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咪达唑仑镇静时老年手术患者和年轻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38例ASAI-Ⅱ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者,分为老年组(60-82岁)和年轻组(18-40岁),每组19例。采用靶控输注,靶浓度从50ng/ml起渐增,直至病人OAA/S评分为1级。观察镇静起效期和恢复期不同OAA/S评分时,两组HRV参数等的变化。结果 随咪达唑仑镇静程度加深,两组患者LF、nuLF、LF/HF、TP和HRV逐渐降低,nuHF升高,HF无明显改变。随镇静作用减退,HRV参数逐渐恢复至基础值。LF、LF/HF、TP和HRV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较好(r=0.502-0.719)。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同镇静评分时,绝大多数HRV参数值老年组与年轻组无显著性差异,仅在深度镇静(OAA/S1级)时,老年组HRV各值均显著低于年轻组(除外LF/HF)。结论 深度镇静(OAA/S1级)时,咪达唑仑对老年患者自主神经活性的抑制较年轻患者显著,但对没有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手术患者交感-副交感神经均衡性的维持与年轻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椎管内麻醉病人复合咪达唑仑后产生的遗忘作用及清醒镇静所需要的靶控输注浓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时国人咪达唑仑清醒镇静所需的靶控血药浓度范围,积累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经验。 资料与方法 病人情况 选择40例ASA I-Ⅱ级,拟在臂丛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病人,男19例,女21例,年龄17-57岁,体重42-75 kg。术前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和血糖均在正常范  相似文献   

4.
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系统用于术中镇静临床效能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估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镇静系统的临床效能。方法 44例ASAⅠ~Ⅱ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手术病人,分为老年组(61~82岁)和年轻组(19~43岁),每组22例。微机联接佳士比3500输液泵,选用Stelpump控制程序中Avram等的药代参数。咪达唑仑TCI镇静的靶目标为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咪达唑仑靶浓度从50ng·ml-1起渐增,直至病人对轻推无反应(定义为意识消失)。每个靶浓度维持15min。每组随机选取10例病人,在每一输注阶段的第10分钟和第15分钟经桡动脉取血,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结果 咪达唑仑TCI系统的偏离性老年组(7.9%)略低于年轻组(11.6%),精确度两组都为20.0%,均在临床应用可接收范围内。结论咪达唑仑TCI系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的镇静,无论病人是老年人或年轻人。  相似文献   

5.
颈丛阻滞下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和镇静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能客观反映血浆咪达唑仑(MDZ)浓度效应关系的脑电指标及MDZ在局部麻醉中理想的镇静深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手术病人15例,颈丛阻滞完善后,静脉给予MDZ3.3~14mg(首剂0.03mg/kg,每5~10min追加半量)直至达到病人对推动无反应为止.连续进行脑电图监测,通过FP1-A1和FP2-A2双导联获得双频谱指数(BIS)和95%边缘频率(SEF).术中每5~10min用改良的OAA/S评分标准评定MDZ镇静深度,当评分变化时,记录BIS和SEF,并采血测定血浆MDZ浓度.结果随着OAA/S评分由4到1,镇静程度逐渐加深,BIS值从91.5±2.6降至63.1±5.7.同样,95%SEF值也逐渐下降,由21.4±2.0下降到15.2±2.9.MDZ镇静的起效过程中,OAA/S评分由3到2或由2到1时,当半数病人对某一刺激无反应时各EEG参数的值称为EEG50,对于BIS来说,包括对语言命令的BIS50-VC和对摇头刺激的BIS50-SH,分别为78.0和68.8.血药浓度由4分时(120.8±55.2)ng/ml上升到1分时(533.0±139.4)ng/mloBIS、95%SEF及MDZ血浆浓度与MDZ镇静深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2、0.674、-0.856.结论采用OAA/S评分,量化脑电图参数,结合血药浓度和呼吸循环的变化,比较准确地反映了MDZ在局部麻醉中的镇静水平.维持OAA/S评分2~3级,BIS75~82之间,MDZ的镇静深度最为适宜o  相似文献   

6.
