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胚胎培养液和体外操作环境对IVF-ET妊娠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胚胎培养液和体外操作环境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率的影响,以便建立更适宜的胚胎体外培养体系。方法:对78例(79个周期)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79个IVF-ET周期患者分为2组,Ⅰ组21个周期使用单纯EBSS培养液,无37℃恒温、保湿、维持pH的设施,Ⅱ组58个周期使用HTF、IVC-ONE序列培养基,且配备37℃恒温、保湿、维持pH恒定的设施,比较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Ⅰ组与Ⅱ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4.88%、76.39%,72.46%、76.01%,38.00%、4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32%、19.75%,9.52%、44.82%,Ⅱ组显著高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序列培养基与37℃恒温、保湿、维持pH设施结合应用,改善了胚胎的潜在质量,显著提高了IVF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试用Earle‘s和HTF两种培养液对胚胎质量及体外受精(IVF)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999年8月-2001年8月间行试管儿(IVF-ET)的患者其中33例共363个卵子分别使用Earle‘s培养液(23例23个周期)与使用HTF培养液(10例10个周期)两组进行培养,分析 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HTF培养液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率分别为36.9%,19.6%,60.0%,使用Earle‘s培养液组分别为22.3%,3.4%,13.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HTF培养液培养更适合卵子及胚胎的体外发育,从而提高了胚胎质量及IVF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充脱氢表雄酮对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患者卵巢功能及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89例进行IVF/ICSI—ET的DOR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为未服用DHEA的患者(n=47)。研究组(n=42)患者口服DHEA75mg/d,3个月后接受IVF—ET周期。分析比较研究组患者服用DHEA前后卵巢储备功能指标(基础卵泡数、基础内分泌水平等);同时比较两组患者IVF周期治疗参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用药后FSH值较前下降(P〈0.05),窦卵泡数较前增加(P〈0.05);DHEA预治疗组较对照组基础卵泡计数、获卵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促排周期中Gn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呈提高趋势(P〉0.05),周期取消率呈降低趋势(P〉0.05),而卵裂率、受精率、流产率无差异(P〉0.05)。结论对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患者补充DHEA能有效改善其卵巢储备功能,提高卵巢反应性,增加促排卵效果,进而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2004年PCOS患者(研究组)52例和输卵管阻塞不孕患者(对照组)408例接受IVF—ET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超促排卵刺激时间和剂量,分析两组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前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获卵数、受精率、胚胎数及移植周期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ET取消率等差异。结果:两组刺激时间和用药剂量无显著性差异;PCOS患者注HCG前血E2、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获卵数、胚胎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但受精率较低,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OHSS发生率和ET取消率显著高于对煦组(P〈0.01)。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行IVF—ET治疗时受精率较低,但获卵数多,所获胚胎数多,周期妊娠率、着床率和流产率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者无显著差异,但OHSS发生高危,取消ET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对于常规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受精失败的次级卵母细胞实施补救受精的效果。方法:对在常规IVF-ET中没有得到受精卵的病例的次级卵母细胞实施ICSI,观察受精、卵裂、胚胎种植和受孕情况。结果:2000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夫妇中,12例在授精后12~20 h卵子全部不受精,在取卵后24 h实施ICSI。12例患者有卵111个,对其中的69个次级卵母细胞实施ICSI, ICSI 20 h后检查,56个受精,受精率81.2%,形成胚胎50个,卵裂率89.3%,移植11个周期共38胚胎,临床妊娠1例(双胎)。胚胎着床率为5.3%。结论:在常规IVF无受精的情况下,应当立即实施ICSI以补救。但在此情况下,胚胎的着床率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刺激联合拮抗剂方案进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 - ET)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卵巢低反应患者采用微刺激联合拮抗剂方案进行IVF—E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卵巢低反应患者共116个起始周期,9个周期因提前排卵或无卵泡发育而取消,周期取消率为7.76%;共完成107个取卵周期,74个移植周期。获卵总数为251枚,平均获卵(2.69±1.62)枚。获取成熟卵母细胞204枚,总受精176枚,正常受精163枚,总受精率为70.12%,正常受精率为64.94%。卵裂163枚,卵裂率为92.61%。生化妊娠1例,临床妊娠12例,取卵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1.21%,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6.21%,起始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0.34%。胚胎着床率为11.29%。结论微刺激联合拮抗剂方案可以作为使用常规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方案进行过IVF—ET治疗失败的卵巢低反应者的另一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多精受精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对IV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96个IVF-ET周期、5349个卵细胞的资料,比较有多精受精与无多精受精周期的获卵数、成熟卵比例、受精率、分裂率、卵裂胚胎数、妊娠率等指标。结果:有多精受精发生的周期,成熟卵比例、受精率以及分裂率分别为67%、76.7%和95.6%,均显著高于无多精受精周期(分别为60%、60.7%和88.7%),P<0.01。有多精受精的周期妊娠率略高于无多精受精周期(分别为25.7%和23.6%),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精受精与卵细胞对精子的接受能力有关,预示较好的IVF结局。  相似文献   

8.
