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与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临夏盆地已知的大唇犀(Chilotherium属)共有3种,C.primigenius,C.anderssoni和C.wimani。其中,C.wimani是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类,在临夏盆地的柳树组中部和上部的各个化石地点均有出土,时代为晚中新世中期。该种下颌主要特征表现在联合部强烈地横向扩展和i2巨大且内刃上翻。本文所述标本为一件带畸形牙齿的C.wimani亚成年下颌,年龄约9岁,个体中等大小,其特征与C.anderssoni相差较大,而与C.wimani完全一致。其畸形之处表现在左、右两侧的p4为异常状态,并且在左侧还保留有dp4。左p4前后内外倒转,且下三角座仅为一锥形牙尖形态;右p4不仅内外反转,而且下三角座完全退失。这件标本从病因来看,左dp4的滞留很可能是左p4牙胚的不正常发育造成的,而左、右p4的畸形生长很可能是生物体遗传因素和营养不良共同造成的。C.wimani的数量庞大,种间和种内竞争都很激烈。牙齿的畸形影响了上下牙的咬合状况,在环境恶劣、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功能劣势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古四子王旗以及甘肃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非常相似。保德第43、44、49地点与韩家营的动物群组成类似,表明这几个地点的时代约为7.0 Ma而不是5.5 Ma。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点与韩家营的化石类群也十分相像,证实了该动物群年龄约为7 Ma。对比甘肃临夏盆地的动物群,柳树组上部的杨家山三趾马动物群与韩家营的更接近。韩家营动物群的组成和牙齿结构表明其属于中国晚中新世的西部生物区系Gazella dorcadoides动物群。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犀科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近年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地层内新发现的犀科化石 ,经研究有 3属 3种 ,即Ac erorhinustsaidamensis,Hispanotheriummatritense和Dicerorhinusringstromi,其中后两个种是在这一地区的初次报道。新材料虽较破碎 ,但其发现扩大了H .matritense和D .ringstromi的地理分布范围。更重要的是 ,柴达木动物群原来被确定为晚中新世早期 ,其主要依据是安琪马动物群的残余分子与三趾马动物群共生 ,而此次的发现证明这一地区确实有含H .matritense的中中新世动物群存在。D .ringstromi的发现还证明柴达木盆地有相当于保德动物群时代的晚中新世晚期沉积。  相似文献   

6.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7.
临夏故事     
邓涛 《化石》2003,(2):13-17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新生代地层发育 ,蕴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自上个世纪 5 0年代以来这里就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 ,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惜的是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 ,我们已在从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 ,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以鼬、剑齿虎、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犀牛、弓颌猪、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  相似文献   

8.
报道并描述了大唇犀属一新种——桑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licenti sp.nov.),材料为桑志华于1920年在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中采集到的一件关联寰椎的成年头骨和一件成年下颌骨。新种除了具有下颌联合部强烈扩展,i2巨大且内刃上翻,原尖收缩强烈,前刺和小刺发育,前附尖褶和前尖肋微弱等大唇犀属的典型特征之外,还具有前刺和小刺发育并连接形成中凹(P2-M2),内外齿带退化等特征。新种的进步特征显示其属于大唇犀属内高度特化的种群,其时代属于保德期,对应于欧洲的MN12-13。根据形态特征对比以及系统发育分析,推断来自晚中新世的桑氏大唇犀是大唇犀属内最进步的类群。  相似文献   

9.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陕西府谷发现的晚中新世维氏大唇犀(奇蹄目,犀科)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2):129-138,T001,T002
新材料有丰富的头骨和下颌骨标本,因而对维氏大唇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观察结果显示维氏大唇犀在大唇犀属中的地位相当特别,它具有极窄的顶嵴间平面、马鞍形的头骨顶面、发育的眶上结节和较高的枕面,这些特征显示出它是所有已知大唇犀中最原始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地区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几个第四纪剖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门峡地区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包括了上新世至晚更新世各个层位,其中以早更新世的材料较多,有七种与泥河湾动物群是相同种;有4种与山西榆社、临猗和西侯度等地点的早更新世动物群是相同种。这说明三门峡地区早更新世动物群相当于维拉方晚期或中晚期。三门系属河湖沉积,但比黄河发育的历史为早,而黄河的沉积系贾福海等划分的第5层。为此,黄河形成的时间恐怕是早更新世之末或中更新世之初。  相似文献   