Diprifusor靶控输注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异丙酚可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的清醒性镇静,有效缓解病人术中听到手术器械声响或内脏牵拉引起的紧张、焦虑和不适,但病人之间的异丙酚推注速度和用量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采用异丙酚靶控输注(Diprifusor TCI)系统对椎管内麻醉病人行清醒性镇静,以估计该系统的偏离性和精确性,并探讨不同镇静水平异丙酚靶浓度(Ct)的半数效量(ED50)。  相似文献   

7.
年龄对Diprifusor靶控输注用于椎管内麻醉清醒镇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Diprifusor靶控输注 (TCI)用于不同年龄组椎管内麻醉清醒性镇静作用。方法  4 5例ASAⅠ~Ⅱ级、择期硬膜外麻醉和 /或腰麻的病人 ,按照年龄分为三组 ,每组 1 5例 :成年组 1 9~ 4 5岁、中年组 4 6~ 6 4岁和老年组 6 5~ 80岁。术中以DiprifusorTCI系统行丙泊酚清醒性镇静 ,采用 5分镇静评分法 ,根据病人反应及所需镇静水平调节靶浓度 (Ct)。Ct初设值为 0 4 μg/ml,每次调节量为 0 1 μg/ml,时间间隙不小于 3min。 结果 老年组病人镇静评分为 2、3和 4时丙泊酚Ct的ED50 分别为 0 6 3μg/ml、0 94 μg/ml和 1 2 8μg/ml,低于成年组 1 0 0 μg/ml、1 34μg/ml和1 6 6 μg/ml(P <0 0 1 )和中年组 0 80 μg/ml、1 1 0 μg/ml和 1 5 1 μg/ml(P <0 0 5 )。成年组和中年组的丙泊酚Ct的ED50 比较无显著差异。老年组病人镇静评分达 4时 ,有 5例 (33.3% )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缓 ,3例 (2 0 % )出现呼吸抑制 ,都高于成年组和中年组的发生率。结论 DiprifusorTCI系统可以用于椎管内麻醉清醒性镇静。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椎管内麻醉清醒性镇静所需丙泊酚Ct降低 ,不良反应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病人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方法SICU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n=10):A组采用恒速输注咪达唑仑0.06 mg·kg-1·h-1镇静;B组采用咪达唑仑TCI镇静,初始血浆靶浓度为60 ng/ml;C组在BIS指导下咪达唑仑TCI镇静,初始血浆靶浓度为60 ng/ml。每30 min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若Ramsay镇静评分小于或大于4分,则A组输注速率增加或减少0.02 mg·kg-1·h-1,B组血浆靶浓度增加或减少20 ng/ml。C组若BIS大于或小于70,则血浆靶浓度增加或减少20 ng/ml。B、C组均随机抽取30份2 ml动脉血样,测定咪达唑仑血药浓度,用偏离性和精密度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咪达唑仑TCI系统的偏离性为12.5%,精密度为22.5%。咪达唑仑实测血药浓度与Ramsay镇静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7(P<0.05)。镇静过程中C组Ramsay镇静评分4分所占比例(54%)高于A组(28%)和B组(40%)(P<0.01)。结论咪达唑仑TCI系统的性能可靠,用于SICU病人以BIS为70调控咪达唑仑TCI,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麻醉下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镇静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术中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镇静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分析内隐记忆消失的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参数界值,为临床镇静深度监测提供一项新的客观指标。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择期手术病人45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联合用药一组(PM1)、联合用药二组(PM2)3组,每组15例。P组:异丙酚2 mg·kg-1·h-1;PM1组:异丙酚1.5 mg·kg-1·h 咪达唑仑0.03 mg·kg-1·h-1;PM2组:异丙酚1.5 mg·kg-1·h-1 咪达唑仑0.06 mg·kg-1·h-1。所有病人经异丙酚或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镇静15 min后,让病人听录音带即内隐记忆刺激。记录入室时(T1)、行硬膜外麻醉后(T2)、静脉给药后15min(T1)、切皮后2min(T4)、内隐记忆刺激完成即刻(T5)等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MLAEP。术后6 h进行记忆调查,测定病人的模糊辨听率。结果 异丙酚镇静Pa、Nb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但联合用药组潜伏期延长更明显、波幅降得更低(P<0.05)。所有病人外显记忆均消失;P组均存在内隐记忆,两联合用药组内隐记忆均消失。结论异丙酚和咪达唑仑联合镇静可以消除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MLAEP参数Pa、Nb波潜伏期、波幅可以作为评价术中镇静深度的客观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咪达唑仑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择期椎管内麻醉行骨科下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0例。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在完成椎管内麻醉后开始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参数频率2/100 Hz,波宽0.2~0.6 ms,调节刺激电流至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强度,穴位选择双侧合谷穴、内关穴,20 min后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对照组患者在相应穴位贴电极片,并连接刺激器,不予电刺激。对患者进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依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咪达唑仑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并记录OAA/S评分首次为3分时的目标靶浓度(Ce)、BIS、咪达唑仑用量、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氟马西尼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在OAA/S评分首次为3分时咪达唑仑效应室靶浓度较对照组低[(60.3±8.0)ng/mL vs.(66.8±8.5)ng/mL],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的咪达唑仑用量少于对照组[(4.9±0.6)mg vs.(5.3±0.5)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术后应用氟马西尼12例,低于对照组的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BIS、SpO2、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增强咪达唑仑的镇静作用,减少咪达唑仑用量。  相似文献   

11.