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的因素。方法:对施行的92例94个IVF-ET周期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计算机的PEMS软件系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各年龄组(≤30岁、31-35岁、≥36岁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质胚胎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随年龄增大而有下降趋势,但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射HCG当天的子宫内膜呈三线征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无三线征组(P<0.01)。胚胎质量(或累积胚胎评分)与临床妊娠率有关。结论:妇女年龄、子宫内膜接受性、胚胎质量是影响IVF-ET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ook培养液和Vitrolife培养液对胚胎体外发育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893例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320例新鲜周期的临床数据。根据使用的培养液不同,IVF-ET周期分为Cook组456例和Vitrolife组437例,ICSI-ET周期分为Cook组143例和Vitrolife组177例。分别比较IVF-ET周期和ICSI-ET周期中Cook组和Vitrolife组获卵个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ET个数、种植率、妊娠率。结果IVF-ET和ICSI-ET周期中,Cook组和Vitrolife组获卵个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ET个数、种植率、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Vitrolife组第3天优质胚胎率均明显高于Coo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无论IVF-ET还是ICSI-ET周期,两种培养液对种植率和妊娠率均没有影响,但Vitrolife培养液可以获得更高的第3天优质胚胎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全部病例接受常规超促排卵治疗获得卵母细胞,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IVF)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短时受精组(n=35),采用精卵4孔皿混合培养,加精后4 h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共35个周期;传统受精组(n=35),采用传统的IVF方式,加精后18 h拆除卵母细胞外围颗粒,随后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共35个周期。分别比较两组MⅡ率、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双原核(2PN)卵裂率及妊娠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短时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数629枚,MⅡ数577枚,受精数560枚,正常受精数500枚,总卵裂数549枚,2PN卵裂数500枚,临床妊娠18例;传统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594枚,MⅡ数550枚,受精数523枚,正常受精数463枚,总卵裂数495枚,2PN卵裂数457枚,临床妊娠12例。两组女方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及2PN卵裂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精后4 h拆颗粒的短时IVF与传统IVF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既简便有效,又能获得超出传统IVF的临床效果,短时IVF可应用于常规IVF。  相似文献   

11.
输卵管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输卵管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单侧(54例)和双侧(64例)输卵管切除的不孕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双侧输卵管堵塞的不孕患者(59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基础内分泌值、超促排卵周期中的获卵情况、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妊娠结局。结果:三组患者各项基础内分泌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输卵管切除组的Gn用量、用药天数多于双侧输卵管堵塞组,获卵数少于双侧输卵管堵塞组(P〈0.05);单侧输卵管切除组的Gn用药天数多于双侧输卵管堵塞组(P〈0.05),其获卵数、总Gn用量与双侧输卵管切除组、双侧输卵管堵塞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单侧输卵管切除患者输卵管切除侧获卵数明显少于输卵管未切除侧(P〈0.05)。三组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优质胚胎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卵管切除术对IVF—ET周期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不引起患者基础内分泌的改变,但降低手术侧卵巢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特殊情况下对部分卵子实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 ICSI)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间在我院行Half ICSI的31个周期并将其作为研究组,将31个周期所有的卵子417个分为两个亚组,A组:行常规IVF-ET组214个卵子;B组:ICSI组203个卵子。分析两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获得率(优质胚胎彩卵子数),并且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连续427个周期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连续102个周期作为对照组。结果A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获得率显著低于B组,其中有7例完全不受精,11例受精率≤30%;研究组A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获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研究组(A组+B组)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如精子数量及质量在IVF—ET及ICSI指征的临界值之间或取卵日精液与术前检查不符等特殊情况,选择部分卵子行单精子显微注射可以有效地预防因完全不受精及受精率过低导致的无胚胎移植及妊娠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促排卵药物以国产药为主,通过改进超排卵方案、胚胎操作环境及胚胎培养方法,对84例不孕症患者实施IVF—ET。结果:完成IVF—ET85个周期,周期妊娠率43.53%,周期临床妊娠率达37.53%。结论:改进IVF—ET技术治疗不孕症是安全、有效的,能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宋亚丽  邢福祺 《广东医学》2006,27(3):332-334
