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
郑铁  郭可泉  王坚刚  孟旭 《中国医药》2010,5(7):598-599
目的 探讨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失败后转外科修补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ASD封堵术268例,其中封堵术失败后需再行外科修补手术者12例,包括术中封堵器脱落6例,术中封堵失败3例,术后封堵器脱落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残余漏1例.外科修补手术于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缺损.结果 外科修补手术探查继发孔ASD直径平均为(28.6±6.2)mm,大于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值[(24.3±4.1)mm,P<0.01].术中探查证实,6例术中封堵器脱落患者缺损为下腔型4例、中央型2例 术后1例封堵器脱落患者缺损为中央型 术中3例封堵失败患者中筛孔状缺损1例,下腔型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中央型 1例残余漏患者缺损为中央型,但边缘菲薄.外科修补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窦性心律,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结论 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ASD封堵术失败后应及时采取外科修复手术治疗,这样可有效治疗封堵术失败后的并发症.而这种急诊手术并没有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可以对患者先尝试封堵,不成功再行外科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36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36岁,体重11~65kg。膜周部VSD334例,嵴内型VSD26例,并发动脉导管未闭8例,并发房间隔缺损12例。结果 360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大小为3~12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2.6~13mm,347例(347/360)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16mm。无死亡病例,严重并发症6例(6/360)。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5/360);溶血1例(1/360);2例术中出现AVB,收回封堵器,1例1个月后再次手术成功;1例术后24h出现AVB治疗5d仍未恢复,急诊外科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术后1年出现Ⅲ°AVB,均行起搏治疗。溶血患者经输血,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未见封堵器明显移位。其他并发症有:5例术后1周有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2例消失,3个月后复查3例消失;7例术后心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6例术后出现三尖瓣微量返流;35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治疗后均恢复正常;28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总结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效果。对128例ASD、VSD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术中配合良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ASD、VSD介入治疗的全过程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经胸超声(TTE)引导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行单纯TTE引导中央型ASD封堵术的患者191例,按照封堵是否成功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封堵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19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171例封堵成功,20例封堵失败,单因素分析示ASD边缘情况、TTE图像质量、封堵器释放次数、心内操作时间、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D边缘情况、TTE图像质量、封堵器释放次数、心内操作时间是单纯经胸超声引导封堵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单纯经胸超声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结果受多因素共同影响,ASD边缘情况、TTE图像质量、封堵器释放次数、心内操作时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规范操作可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田翔  杨天和  俞杉  梁勤  蔡运昌  李世英 《贵州医药》2004,28(11):966-96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TTE按介入封堵适应证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全组共56例,ASD24例、年龄3.7~49岁,ASD直径4.8~34mm;VSD9例、年龄3~18岁,VSD直径2.8~8.2mm;PDA23例,年龄3~18岁,PDA最窄直径2.1~8.0mm。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采用TTE指导封堵。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 TTE对ASD、VSD、PDA在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2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继发孔型ASD患者 (年龄≤2岁) 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27例,心脏超声显示单发ASD 37例, 多发ASD 3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 动脉导管未闭1例, 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 患儿 ASD直径 (10.6±2.0) mm。采用经皮介入治疗, 建立轨道后, 输送系统沿股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通过房间隔缺损送至左心房, 释放封堵器。结果 40例患儿中38例成功封堵, 另2例封堵器位置不满意收回, 改为择期手术。选择 ASD封堵器直径 (12.0±2.1) mm, 输送鞘7~9 F。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术中予Plug2封堵成功;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压差明显下降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无残余分流, 随访2个月~ 3年, 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 术后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 右房、 右室有不同程度缩小, 复查心电图无异位心律失常、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幼儿继发孔型ASD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 可靠,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术中应根据 ASD大小、 边缘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以减少残余分流、 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确诊的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采用国产的细腰大边型VSD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测量最大出口孔的直径,选择相应的VSD封堵器,封堵器释放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以确认能否释放.术后常规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中,2个出口4例,2个以上出口16例.最大出口孔的直径3~10 mm,平均(4.6±1.3)mm,选择封堵器的大小为4~12 mm,平均(6.0±3.2)mm.成功封堵18例,治疗成功率为90%.2例患者封堵器释放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瓣上造影显示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封堵的18例患者中有3例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营养心肌治疗,一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配合,是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成功封堵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8.