非全麻手术中病人清醒,各种不良刺激引起其紧张、焦虑和恐惧,导致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因此非全麻术中适度镇静是必要的。靶控输注(TCI)技术是静脉麻醉给药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将微机技术和药理学相结合, 避免了间断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使麻醉更可控平稳。目前临床上应用于TCI清醒镇静的药物主要有异丙酚、咪达唑仑。本研究拟探讨腰麻病人下肢手术时异丙酚、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患者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清醒镇静时效应室浓度(Ce)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水平.方法 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2组(n=30):青年组(Ⅰ组),年龄20~40岁;老年组(Ⅱ组),年龄≥65岁.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8以下.TCI咪达唑仑,以Ce为目标靶浓度,初始靶浓度为40 ng/ml,然后以10 ng/ml的浓度梯度递增,每一靶浓度维持15 min.术中每5分钟进行遗忘测试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1次(患者对正常语调呼名反应快为5分;对轻推或摇动无反应为1分),OAA/S评分达1分时停药.于咪达唑仑给药前即刻和达不同OAA/S评分时记录MAP、HR和SpO2;于OAA/S评分前即刻记录Ce和BIS.术后24h让患者挑出术中不同OAA/S评分时所看到的图片,记录遗忘发生情况.结果 2组OAA/S评分与Ce呈负相关,与BIS呈正相关,OAA/S评分与Ce的相关性低于BIS(P<0.05);当OAA/S评分≤4时,Ⅱ组Ce低于Ⅰ组,而BIS高于Ⅰ组(P<0.05);2组Ce、BIS的预测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和Ce在评价不同年龄患者咪达唑仑的镇静深度及预测意识消失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当遗忘率达100%,青年组Ce为(74.3±21.5)ng/ml,BIS为61.6±7.9;老年组Ce为(58.3±12.5)ng/ml,BIS为82.3±4.2.  相似文献   

13.
咪达唑仑临床麻醉应用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咪达唑仑用于成人麻醉前给药时于入手术室前15min根据年龄计量肌注,男性的性减量。与巴比妥本盐及异丙酚联合给药可用于麻醉诱导。持续静注并伍用芬太尼施行全凭静脉麻醉,中稳定循环动力。腰麻及硬膜外麻醉时,表中发挥缓解紧张及镇静作用。用于心内手术时,对心功能影响小,可防止术中清醒对高龄及肝、肾机能季低者应该注意作用增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内嵌自行设计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参数靶控输注(TCI)系统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23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60岁,均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和维持.随机选择14例行全麻诱导咪达唑仑参数研究,静脉输注咪达唑仑20 μg·kg-1·min-1 20 min,于给药前,给药后1、3、5、7、10、15、20 min,停药后5、15、30、45 min、1、2、4、6、12、18、24 h分别取桡动脉血3 ml,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咪达唑仑血药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所得参数嵌入单片机控制输注泵行咪达唑仑TCI完成其余9例择期手术患者临床麻醉,比较咪达唑仑实测血药浓度与预测值,计算咪达唑仑的执行误差(PE)、执行误差绝对值(absPE)、执行误差中位数(MDPE)、执行误差绝对值中位数(MDAPE)、稳定误差(CE)、稳定误差绝对值(absCE)、稳定误差中位数(MDCE)、稳定误差绝对值中位数(MDACE).结果 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血浆咪达唑仑浓度的PE、absPE、MDPE、MDAPE分别为-2.4%、13.5%、-3.15%、13.59%.TCI系统患者个体内的CE、absCE、MDCE、MDACE分别为0、1.4%、0.03%、1.16%,实测浓度与预测浓度呈正相关(r=0.986,P<0.05).结论 应用本组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参数嵌入TCI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对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患者的镇静麻醉效果。方法将48例接受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24例。观察组术中给予咪达唑仑镇静麻醉,对照组单纯应用安定进行镇静麻醉。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与术后SBP、DBP、HR及Sp 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SBP、DBP、HR、Sp O2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与术后SBP、DBP、HR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与术后SBP、DBP、HR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镇静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的患者实施咪达唑仑镇静麻醉,围术期生命体征稳定,镇静效果满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咪达唑仑临床麻醉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咪达唑仑用于成人麻醉前给药时于入手术室前15min根据年龄计量肌注,男性酌情减量。