目的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plantation,IVF-ET)周期胚胎培养液中蛋白氧化水平及其对人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测定30例接受常规IVF治疗及30例接受单精子卵细胞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plantation,ICSI)的不孕症患者第1天胚胎培养液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的水平,分析AOPP水平与早期胚胎发育的关系。结果在常规IVF周期中,第1天胚胎培养液中AOPP浓度在3.2/μmol/L以下时,其变化与受精率、卵裂率、碎片率、6细胞以上胚胎形成率及IVF结局无相关性;在3.2μmol/L以上时,AOPP水平与IVF结局负相关。在ICSI周期中,第1天胚胎培养液中高水平的AOPP浓度在3.2μmol/L以下时,其变化与受精率、卵裂率、碎片率、6细胞以上胚胎形成率及IVF结局无相关性;在3.2μmol/L以上时,AOPP水平与受精率、卵裂率、碎片率、6细胞以上胚胎形成率及IVF结局负相关。结论IVF-ET周期中,第1天胚胎培养液中存在蛋白氧化应激现象,高水平的AOPP与胚胎质量,IVF结局负相关,在ICSI周期中,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91周期妊娠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本中心2003年9月至2005年10月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于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91个周期的资料进行整理,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不孕病因之间及不孕时间的长短对妊娠率无显著性影响;②35岁以下组的成熟卵数、受精卵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也多于35岁以上组,组间差异显著;获卵数和移植胚胎数均多于35岁以上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大于35岁年龄段的妊娠率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③妊娠与未妊娠组患者的受精卵数、优质胚胎数有显著性差异,而平均年龄、获卵数、成熟卵数、卵裂数和内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④IVF+ICSI受精周期的ICSI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均明显优于IVF,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IVF+ICSI周期的临床妊娠率57.1%。结论 年龄是影响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卵数、卵裂数以及优质胚胎数的最主要因素;卵子质量是影响周期妊娠率的关键因素;IVF+ICSI受精是预防和应对IVF受精不良或不受精、提高妊娠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进体外受输(IVF)操作环节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741个治疗周期分三阶段分析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等。第1阶段采用大部分B2培养液及少量IVF20培养液、高纯人尿促卵泡生长素促排卵;第2阶段采用IVF20培养液,高纯人尿促卵泡生长素及少部分人基因重组促卵泡生长素(果纳芬)促排卵;第3阶段IVF20培养液及果纳芬促排卵。结果:第1阶段:进周数为187个周期,取卵169个周期,周期取消率为9.6%,平均获卵数为14.7个,受精率为63.2%,卵裂率为95、5%,临床妊娠率为20.8%,多胎率为15.1%,种植率为7.5%,流产率为9.0%,宫外孕率为3.0%。第2阶段:进周数为303个周期,取卵285个周期,周期取消率为5.9%,平均获卵数为15.6个,受精率为74.9%,卵裂率为93.7%,临床妊娠率为31.7%,多胎率为34.2%,种植率为14.9%,流产率为19.5%,宫外孕率为2.4%。第3阶段:进周数为301个周期,取卵287个周期,周期取消率为4.7%,平均获卵数为1467个,受精率为80.4%,卵裂率为93.6%,临床妊娠率为38.6%,多胎率为26.9%,种植率为18.3%,流产率为10.8%,宫外孕率为1.1%。结论:改进体外受精的环节可提高妊娠率。对IVF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是IVF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将280个周期采集到的卵子3342枚随机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同孵育4-6h后随机选取1/2数量卵子脱颗粒细胞)、长受精组(B组,所剩1/2数量卵子,精卵孵育过夜)。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果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率及卵裂率,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病人的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中心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176例(206周期)进行IVF—ET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研究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病人83例102个周期,其中Ⅰ、Ⅱ期患者46例(57周期)作为A组,Ⅲ、Ⅳ期患者37例(45周期)作为B组,对照组为输卵管因素不孕病人93例104周期。比较3组病人FSH用量、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结果:研究组中A、B组FSH用量[(2576.62±679.5)IU,(2687.22±695.76)IU]均大于对照组(2352.03±673.51)IU其获卵数[(10.92±4.94)个,(9.80±4.65)个]、受精率[(75.34±22.54)%,(73.90±23.25)%]均小于对照组[(获卵数(14.24±6.65)个,受精率(78.53±21.34)%](P〈0.05),而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相对较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存在可能影响卵子质量、卵子发育及受精过程,而对IVF—ET妊娠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多精受精发生率和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个IVF—ET周期资料,比较不同多精受精率周期的妊娠结果.结果共分析了217个IVF—ET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7.33%(81/217),其中有31(14.29%)个周期出现了多精受精现象,15(48.39%)例临床妊娠,其中多精受精率≥20%的周期有10个(32.26%),妊娠率为40.00%(4/10).结论多精受精发生周期提示妊娠率增高,但高发周期的妊娠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 ET )周期中 d1未见原核胚胎(0PN‐E)移植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辅助生殖助孕且d1无2原核胚胎(2PN‐E)或2PN‐E极少的218个新鲜周期,于取卵后d3全部或部分移植优质的0PN‐E ,随访其妊娠最终结局。【结果】全部移植0PN‐E组20例中有8例患者获得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40.00%,着床率18.42%,抱婴回家率25.00%;部分移植0PN‐E组198例中有79例患者获得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39.90%,着床率17.20%,抱婴回家率27.27%。【结论】在IVF‐ET 治疗周期中,对于2PN‐E极少或无2PN‐E的周期,0PN‐E可作为备选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