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AVSDO)或对称型封堵器(SVSDO)介入治疗267例次PMVSD病人.结果 255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95.5%(255/267).120例次接受AVSDO封堵,150例次接受SVSDO封堵(3例病人先后采用不同封堵器接受两次手术).室间隔缺损(VSD)大小(4.9±2.5)mm,AVSDO大小(7.5±2.7)mm,SVSDO大小(7.8±2.5)mm.AVSDO和SVSDO组的即刻关闭率分别为93.8%和95.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和22.7%(SVSDO组死亡1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8.0%.2例伴膜部瘤的VSD用AVSDO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改用SVSDO成功封堵;1例VSD用SVSDO封堵后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改用AVSDO后无主动脉返流.结论 两种封堵器介入封堵VSD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心律失常是它们共同的主要并发症,应认真防治.  相似文献   

9.
万金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4-115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SD4例、VSD14例、PDA7例TTE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4例封堵成功,1例VSD封堵失败。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entrical septaldefect,VSD)的实践,分析其适应症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8月—2010年8月,共25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术,其中成功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513±3.35)岁。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 gra-phy,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38±1.78mm)(3.59mm),随访复查心脏超声、心电图和胸片。结果 2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6%。术后出现微量残余分流1例(〈1.5mm),轻微和轻度主动脉瓣膜返流各1例,间歇性高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反复发作1例,交界性逸搏心律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其中、远期疗效的评价尚需扩大样本量和多中心的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12.
吴轶凡  张玉兰  耿庆围  李青 《天津医药》2006,34(11):821-822,I0002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过去的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而新近经皮导管Amplatzer封堵器(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ASO)闭合ASD及VSD的介入治疗方法可替代传统开胸直视修补缺损的治疗方法,是治疗ASD及VSD的常用方法之一。准确确定缺损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随心动周期的动态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对术前ASD、VSD结构形态及术后ASO形态进行初步研究.旨在评价此项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33例(男23例,女10例)VSD施行封堵术。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术中造影示嵴内型8例,膜部25例。2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其中2例分别采用6~8mm、4~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27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2(7±2.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8-9(3.1±2.2)mm,1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28例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5cm/s的2mm的残余分流。4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大缺损2例、操作粗暴损伤三尖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 41例确诊的ASD患者,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测量缺损大小、形态、位置及周边结构,所有病例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并于术中监测。结果 39例封堵成功,经胸测量ASD最大径38 mm,最小径4 mm,选用封堵器大小10~38 mm,二者呈直线相关,2例失败。对ASD边缘纤细、摆动幅度较大者,可作为无效边缘加以排除,所得缺损孔大小更符合封堵器大小。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对拟行封堵治疗的继发孔型(Ⅱ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筛选,并可指导封堵,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琪  王显  石宇杰  张健  赵怀兵  李晓明 《河北医药》2010,32(14):1835-1836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下腔静脉边缘不足患者介入封堵术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下腔静脉边缘5mmASD患者(下腔组)14例,术前用TTE仔细筛查,封堵术中TTE监测封堵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同期中央型ASD患者69例行封堵术(中央组)。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全部病例均封堵成功。下腔组ASD最大径为(23±8)mm,选用封堵器型号(29±10)mm;中央组术前缺损最大径(20±10)mm,应用封堵器型号(24±11)mm,下腔组大于中央组(P〈0.05)。术后即刻下腔组12例(85.7%)完全封堵,中央组全部完全封堵(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2组患者均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结论 TTE是指导继发孔型ASD下腔静脉边缘不足患者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封堵ASD,术后72 h、1个月、3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因房间隔缺损太大(大于40 mm)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选用的封堵器直径8~40 mm,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病例无残余分流.3个月随访,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及心脏大小改善,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结论经导管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入路术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传统术式失败的原因,总结左侧入路的临床经验。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VSD 25例行传统术式封堵,VSD直径为2~12(7±6)mm。传统术式建立动静脉轨道,输送系统从右室侧进入左心室。左侧入路术式封堵者无需建立动静脉轨道,仅将导丝经缺损送达右心室、肺动脉,沿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右心室,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结果其中传统术式成功20例,失败5例,均因为输送鞘不能通过缺损,改行左侧入路后4例成功,1例失败。VSD传统术式封堵成功率为80%(20/25),总体封堵成功率为96%(24/25),介入封堵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12.5%),21例(87.5%)无分流,1例(4%)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4%)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针对部分VSD患者,传统术式失败时,可尝试进行经左室入路介入封堵VSD,初步表明经左室入路介入封堵VSD安全有效,对部分合适的患者,如直接选用经左室入路,有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20.
高飞 《医药论坛杂志》2011,(23):105-106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在膜部室间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明确诊断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间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观察封堵的疗效。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封堵成功,封堵器置入的直径4~12mm,平均(6±2.5)mm。封堵器置入的手术时间40~130min,平均(80±15)min,住院时间8~22d,平均(9±4)d。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未见封堵器移位及再通,无血栓形成。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操控性能良好,使用操作简单。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