)笼养方式的最佳水层为4m,其养殖效果依次为4m>1m>3m和2m。试验显示,在不同的养殖方式下,栉孔扇贝最佳生长的养殖水层是不同的。本文还对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本年度在渤海湾金州区的七顶山和荞麦山两地进行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未发现其理化环境和浮游生物对高温期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有直接影响。结果表明,七顶山筏地(内排)的生态环境及扇贝生长情况仍然好于荞麦山筏地(外排)。现行养殖规模不会造成养殖水域缺氮缺氧状态。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仍需从微生物学、寄生生物、附着生物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海湾扇贝引入秦皇岛近海养殖已近十八个年头,目前已成为秦市沿海渔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海湾扇贝在养成期的一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与初期引进时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从而为扇贝养殖获得好的产量和效益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促进了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便于交流和新从事养殖扇贝的单位不走弯路,现将近年来沿海渔民在养殖实践中摸索到的一些经验,结合笔者本人在多年推广扇贝养殖技术中的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海湾扇贝80年代引进我国,目前在我国沿海养殖方兴未艾,作者针对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新的增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扎实推进秦皇岛市海湾扇贝养殖的持续发展,促进浅海养殖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之路,打造河北扇贝的品牌效应,昌黎县水产局于2010—2012年进行了海湾扇贝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及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带动了全市的浅海扇贝进行规范化养殖。  相似文献   

15.
《现代渔业信息》2009,(8):31-31
为了解决北方沿海扇贝养殖种质退化严重的问题,山东省青岛农业大学一课题组将来自南太平洋的优良扇贝品种紫扇贝引入青岛,与本土海湾扇贝“结婚”,首次在国内培育出紫扇贝及其与海湾扇贝的杂交品种。明年,“混血扇贝”有望走上百姓餐桌。  相似文献   

16.
<正>为提高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率保证成活率,解决实际生产中由于海湾扇贝产卵孵化率低的实际生产问题问题,进行了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阶段不同药物处理试验。对比试验结果:1ppm EDTA和2ppm土霉素同时处理组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率高达82%,畸形率最低8.5%,实际生产中采用两种药物的混合处理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率低畸形率高的的问题,避免了种贝的大量浪费,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避开河北地区褐潮暴发与海湾扇贝养殖时间的重叠,为海湾扇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湾扇贝进行晚苗培育(4月初种贝入室,以下称晚苗)及池塘底播和筏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池塘底播海湾扇贝晚苗培育的稚贝(壳长5.0–6.1 mm),经过139 d 的养殖,收获时平均壳长达59.7 mm,扇贝柱5.2 g。2012年筏式养殖海湾扇贝晚苗,收获时平均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28.7 g、3.8 g 和13.8%。2013年,晚苗收获时平均壳高、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50.3 mm、24.4 g、3.1 g 和12.7%。按1000 m3育苗水体计算,海湾扇贝晚苗培育可以节省燃煤45.5 t,节约成本6.75万元,养殖晚苗可以降低养殖成本11.6%。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晚苗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规避褐潮暴发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和节省能源。  相似文献   

18.
张占丰 《河北渔业》2012,(4):39+46-39,46
昌黎县是河北省及国内第一海湾扇贝养殖大县,有十几年的养殖历史.2009-2011年昌黎县沿海海域连续发生由微型鞭毛藻暴发引起的赤潮,对当地海湾扇贝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笔者参加了三年来赤潮发生过程的调研和海湾扇贝养殖的全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利人们正确认识、研究此类赤潮,使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湾扇贝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这种贝类具有生长快、养成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当年养殖当年收获的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浅海海湾扇贝养殖在我国发展很快,山东、辽宁已大面积养殖。由于我县地处平原沿海、泥沙海岸、半清水半泥沙海域,前几年几经小面积养殖,一直没开展起来。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对海湾扇贝养殖技术的研究,基本上掌握了本海区的大面积养殖技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开辟浅海养殖新路,探索无公害养殖模式,抚宁县隆洋水产养殖场于2010年在浅海扇贝养殖区内进行沉笼、沉箱养殖海参试验,初步取得一些成效和经验,为下一步扩大规模试养提供了可行依据。现将初试情况报告如下。1试验的目的和依据1.1目的秦皇岛浅海扇贝养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已有相当规模,成为全国沿海海湾扇贝的主产区。由于规模大,持续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