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垠  栾金达 《临床医学》1996,16(8):33-34
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 1992年12月~1995年12月采用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用棘突骨支撑植骨防止再关门的方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获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0岁,平均45.6岁。15例患者术前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表现四肢无力,麻木,有束带感。肢体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7月—2008年4月,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患者45例。康复组24例,术前术后均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21例,由于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手术前后均未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手术急性期过后出院,定期复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椎管矢状径绝对值、ASIA分级、受伤距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管后路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36例;17分计算法(JOA)标准判定术后疗效,参考Hirabayashi计算恢复率。结果:随访3个月至6年。优19例,良8例,可7例,无效2例,无复发。优良率7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通过扩大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又不易损伤神经,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主要治疗方法采取后路椎板切除术,但术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5—05/2004—05重庆医科夫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1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方法:对3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获患者知情同意,术后随访半年。术前、术后2周及3个月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定(上肢和下肢功能分别为0-4分;上肢、下肢和躯干感觉分别为0-2分;膀胱功能分为0-3分。各项0分为严重障碍,最高分为正常)。术后2周,3个月及半年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的观察采用X射线片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脊髓功能。②术后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估:以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标准,12例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患者、18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及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2周及3个月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前分别为5.2,5.7,5.5分;术后2周分别为9.2,9.7,9.4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1.3,11.8,11.6分)。②术后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变化:3例显示颈椎前屈弧度消失颈椎变直.但未见再关门及脊柱不稳现象;余29例未出现颈椎曲度异常及脊柱不稳现象。结论: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短期及3个月时,仍能改善和提高患者脊髓功能评分,对颈椎的稳定性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已广泛应用,但因手术对颈椎后路稳定结构特别是棘突韧带复合体有很大的破坏,术后易出现颈椎不稳。1998年3月~2001年6月我院对22例颈椎管狭窄患者施行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较长时间的随访,总结52例颈椎管狭窄的病例应用后路单开门手术减压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合本组病例分析了造成颈椎管狭窄的常见病理变化及手术选择,强调指出术前应结合体征与各种影像仔细分析脊髓受压的情况与程度,从而决定手术开门的入路及减压范围,只有完全减压,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本组曾对前期和后期的病例做过比较,手术开门减压的范围,后期比前期要大;术后压迫症状恢复比前期要好。  相似文献   

8.
颈椎管狭窄症治疗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组43例颈椎管狭窄症采用颈椎减压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为61.1%,与手术疗效相近,作者介绍了定点伸引手法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机理方面讨论了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病理、颈椎稳定性和两种治疗的作用机制。提出颈椎“椎管内软组织力学适应机制”的概念,确立颈背肩脚部软组织损害与颈椎节段性不稳之间的联系及在本病症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临床上应依据不同病情选用非手术或手术疗法,而非手术治疗应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后路颈椎管扩大术失败原因及预防、补救方法。方法:对临床所见13例后路颈椎管扩大术失败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椎板下沉、开门节段不够、纤维瘢痕粘连、合并胸椎管狭窄以及病例选择不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手术疗效较好。结论:正确选择病例、积累手术经验方能避免手术失败,如出现并发症应尽可能再手术补救。  相似文献   

11.
背景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主要治疗方法采取后路椎板切除术,但术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5-05/2004-0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1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方法对3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获患者知情同意,术后随访半年.术前、术后2周及3个月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定(上肢和下肢功能分别为0~4分;上肢、下肢和躯干感觉分别为0~2分;膀胱功能分为0~3分.各项0分为严重障碍,最高分为正常).术后2周,3个月及半年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的观察采用X射线片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脊髓功能.②术后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估以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标准,12例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患者、18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及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2周及3个月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前分别为5.2,5.7,5.5分;术后2周分别为9.2,9.7,9.4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1.3,11.8,11.6分).②术后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变化3例显示颈椎前屈弧度消失颈椎变直,但未见再关门及脊柱不稳现象;余29例未出现颈椎曲度异常及脊柱不稳现象.结论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短期及3个月时,仍能改善和提高患者脊髓功能评分,对颈椎的稳定性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因颈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颈椎疾病,可引起疼痛,无力和肢体痉挛等。甚至可发生四肢不全瘫,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后或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狭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我院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共行手术47例,多数疗效满意,主要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后路单开门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32例颈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ARCH钛板固定C3、C5、C7椎板与对应侧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比较术前术后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6个月。术前JOA评分9.3,术后评分13.7,总体改善率为57.6%。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钛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所致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防止再关门,及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椎管狭窄MRI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8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颈椎管狭窄病历,其均行了MRI检查,其中9例辅以CT扫描检查。结果:分析造成颈椎管狭窄诸多因素MRI表现。(连续多节间盘后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增厚骨化、椎弓变短和椎板增厚、椎小关节增生肥大内收、钩椎关节增生外翘)。结论:MRI是诊断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凯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541-543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中期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30例患,其中A组16例,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B组14例,行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年.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评价临床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16.
杨叶青  杨林  孙润芳 《全科护理》2020,18(19):2378-2381
[目的]观察在术前采用腕踝针治疗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将60例颈椎管狭窄症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宣教及医护联合访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术前3 d给予腕踝针干预,每日1次,采用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I)、St.Mary医院睡眠问卷(SMH)、数字评定量表(NRS)分别对两组病人焦虑、睡眠、疼痛情况进行测评,同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前1 d晚、术日晨SA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病人睡眠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7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术前将腕踝针应用于颈椎管狭窄症病人中可缓解病人焦虑情绪,改善病人睡眠,减轻病人疼痛,促进病人术后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在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做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且术后随访10年。根据狭窄部位分为脊髓型组10例、神经根型组14例、混合型组16例,在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临床功能指标。结果三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置换椎间隙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及手术节段曲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置换椎间隙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脊髓型组及混合型组患者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神经根型组无显著改善;脊髓型组患者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两种类型患者无明显改善。术前神经根型组患者JOA评分均明显高于脊髓型组及混合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脊髓型组及神经根型组JOA评分均高于混合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神经根型组及脊髓型组患者的Odom优良率明显高于混合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不同类型患者中以脊髓型、神经型疗效较佳,混合型次之。  相似文献   

18.
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及各种椎板成形术。这些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为避免后路手术后颈椎不稳等并发症,2002-02~2004-08我们对32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采用了后路全椎板减压、植骨、侧块内固定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内固定加后路单开门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对18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不稳定患者采用Ⅰ期后路单开门减压加侧块内固定、椎间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系统评定,拍颈椎X线片观察小关节融合情况.结果:随访平均14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6个月复查推间小关节100%融合.结论:侧块内固定加单开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伴不稳定是疗效确切、术式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腹肌锻炼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我们选了9例患者。并对治疗前后静态和动态肌力,椎管矢状径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疗效优3例,良5例,差1例。治疗后腹肌肌力增强。治疗前、后椎管矢状径分别为(8.72±0.44)mm和(10.78±0.44)mm,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所以,我们认为腹肌锻炼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