13.
陕西府谷晚中新世Acerorhinus属(奇蹄目,犀科)一新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记述的 Acerorhinus fuguensis sp. nov是 Acerorhinus属中一个相当进步的种。府谷 保存完整的标本使我们对Acerorhinus的特征有了更全面且准确的认识。新种以强烈外展的鼓后突和头骨顶面在眶前的骤然收缩区别于塞瓦斯托波尔的A. zernowi和柴达木的A.tsaidamensis。新种下门齿内刃上翻的特点显示Acerorhinus属有向Chilotherium属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山西榆社—有角大唇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产自山西榆社大唇犀属的一个新种——有角大唇犀Ch.(Acerorhinus)cornutum sp.nov. 过去,对大唇犀是否有角虽然也有过种种推测,但缺乏可靠依据,榆社的材料鼻部前端的构造,显示了角的存在。因此,Acerorhinus是大唇犀属三个亚属(Heissig,1975)中,唯一有角的一个亚属。文中还就大唇犀头骨吻部主要肌肉进行了复原,对其功能和生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甘肃灵台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灵台任家坡动物群年龄组成以老年、幼年个体为主,显示动物正常死亡条件下的骨骼富集积累过程。由于动物死亡与掩埋之间时限的长短不同导致个体间风化痕迹、关节分解、破损程度不同。化石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及分选性,经过季节性水流短距离搬运和较弱的分选作用。化石的埋藏特点与泛滥平原骨骼富集有较多的相似性,但沉积物组成差别很大,暗示中国红粘土物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甘肃灵台雷家河新第三纪晚期的大哺乳动物组合及其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的大哺乳动物化石出自甘肃灵台雷家河村东南小石沟[72074(1)、72074(4)]和文王沟(93002)等地的新第三纪晚期地层。它们包括15种,分属8属、9科、4目,可能代表两个不同时代的组合。第一组合所在的地层层位是72074(4)剖面的L5~L3层和72074(1)剖面的第3层,主要由 Hipparion pater、Acerorhinus sp.、Nyctereutes.、 Hyaeninae gen.et sp.indet.和Gazella niheensis等类型组成,其性质与山西榆社高庄组南庄沟段和醋柳沟段产出的大哺乳动物的接近,时代可能为中上新世。第二组合所在的地层层位是72074(1)剖面的第2层,以Anancus sinensis 和Cervidae gen.et sp.indet.为代表,其性质与榆社麻则沟组动物群的相近,时代为晚上新世。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产自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犀科化石禄丰无鼻角犀新种(Acerorhinus lufengensis sp. nov.)和林氏山西犀相似种(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A.lufengensis的个体较大;原尖不收缩或微弱收缩,次尖几乎不收缩,反前刺缺失或非常微弱;前臼齿前尖肋强壮;臼齿前刺短小,无内齿带,除M3外无小刺;下前臼齿的下内脊呈横向;下门齿呈特别粗壮的獠牙状。从A.lufengensis的一系列进步性状判断,它的时代至少不会早于M3外脊和后脊分界明显的A.palaeosinensis,应相当于晚中新世的NMU10或MN12,年龄约7 Ma。S.cf.S.ringstroemi具有丰富的釉质褶皱、微弱的前尖肋、非常强大的前刺、强烈收缩的原尖、发达的齿桥和中窝、角状的U形内谷、连续的内齿带、膨大成方形的次尖等。在这个种内,体型有增大的趋势,釉质褶皱向增强的方向发展,中窝数量增多,而禄丰标本在尺寸上略小于甘肃临夏的上新世最早期材料,釉质褶皱也相对更弱,中窝仅有一个。因此,禄丰S.cf.S.ringstroemi的时代应该略早,出现于晚中新世的7 Ma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