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戴彦英 《药物与人》2014,(6):205-206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碎石(PCNI.)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方法: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我院泌尿外科行PCNL156例,术后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均表现为术后2~6h内出现畏末,体温〉39.0℃,血压降至80/50mmHg以下。休克指数〉1,5,明确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及时抗体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4例患者在12—60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4d内体温和血压恢复正常,总结其护理经验,均治愈出院。结论:感染性休克是PCNL术后少见严重并发症,术后12h内密切观察,旱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合适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以控制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脏肿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基本情况,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介入治疗后并发感染的肝脏肿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介入治疗术后相关感染并发症,以及治疗及预后情况等。结果本中心近4年来介入治疗后并发感染的肝脏肿瘤患者共计22例,感染率约为0.2%;感染类型主要包括肺部感染12例次、胆道系统感染8例次、感染性休克5例次和肝脓肿1例次,其中肺部感染合并胆道系统感染1例,肝脓肿合并感染性休克1例,胆道系统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2例;感染部位以肺部和胆道系统为主,分别占46.2%和30.8%;共分离出24株感染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株占54.2%,革兰阳性菌6株占25.0%,真菌5株占20.8%;5例医院感染患者介入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7例患者未使用,经抗感染治疗后,13例患者病情好转,9例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结论肝脏肿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感染为典型的医院感染,主要以肺部感染和胆道系统感染为主,术后重症感染患者往往存在混合感染,病原菌以肠道机会致病菌为主;局部消融治疗较其他介入治疗手段更易发生术后严重感染,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术(PCNL)后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PCNL术1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发热,分为感染组31例和未感染组14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有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术前肾积水、结石直径、结石部位、术前尿培养结果、手术时间、术中灌注量等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NL术后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患者有糖尿病史(OR=3.853,P=0.006)、有术前肾积水(OR=3.185,P=0.036)、结石直径≥2 cm(OR=2.709,P=0.026)及术前尿培养阳性(OR=3.846,P=0.006)均为PCNL术后感染性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概率P=1/[1+e~((-4.328+1.349×(糖尿病史)+1.158×(术前肾积水)+0.997×(结石直径)+1.347×(术前尿培养))], Hosmer-Lemeshow χ2=3.381,P=0.848;该模型预测术后感染性发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95%CI为0.744~0.902,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PCNL术后感染性发热的发生,临床可重点关注有糖尿病史、术前肾积水、结石直径≥2 cm和术前尿培养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更好地预防与控制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方法 对2003-2007年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14 011例(眼)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7例(眼),感染率为0.047%;7例标本送检,4例培养阳性,病原菌检出率57.0%;革兰阳性球菌占75.0%,>60岁患者占71.4%,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预后较好;1例细菌培养为革兰阴性杆菌,为糖尿病患者,经抗感染,再次玻璃体切除治疗无效,行眼内容剜出术.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术后眼内炎的发生与年龄大及合并全身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关系密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保存和挽救视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开放肾造瘘管的必要性,为PCNL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0日因PCNL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肾造瘘管夹闭组(30例)与肾造瘘管开放组(30例),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_2)、血清乳酸(Lac)、每小时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开放组患者治疗24 h后HR、MAP、SpO_2、Lac、每小时尿量与夹闭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开放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清PCT、CRP均低于夹闭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愈好转率均为100.00%,开放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夹闭组,总住院费用少于夹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NL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常规留置双J管的基础上开放肾造瘘管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 percutaneou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肾结石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我科694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同时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结果62例患者按期顺利拔管,痊愈出院。出现并发症7例,其中3例严重出血,1例发生感染性休克,2例出现肾周围血肿,1例水中毒。结论术前与患者良好的沟通,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的观察和管道的精心护理、具体的出院指导等,则是手术成功、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预防工作。方法 临床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M-PCNL后发生感染性休克20例(休克组)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选取同期M-PCNL后未发生感染性休克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年龄、性别、结石大小、尿路感染及培养、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各项因素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联系。结果 休克组患者女性占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有糖尿病史患者占5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0%,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占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0%,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d者占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以上均为M-PCNL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对患者及时进行血糖控制,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对于预防M-PCNL后感染性休克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继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210例住院治疗的AL患者继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0例AL患者5763次住院化疗后共发生感染性休克45例,均为应用强化疗方案后,其中30例(66.7%)发生于复发难治再次诱导缓解治疗,死亡18例(40.0%),其中复发难治再次诱导治疗15例(83.3%);检出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通过抗休克、抗感染治疗,AL得到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感染性休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感染性休克多出现在复发难治AL再次诱导缓解化疗、强化疗方案治疗后,对此类患者要高度警惕继发感染性休克;及时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是控制感染性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0例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CNL)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90例PCNL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结果:90例患者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7天。