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发育不全的病因,病理及CT诊断与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本文对15例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患者的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CT扫描表现为患侧胸腔缩小、纵隔向患侧移位,患肺组织充气不良、胸廓发育良好。健侧肺血管纹理增粗、增多、无实变影。常合并其它畸形。结论:CT扫描直接、全面地显示先天性肺发育不全的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发育不全的病因,病理及CT诊断与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本文对15例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患者的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CT扫描表现为患侧胸腔缩小、纵隔向患侧移位,患肺组织充气不良、胸廓发育良好。健侧肺血管纹理增粗、增多、无实变影。常合并其它畸形。结论:CT扫描直接、全面地显示先天性肺发育不全的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引起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临床及X线、CT表现以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放射性肺损伤的X线、CT表现及其与放射治疗剂量、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放射性肺损伤引起的放射性肺炎,X线平片表现为早期肺血管纹理周围模糊阴影;相当于照射部位出现边界不清片状阻影,可有少量胸腔积液。纤维化表现为在受照侧出现不规则索条状阴影及网织状阴影,纵隔移位。CT表现为(1)放射野内出现毛玻璃样或散在淡薄渗出性密度增高影,与周围肺组织界线清晰。(2)放射野内出现斑片状实变影,边缘平直似刀切样改变,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3)照射野内密集条索状阴影,肺容积缩小周围胸膜肥厚、黏连。结论:放射性肺炎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以干咳、气促为主。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扫描检查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形态和范围,诊断放射性肺炎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肺炎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已确诊的1例艾滋病肺炎X线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两侧肺门周围斑片样或大片状浸润影及网状结节影、肺尖不受累和双肺广泛小叶间隔增厚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其它表现还有肺囊变、肺内结节、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结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艾滋病肺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缺乏特异性,临床检查HIV抗体阳性以及从肺组织或呼吸道分泌物中找到卡氏肺孢子虫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胸部放线菌的X线平片及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胸部放线菌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经支气管纤维镜活检、1例经CT穿刺、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5例X线正、侧位胸片显示团块和大片密实影,未见空洞、气体和液化灶;CT示病变共累及9个肺叶,26个肺段.4例以团块为主要病灶(其中2例见2个肿块),周围肺见多发斑点、斑片及条索状模糊影;5个团块内均见空洞,薄壁,内壁光滑;空洞内充满低密度液化灶和散在悬浮的气体影,但未见气-液平面,是本组病例较典型的CT表现.5例均见邻近胸膜增厚,4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右肺斑片状影合并纵隔脓肿.结论 以团块内出现空洞为主要表现的胸部放线菌CT表现具有特征性:空洞壁薄、内壁光滑、空洞内充满液化灶和散在悬浮的气体影且不形成气-液平面,可显示病灶的细节征象.X线平片诊断此病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的X线胸片表现。方法啷顺性分析30例NRDS患儿床旁x线胸片影像学表现。结果3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支气管充气征:表现为肺纹理增强、模糊15例,肺野透光度减低并可见斑片状模糊影8例,肺野均匀致密影7例;合并肺出m5例,肺炎10例,气胸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床旁x线胸片屉诊断新生儿NRDS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矽肺患者450例胸部X线片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矽肺的X线片与CT影像特点,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0例临床确诊矽肺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片检查,其中258例行CT检查.结果:表现为弥漫小结节影445例,大阴影(斑块)213例,肺气肿36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85例;胸膜增厚257例.结论:大部分矽肺患者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表现,诊断较易,但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或有并发症者诊断较为困难,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40例经造影或手术证实为肺动静脉瘘患者的CT表现,总结肺动静脉瘘的CT表现特点。结果CT平扫肺动静脉瘘可表现为肺门附近的圆形或分叶状的致密影;增强扫描对于较大病灶可明确显示输入动脉的血管及注入左心房的引流静脉。CT平扫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不大,多层螺旋CT肺部增强扫描是诊断肺动静脉瘘的首选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膈疝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对膈疝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证实的膈疝病人的X线征象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膈疝的主要X线征象:①假“膈面”升高和“膈面”模糊不清;②胸腔内见胀气积液的胃肠影,类似“液气胸”征;③中下肺野囊状、蜂窝状透亮影;④中下肺野密度不均,见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增高影;⑤纵隔向健侧移位;⑥消化道造影检查直接显示疝入胸腔的胃肠影。结论 X线检查对膈疝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发生于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前上纵隔巨大肿块(最大直径>5.0cm)的多层螺旋CT表现.纵隔内肿块36例,其中良性胸腺瘤11例,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10例,畸胎瘤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肠源性囊肿1例;纵隔旁肿块10例,其中纵隔型肺癌9例,炎性假瘤1例.结果 前上纵隔肿块定位诊断的CT征象有:肿块中心投影是否在纵隔结构内;肿块近纵隔侧边缘是否光整;肿块近肺侧边缘是否光整;纵隔内大血管是否受压移位;是否有支气管狭窄、胸膜增厚粘连、胸腔积液、炎症等肺内继发性改变表现.各类前上纵隔肿块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 依据CT征象,可以对发生于前上纵隔的巨大肿块作出定位及初步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核21例、胸腺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结节病12例、淋巴瘤15例及肺癌淋巴结转移25例.