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格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带围岩蚀变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山金矿带位于扬子板块、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系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交接的碧口地体北缘的文县弧形构造带内,矿体赋存于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浅变质碎屑岩建造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模糊,研究矿区围岩蚀变特征对下步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为特征,东-西大滩段是由220Ma形成的EW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则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韧性变形持续至20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因此,东昆仑南缘大型会聚带是一条由东段的“收缩挤压”为主向西段的“转换挤压”逐渐过度的特殊复杂的构造带,它的形成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往NE方向斜向俯冲于东昆仑地体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总被引:60,自引:6,他引:60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呈北东—南西向将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华南地块分割开。前者主要是由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组成 ,分布在古特提斯海的东缘。后者由前寒武纪基底和上覆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盖层组成。位于汶川—茂汶断裂以东的前龙门山存在一系列倾向北西的逆掩断层 ,它们将许多由元古宙和古生代岩层组成的断片向南东置于四川盆地的中生代红层之上 ,构成典型的薄皮构造。许多研究由此断定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四川盆地之间在中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挤压。然而 ,汶川—茂汶断裂西侧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内部的挤压构造线大多是垂直于而不是平形于龙门山断裂带 ,这表明当时的挤压应力不是北西—南东向而是北东—南西向。近年来在龙门山构造带内发现 ,在三叠纪时龙门山断裂带在发生推覆的同时还经历过大规模的北东—南西向的左旋走滑运动 ,协调走滑运动的主要构造为汶川—茂汶断裂。走滑运动的成因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北东—南西向缩短有关。汶川—茂汶断裂的左旋走滑在龙门山的北东端被古特提斯海沿勉略俯冲带的消减和发生在大巴山的古生代 /中生代岩层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收 ,在龙门山的南西端被古特提斯海沿甘孜—理塘俯冲带的消减和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  相似文献   

5.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褶皱冲断带,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分带性变形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板块构造背景的决定作用、多套滑脱层的控制作用和岩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董家院金矿区位于广元市东溪河乡和花石乡境内。该区属于丁家林—太阳坪韧性剪切带的南西延长部分。该韧性剪切带是阳平关—勉县深大断裂所派生的产物,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秦岭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结合部的茂县群地体。区内含矿地层主要为志留系黄坪组及滑天坡组,系由浅海相、浅变质、强变形的细碎屑岩建造组成,地层岩石泥质成分含量较高,较普遍发育千枚理和含Fe、Mg、Ca的碳酸盐质斑点状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对贺兰山群的变形构造与变质岩组构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序次的综合分析,提出该群存在以下三种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韧性剪切带;(1)前变质(21亿年以前)中浅层次(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变余鞘褶带:(2)同变质(21-18亿年)中深层次(高角闪岩相)生剪切-强面理带;(3)后变质(18亿年以后)中浅层次(低有闪岩-绿片岩相)韧性剪切-糜棱岩带。以上三种剪切带揭示了华北地台西缘古老基底,在元古宙时期构造  相似文献   

8.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及伸展变质穹隆体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震旦系—古生界中普遍发育各种形式的顺层韧性流变构造,如韧性剪切带、透入性顺层面理及矿物拉伸线理、糜棱岩化及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在龙门山北、中和南段造成大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缺失或减薄;韧性流变构造流变方向在龙门山北段指向南或SSE,中、南段则指向SE;对志留系茂县群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进行估算,其温度变化范围为265~405℃,压力变化范围为0.31~0.48GPa,代表了中地壳韧性流壳层(middle crustal ductile channel flow)的形成条件;前人用39Ar/40Ar和SHRIMP锆石U-Pb等方法对这一套区域动力变质岩石变质年龄的时代限定为190~150Ma,与中生代早期造山后板内伸展减薄事件相匹配。因此表明造山作用加厚地壳在中地壳层次以大规模韧性流变变形和变质作用对地壳厚度进行了调整,相对于上地壳层次变形和变质作用而言,中地壳韧性流壳层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和减薄的主要原因。在区域上如果消除新生代松潘-甘孜高原加厚和相对上扬子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影响,中生代韧性流壳层流变方向总体为SSE或向南,因此代表南秦岭造山作用后的板内演化阶段,并且是造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南-威海造山带基底主要由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组成,另有少量变质表壳岩,浅变质碎屑岩,基性-超基性岩及榴辉岩,变质花岗岩可分为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花岗岩,造山带之上曾经有过古生代盖层,造山带中侵入有三叠纪闪长岩及花岗岩体,在榴辉岩及其围 中发现了许多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确认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分早期的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晚期的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地层,超镁铁质岩及部分片麻岩等围岩与榴辉岩经历了相同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大部分花岗质片麻岩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后或发生过程中侵入榴辉岩中的,苏鲁造山带是一条以韧性剪切带为格架,穹窿构造,褶皱构造相伴随的“无山”的造山带;造山带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北带主体属于华北板块南缘带,而南带主体则属于扬子板块北缘带。南,北带的界线大臻与连云港-嘉山断裂及近岸断裂一致,造山带南界与响水-淮阴断裂一臻,北界位于五莲-王台-朱吴-牟平一线,西侧被郯庐断裂带切割。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经历了西向和东向的双向俯冲,于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闭合,甘孜-...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大地电磁深部结构及汶川地震(MS 8.0)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迎堂  王绪本  余年  高树全  李坤  石岩峻 《地质学报》2008,82(12):1769-177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MS 8.0地震使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本文通过震前完成的穿过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松潘中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反演解释,揭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其两侧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前陆盆地地壳内部30 km深处电性结构。龙门山构造带东侧四川盆地为上部较厚低阻沉积盖层之下存在连续稳定高阻的扬子基底特征,而以西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分上部和下部两部分,上部为高阻古生界夹低阻中新生界,下部(中下地壳)呈连续低阻层,推测可能存在一个连续稳定的壳内高导层。而龙门山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联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上部高阻及下部基底高阻,中间夹西倾低阻带,低阻带最厚10 km,其深度从地表10 km连续向西延伸至20 km深处,与松潘甘孜褶皱带15~20 km的低阻层相连。这个异常低阻带可能是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向上移动的传输带,北川映秀断层逆冲分量显然大于右行走滑分量,因此汶川地震属于右行平移-逆冲断裂型地震。  相似文献   