与巴比妥酸盐及异丙酚联合给药可用于麻醉诱导。持续静注并伍用芬太尼施行全凭静脉麻醉,可稳定循环动力。腰麻及硬膜外麻醉时,静注可发挥缓解紧张及镇静作用。用于心内手术时,对心功能影响小,可防止术中清醒。对高龄及肝、肾机能降低者应该注意作用增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Cp)6、8 ng·ml-1 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瑞芬太尼Cp和实测血药浓度(Cm)的差异,并评价思路高TCI-Ⅰ型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性能。方法择期行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病人36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0-60岁,体重50-70kg,随机分为2 组,组18例。麻醉诱导:Ⅰ、Ⅱ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8 ng·ml-1,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 μg·ml-1,待病人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1,3 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瑞芬太尼Cp保持不变,调节异丙酚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分别在瑞芬太尼TCI前及TCI 5、10、20、40、60、90、120 min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瑞芬太尼Cm。采用执行误差(PE)、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及摆动度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在TCI 5、10、20 min时,两组瑞芬太尼Cm均低于Cp(P<0.05)。Ⅰ、Ⅱ组瑞芬太尼总体血样瑞芬太尼Cm分别为5.1、6.9 ng·ml-1,均低于Cp(P<0.05)。Ⅰ、Ⅱ组MDPE、MDAPE、摆动度分别为-17.2%、29.6%、15.1%和-15.5%、27.8%、1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Cp为6、8 ng·ml-1在国人TCI时,思路高TCI-Ⅰ型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精确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其Cm比Cp低约1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咪迭唑仑复合芬大尼对硬膜外麻醉内脏牵拉反应及术中镇静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上度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静注0.05mg/kg咪达唑仑,观察组静注0.05mg/kg咪迭唑仑和1ug/kg芬太尼.记录用药前、后5min、15 min、30min MAP、HR、RR、SPO<,2>变化,观察两组术中牵拉反应和镇静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较,两组用药后5min、15 min、30min MAP明王下降,P<0.05,组间比较元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制牵拉反应和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能有效抑制硬膜外麻醉内脏牵拉反应,并提供一定的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19.
TCI的产生Kruger-Theimer最早提出靶浓度控制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概念。1990年出现第一个商品化靶浓度控制输注系统“Diprifusor”。文献关于“微机辅助控制输液泵系统”缩写很多,1997年统一命名为“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在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同步电复律中的镇静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心脏同步电复律的心房颤动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80岁,BMI 20~30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16例。瑞马唑仑组静注瑞马唑仑0.2 mg/kg进行镇静,咪达唑仑组静注咪达唑仑0.025 mg/kg进行镇静,两组推药时间均为1 min。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电复律完成后(T3)、苏醒时(T4)的SBP、DBP和SpO2。在患者清醒后5 min行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NCSE),包括语言能力、结构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计算每项能力测试的通过率。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暂停)及术后12 h内(恶心呕吐、胸痛)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咪达唑仑组比较,瑞马唑仑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不同时点SBP、DBP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咪达唑仑组比较,清醒后5 min瑞马唑仑组推理能力测试的通过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咪达唑仑比较,瑞马唑仑用于心房颤动同步电复律术前镇静起效更快、苏醒更快、定向力恢复更快,术后患者NCSE中的推理能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