观察肿块影像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10例LCD患者中,7例位于纵隔及2例位于左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透明血管型,1例位于右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混合型.CT平扫10例LCD均表现为结节及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5例病灶内见分支、条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分支、片状钙化.LCD病灶强化方式:1例右肺门混合型病灶呈中度强化,其余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并呈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9例明显强化病灶中4例病灶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9例透明血管型LCD与纵隔及肺门区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CT值比较:LCD最大增强CT值明显高于胸腺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P均<0.05).结论 胸部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下积液的影像表现 ,提高其诊断率。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 2 5例肺下积液患者的胸部站立后前位、仰卧正位、 7例患侧侧卧水平位X线片及其中 3例CT片 ,结合临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2 5例中 ,右侧肺下积液 2 0例 ,左侧 4例 ,双侧 1例。站立正位 :假膈影抬高 2 1例 ,膈顶外移 10例 ,心缘变短伴心膈角变纯 8例 ,左侧假膈影与胃泡间距增大 4例。仰卧前后位 :18例患侧肺野透光度降低 ,膈顶较立位低 ,7例与立位片比较未见明显变化。患侧侧卧水平投照 7例 ,其中 ,4例膈影位置下移 ,肺野与侧胸壁之间见带状密度增高影 ;3例立位、仰卧位未见明显变化 ,CT扫描均见胸腔后下部有弧形液体密度影。 2 5例中有 18例经抗痨治疗 ,3例经抗感染、利尿等处理 ,4例结合B超定位下引流 ,再行胸片检查征象完全消失。结论 :分析X线立、卧位平片是诊断肺下积液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肺硬化性血管瘤 X线胸片及其中 1例 CT扫描检查的表现 ,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是 :肺周围性边缘清楚的孤立性圆形 (或类圆形 )肿块或结节影 ,密度均匀 ,大小约 3cm,CT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本病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容易误诊 ,CT增强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首次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2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首次胸部CT表现.结果: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4~63岁,平均46岁.22例患者CT表现共有268个肺段病变,包括磨玻璃密度影218段、斑片状实变影30段、结节影20段.肺部病变分布在中外带17例,弥漫分布3例,内带2例.胸膜增厚15例,其中右侧12例、左侧10例、双侧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2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首次胸部CT表现特点为以双侧、多段、外带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胸腺囊肿的X线、CT征像,以提高对纵隔区肿块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以来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X线平片、CT表现。结果:3例表现为前上纵隔类园形密度增高块影。1例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单房的囊性密度肿块影。3例表现为囊壁边缘钙化。3例行CT增强扫描表现为囊壁变薄,囊内无强化。结论:影像学诊断,特别是CT检查是诊断胸腺囊肿病变的重要方法,能够清楚显示肿块内部特征与纵隔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胸腺囊肿术前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B)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胸部CR表现.结果 根据CR表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分为4级,36例中:Ⅰ级4例,两肺呈广泛的细颗粒网状影,心影清楚,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Ⅱ级15例,肺野透光度减弱,肺野内呈广泛的颗粒网状影,出现支气管充气征;Ⅲ级12例,两肺野透光度丧失,肺野内呈粗大颗粒状毛玻璃样阴影,心脏及横膈边缘模糊不清,支气管充气征更明显;Ⅳ级5例,肺野一致性密度增高,呈现典型的"白肺",心脏及横膈边缘难辨.结论 胸部CR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胸部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胸部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胸部外伤患者CT表现,并与X线平片比较。结果胸壁损伤60例,胸膜和/或肺实质损伤74例,纵隔、横膈伤9例,合并胸外脏器损伤17例。34例肺挫伤中,5例2 h内CT检查表现为单个或多发浅淡斑点状阴影,24 h后复查病灶呈大片不均匀致密影,而伤后2 h内X线胸片肺部未见明显异常。10例单根肋骨骨折中,X线诊断7例,10 mm层厚CT像上显示6例,薄层(3.75 mm层厚)CT像上骨折全部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对早期肺挫伤敏感,薄层重建图像能发现X线不易显示的骨折,是胸部损伤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泡微石症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4例家族性肺泡微石症患者的临床、X线平片、CT、MRI的表现。结果:4例胸片均呈典型的“暴风砂”状改变。常规CT肺窗均示两肺实质内弥漫性微石结节影,以中下肺野的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最为密集,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纵隔窗见肺野内结节影和钙化影,形成“白描征”和“火焰征”,心脏大血管外形呈中药“路路通果”状改变。结论:胸部平片仍然是发现本病最基本的手段。MRI两肺野呈弥漫性T1WI为略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CT可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19.
林富华  周凤娟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110-1111
目的探讨纵隔气肿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纵隔气肿的X线正侧位胸片及CT影像表现。结果24例纵隔气肿X线胸片表现为纵隔旁线条样透亮影,纵隔内多发不规则条片状影。确诊率达91.67%,CT表现环绕纵隔的低密度气体影,确诊率达100%。结论高度怀疑纵隔气肿的患者首选X线正侧片检查,如X线胸片不能确诊或需明确其他并发症时应进一步行CT检查,两者结合,可以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5 岁.因"咳嗽、咳痰,左侧胸痛伴发热5 d"入院.X 线检查(图1):正侧位片示左前上纵隔一向肺野突出宽基底巨大椭圆形肿块影,边缘清呈浅分叶状,密度均匀,内与纵隔界限不清.CT 检查(图2):平扫见左前上纵隔一类圆形囊性肿块影,直径约为10 cm,壁薄略均示有断续状钙化,周脂肪间隙清晰,外侧边缘旁示一小扁平形骨性致密影,内大部分密度均匀,CT 值约为15 HU,并有数个点状低密度灶,CT 值约为-20 HU.肺野内未见明显卫星灶,纵隔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胸膜无增厚,胸腔无积液.诊断:考虑纵隔畸胎瘤,不排除肺包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