13.
福清沙浦--平潭马腿推覆型性剪切带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褶皱变质带的北段,在“三山、平潭、高山、观音澳”幅1:5万区调工作中,我们首次发现并肯定了该推覆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作了详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川西丹巴穹状变质体的P-T-t-d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扬子地台西缘松潘-甘孜复合造山带东部的丹巴地区,发育一系列穹状变质体。据近年的研究,这些变质体至少经历了四期变形及相伴随的三期变质作用。利用变质反应、角闪石和二云母的矿物化学,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丹巴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此轨迹呈顺时针形式,反映了变质分带属于叠加复合型,黑云母带-蓝晶石带属于中压型。矽线石带则属低压高温型,即变质作用曾经历了增温增压,增温降压和恒压降温三个演化阶段,表明变质体具陆-陆碰撞的地壳加厚和随后花岗岩浆活化上侵的回返上隆的演化特点,这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大场金矿位于青海省曲麻莱县麻多乡大场一带,目前已达超大型金矿床规模,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青藏高原北东部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内(Yuan et al.,2010)。松潘甘孜褶皱带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复理石浊积岩盆地之一(Sengr,1987;许志琴,1992;Yin和Harrison,2000;Weislogel,2008),晚三叠世期间,其经历了复理  相似文献   

16.
甘孜嘎拉脆—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对金矿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甘孜嘎拉脆—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运动学标志及对金矿的控制,提出甘孜嘎拉金矿床主要的控矿构造为与甘孜—理塘断裂带平行展布的、具多期活动复合叠加的次级脆—韧性剪切变质带。  相似文献   

17.
丁家林-太阳坪脆-韧性剪切带处于扬子地台、秦岭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的结合部,出露长度大于10 km,走向40~50°,以密集的褶曲带、劈理带、石英脉带单独或组合出现为标志.主要经历了2期变形,第1期脆-韧性剪切变形分2个阶段.S1阶段茂县群地体发生低级变质并形成千枚理S1,分异石英脉q1;S2阶段分异q2并发生金矿化,形成S2.第2期韧-脆性剪切变形发育韧-脆性断层S3,分异q3,并发育擦痕和阶步及强烈金矿化.晚期韧-脆性剪切作用叠加在早期脆-韧性剪切变形之上.丁家林-太阳坪金矿带的2期内生成矿作用与变形作用同步进行,其控、容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变形组构.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中,龙门山断裂带也称为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或推覆构造带。许多研究者认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这条断裂带或其中央映秀—北川断裂。笔者在深入分析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和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提出不同的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经历了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冲断带(T3-J)、造山带(K-E)和青藏高原边缘隆起带(N-Q)3个动力学条件不同的演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断裂带递进发展,第三阶段断裂带则被改造。从三维空间看,龙门山断裂带位于松潘—甘孜地块东南缘的上地壳内,并被推覆到扬子陆块上;而松潘—甘孜地块的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韧性增厚,而且向扬子陆块壳下俯冲,从而使浅、深部构造在垂向上形成"吞噬"扬子地块的"鳄鱼嘴"式结构。虽然在平面上汶川8级地震的主余震分布与映秀—北川断裂一致,但从剖面上看其震源所构成的震源破裂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下的扬子陆块内。这种不一致性表明,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龙门山断裂带,而是扬子陆块内新生的高角度断裂,其走向基本与龙门山断裂带一致。推测这一震源断裂的形成过程是:当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推挤时,其前缘"鳄鱼嘴"构造咬合并错断被吞噬的扬子陆块部分,形成具有右旋逆平移性质的新断裂,导致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近变质带(Anchizone)是成岩作用带与浅变质带之间的过渡带。由德国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首次对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沉积地层中伊利石结晶度及K-Ar法年龄进行了测定。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这些数据进行解释,初步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南部)主要为燕山早期同造山区域近变质带,其变质强度比较均一,低于浅变质作用。对近变质作用机理,依据年龄值结合其它地质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一方法在松潘-甘孜造山带地质演化历史研究及有关矿床勘查方面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甸-大理-金平地区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铅、铜钼、金矿床成矿模式赵准(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成矿区域地质环境矿床分布跨越扬子准地台、松潘-甘孜褶皱系、昌都-思茅褶皱系及华南褶皱系等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北起中甸,南至金平;西自水平,东到姚安约10万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