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理论认为,气的根本在肾而统于肺脾,在表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内则导行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气充则强,气少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液循行于人体,滋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会使人生病。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或久病不愈,使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减退,使气的生化不足所致。血虚多由久病不愈,阴血虚耗,或失血过多,或脾胃功能失和,使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所致。由于气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血虚者可引发气虚,而气虚者由于不能化生血液,又会导致肌体出现血虚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程越  于漫  王彩霞 《中医学报》2021,36(3):482-485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精微物质的三种表现形式,所谓“一源三岐”.血与水、血与气常相因为病,三者自身的代谢异常,如气滞、痰浊、血瘀又或交互发生,气滞则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阻碍气道,气机升降失常则水停为饮(痰).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因素,而气血亏虚为机体本虚致呆的病理基础.因此,理气...  相似文献   

3.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精微物质的三种表现形式,所谓"一源三岐"。血与水、血与气常相因为病,三者自身的代谢异常,如气滞、痰浊、血瘀又或交互发生,气滞则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阻碍气道,气机升降失常则水停为饮(痰)。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因素,而气血亏虚为机体本虚致呆的病理基础。因此,理气补血常贯穿治疗始终。历代医家亦强调痰与痴呆的关系,故临证应以气液理论为辨证基础,治以开玄府、通气液之法,药如醒脑散、涤痰汤。气虚可致痰致瘀,痰瘀常相间为病,因此应重视痰瘀并治,药如抵当汤、当归芍药散等。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从虚、痰、瘀论治肺心痛缓解期.将肺心病缓解期辨证分为肺气亏虚、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脾肾两虚、血瘀及痰阻几个证型,通过中药方剂加减及穴位敷贴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试论痰,瘀,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辨治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论述了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重要性,认为三者常相互影响,使病情复杂化。提出祛痰,化瘀,补虚作为该病的重要治法,临证辨证使用三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尤其在缓解期施治,可收未病先防之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防风祛痹丸治疗痰瘀痹阻兼气血两虚证痛风慢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和别嘌呤醇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分为试验药组、阳性药组、安慰剂组三组,分别予以防风祛痹丸+别嘌呤醇模拟剂、别嘌呤醇片+防风祛痹丸模拟剂、防风祛痹丸模拟剂+别嘌呤醇模拟剂,疗程均为6周.以关节疼痛VAS评分、血尿酸水平、关节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痛风急性发作次数观察疗效,以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安全性.[结果]共220例完成试验,用药4、6周后试验药组的关节疼痛VAS评分及减分值、血尿酸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安慰剂组、阳性药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6周后试验药组关节功能改善优于阳性药组、安慰剂组(P<0.01),痛风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防风祛痹丸治疗痰瘀痹阻兼气血两虚证痛风慢性期具有较好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皇五穴针刺法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肺癌气血亏虚型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肺癌气血亏虚型疲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三皇五穴针刺法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21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iper量表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骨髓抑制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疲乏改善疗效。【结果】(1)疲乏改善疗效方面,经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7%(46/60),对照组为53.3%(32/6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疲乏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Piper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Piper量表评分中的行为、情感、躯体、认知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Piper量表评分中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Piper量表评分中的各项评分及总分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