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城市雨洪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城市防止内涝、减少灾害、改善水环境,同时能够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有助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通过对西安市雨洪资源量的分析,建立了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同时,通过分析雨洪资源的利用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构建了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评价模型,确定了1998~2007年西安市雨洪资源利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量,为下一步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资源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奠定了基础。同时,利用该模型测算出2007年西安市雨水利用量约为234万m3,2006年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GDP增长104607.9万元,2007年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GDP增长125787.2万元,但同时尚有76556.61万m3的雨洪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愈发频繁的洪涝灾害暴露出城市建设与雨洪安全之间的矛盾已不容忽视,以防洪基础设施为核心的防灾规划和以各类景观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海绵城市规划,需要内涵和方法的转变。以“多规协同”为理论基础,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雨洪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协同关系”的构建,即不同规划要素之间不仅在空间布局上协调无冲突,更重要的是能够导向同一的目标与结果。基于该内涵,提出了国土空间雨洪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的理论框架,应以雨洪安全要素的识别为前提,通过强制性约束措施和引导性联动措施构建雨洪安全要素与国土空间结构、资源用途和支撑系统的协同关系,最终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上雨洪安全目标的落实与格局的形成。为更好地诠释该理论框架,以江西省万载县城关镇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为案例,探索并检验该理论框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及应用价值,以期为落实国土空间雨洪安全格局的目标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雨洪适应性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底线约束与生态优先原则,是海绵城市规划中重要的评价标准。采用INVEST模型与GIS技术,进行了研究区的雨洪适应性评价、雨洪适应性的功能分区及安全水平分区。研究表明:(1)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三个方面进行雨洪适应性评价,并融合雨洪汇流路径与适应性等级,划分雨洪适应性功能分区,体现了雨洪适应系统的源间廊道与基本骨架视角。(2)雨洪安全格局是海绵设施空间形态上的表现,重构不同安全水平雨洪适应性空间,实现了“源—汇”平衡,形成城市雨洪安全系统。(3)雨洪适应性通过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耦合,体现了雨洪管控中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协调,对提升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自组织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双版纳夜雨资源的农业气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夜雨及雾雨的天气气候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夜雨、雾雨的形成机制及其农业气候意义。结果表明,本区降水呈夜雨与昼雨相均衡的状况,夜雨率达545%~577%,尤其是雾季和干热季可分别达714%、706%。夜雨形成多是山风环流造成的地形雨,雨强小,雨时长,因而对作物的有效性高。夜间雾雨则在作物生态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部分缓解干旱季节作物需水的不足。因此,深入探讨夜雨和雾雨资源是制定有效防御干旱对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三江平原水利规划的实施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以及在满足区域环境功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的区域支撑能力.水资源承载力从地表水和地下水两方面分析供水量与需水量的平衡关系;土地承载力从土地利用类型及占地面积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分布的变化;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活污水、工农业生产废水入河排放量、COD和氨氮对三江平原地区河流水质及功能区水环境的影响.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近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0年.  相似文献   

6.
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三江平原水利规划的实施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以及在满足区域环境功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的区域支撑能力.水资源承载力从地表水和地下水两方面分析供水量与需水量的平衡关系;土地承载力从土地利用类型及占地面积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分布的变化;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活污水、工农业生产废水入河排放量、COD和氨氮对三江平原地区河流水质及功能区水环境的影响.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近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0年.  相似文献   

7.
雨洪管理措施的应用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及其污染物,系统分析雨洪管理措施对径流及其污染物的影响有助于理解雨洪管理的水环境效应。本文基于Meta方法整理国内已发表的文献案例,通过提取雨洪管理措施的类型、应用尺度、降雨特征及径流量和污染物削减率等信息,综述了雨洪管理措施应用后径流量和污染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雨洪管理措施所产生的水环境效应存在差异,样本中屋顶绿化的径流削减能力最强,透水铺装的径流污染物削减效果最佳;(2)雨洪管理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大尺度区域内雨洪管理措施对径流量削减作用较弱,而小尺度区域内径流污染物削减作用较弱;(3)雨洪管理措施对径流量及其污染物的削减能力随降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结合案例数据,系统分析了雨洪管理措施在径流量及其污染物控制效果上的差异及成因,可为径流调控与污染治理等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预计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50年仍占50%,仍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煤炭开发、运输,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渣、废气、废水的数量巨大,治理难度大,耗资高,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因而既要开采煤炭,又要重视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9.
冀小元 《陕西环境》1996,3(1):25-27
1水资源短缺导致水的必然回用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淡水只有世界的7%,人均供水量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北方80%以上的城市供水不足,包括北京,水源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40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损失。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连南方的深圳、三亚、海口等市也缺水。如果城市人口到2010年增至6亿多,那么由于抽水马桶、淋浴器和洗衣机的使用增加,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城市缺水首先发生在华北,然后发展到沿海城市,最后延伸到内地。我国每年约使用500…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引发了国内多方关注。当前,我国雨洪管理与海绵城市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需要对外学习先进经验。本文通过梳理日本雨洪管理的保障体系、演进与发展历程、措施体系等方面,结合我国城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认为未来应构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体系,灾害与资源环境协同治理的结构体系,以结构工程为主、非结构工程为辅的措施体系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