结论:对PCNL患者实施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使患者平安顺利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治疗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3月8例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查血培养,并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抗感染、补液扩容、多巴胺升压、5%碳酸氢钠纠酸及激素治疗。结果 7例患者于术后<3~4h血压<90/60mm Hg,心率>100/min,伴烦躁或意识淡漠,体温>39.0℃,有寒战、呼吸急促等,另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上述血压、心率变化,伴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意识障碍;8例患者均查血常规:白细胞>20×109/L、中性粒细胞>90%、C-反应蛋白>100mg/L,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5d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8~10d治愈出院,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30min等为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是输尿管镜碎石术尤其是上段结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3月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6例均给予抗体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其中5例患者在10—52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物,1周内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最后治愈出院。1例患者因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于术后第6d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感染性体克是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及合理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降低术后重症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0月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例,感染率为0.51%;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3例感染病例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玻璃体切除手术特点及局部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调查1 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并总结分析.方法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理指标,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麻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同步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2例好转,2例因高龄术后死亡,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处理方法主要药物及麻醉方法的选择,关键是术中管理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和脏器功能,从而避免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前中段尿及术中肾盂尿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450例行PCNL的尿路结石患者,均于PCNL术前留取中段尿,并于术中留取肾盂尿.结果 450例患者中,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100例(22.2%,100/450),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85例(18.9%,85/450);46例(10.2%,46/450)术后发生SIRS.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20例(23.5%,20/85)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80例(21.9%,80/365)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15例(15.0%,15/100)出现SIRS,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31例(8.9%,31/350)出现SIRS,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18例(21.2%,18/85)出现SIRS,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28例(7.7%,28/365)出现SIR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中段尿与术后SIRS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可以预测术后SIRS的发生,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PCNL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完成手术后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并探讨患者完成手术后采用糖皮质激素对预防处理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通过腹部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以及治疗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治疗组患者在实验组的基础上通过地塞米松进行处理,对比治疗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创伤反应以及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概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完成腹部手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后,均获得一定的效果,其中治疗组患者的发生创伤反应的概率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概率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造成腹部手术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有着较大复杂的发病机制,采用地塞米松药物在患者腹部手术前的早期以及完成手术后进行持续短时间的预防处理,对有效降低以及预防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症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髓质海绵肾合并肾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髓质海绵肾合并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予以保守治疗,1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1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结果 3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肾功能均恢复正常.2例继续保守治疗,1例二期行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结论 髓质海绵肾合并肾结石早期患者,可予以保守治疗,当因结石并发明显梗阻或者感染时,则应积极引流、抗感染,采取微创碎石治疗,当结石负荷较大且伴有肾盂、肾盏内结石时可行PCNL清除结石,同时注意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结石经皮肾镜穿刺造瘘碎石术后如何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给予相应护理。方法回顾总结196例PCNL治疗的肾结石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术后护理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持续发热(T>38.0℃)23例,术后发生严重肾出血12例,术后管道移位不畅6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结论 PCNL是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术后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加强早期的观察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免疫状态与应激状态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于医院进行诊治的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以丙泊酚、瑞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观察组则以依托咪酯、瑞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及应激激素水平,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相关指标及应激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2、24及48h观察组的细胞免疫指标包括CD3+CD4+、CD3+及CD4+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2、24及48h观察组的体液免疫相关指标及应激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免疫状态与应激状态的影响更为积极,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87例内眼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4%;其中行球内异物取出术后的最多12例,占80.0%,玻璃体切割手术后1例占6.7%,青光眼小梁手术后1例占6.7%,白内障手术后1例占6.7%;经积极抗感染球内注药及手术治疗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12例占80.0%,视力无改善者1例占6.7%.结论 球内异物后行内眼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检测病原体确定敏感药物,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重要性的认识、对内眼手术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诊治体会.方法 收集10例恶性血液肿瘤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细菌培养和治疗措施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抢救成功率与及时诊断、快速大量补液、早期积极用药有相关性;10例患者中1例因高龄、病情进展死亡,其余9例抢救成功.结论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阶段易合并感染性休克,起病凶险;早期诊断、积极补液、强力抗感染,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