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建立自体热休克凋亡大肠癌细胞抗原制备、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肠癌新鲜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热休克后用桦酯酸诱导其凋亡,制备成细胞抗原;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单核细胞(PBMC),经GM-CSF与IL-4体外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细胞抗原后制备成DC肿瘤疫苗,并对DC疫苗的形态、数量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肿瘤细胞抗原得率:(11.87±0.66)×106/g组织;平均凋亡率:(93.13±2.3)%;(2)imDC平均得率为(9.73±0.84)×106/(121.64)×106个PBMC,活率>95%;imDC表型分析: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87.48+2.59)%、(87.92±0.97)%、(2.20±0.67)%、(4.86±1.21)%、(5.00±0.97)%;(3)DC平均得率为(6.74±0.97)×106/(9.73±0.84)×106个imDC,活率>95%,DC表型: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93.55±1.24)%、(89.77±1.35)%、(87.80±1.63)%、(70.64±6.42)%、(95.44±2.16)%.结论 自体大肠癌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方法稳定、安全、可靠,可制备出成熟D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DC2)的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AD患儿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AD患儿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1.28±0.59)%,比对照组(0.69±0.25)%明显增高(P<0.05),CD11c+DC百分率(2.81±1.44)%与对照组(2.56±0.78)%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D患儿CD11c+DC和CD123+DC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中DC2亚群占优势,导致Th1/Th2细胞向Th2类方向偏移,可能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对Th1/Th2细胞诱导分化的效应.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变应性鼻炎组(15例)、慢性鼻炎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患者外周血CD3-CD64+细胞和CD4+ CD3-CD11c-细胞.将培养成熟的两种细胞分别与CD4+ CD45RA+T细胞和抗CD3及抗CD28单抗共同培养,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4、IL-5和IL-10的含量.结果 在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以CD4+ CD3-CD11c-细胞百分率增高为特征,经IL-3和CD40L等细胞因子培养后分化成熟成淋巴样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2);而慢性鼻炎组外周血中以CD3-CD64+细胞占优势,经用粒细胞集落因子(GM-CSF)+CD40L培养后分化成熟成髓样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1).结论 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DC的前体细胞(pDC1)/(pDC2)的失衡可能是导致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 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 (PBM) ,加入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10 0 μg/L+重组白细胞介素 -4 (rh IL -4 ) 5 0 0 k U /L体外培养 14 d,并于培养结束前 1d加入或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 ) (10 0μg/L ) ,流式细胞仪测定树突状细胞 (DC)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 类分子、粘附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 ,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  PBM经 GM-CSF+ rh IL-4诱导培养 14 d后 ,细胞成簇 ,表型为 CD83 2 2 .6%、CD865 5 .5 %、CD11c 3 6.1%、CD64 3 .2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R 13 .4% ;培养结束前 1d加入 TNF -α诱导后 ,细胞表型为 CD83 81.5 %、CD8699.3 %、CD11c 98.8%、CD64 3 .4%、HLA-DR 88.3 %。结论  GM-CSF +rh IL-4诱导 PB-M14 d,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 DC,该体系有利于 DC扩增 ;培养结束前 1d加入 TNF-α,DC成熟度高 ,激活性好 ,适合于肿瘤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RSA)患者T细胞、NK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用流武细胞仪测定65侧URSA患者和30饲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CD3 、CD4 、CD8 、CD16 CD56 细胞亚群比例,同时用ELISA法测定两组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妊娠组相比,URSA患者CD4 、CD4 /CD8 、CD16 CD56 百分比较高,而CD8 较低(P相似文献   

6.
王天  潘丽丽  唐雪  杜娟  高娜 《中国医药》2014,(7):1064-1068
目的检测辅助性T细胞9(Th9)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 9)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中的改变并探讨二者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采集11例活动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 9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Th9细胞百分数。结果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组血清IL 9水平为(10.3±4.5)ng/L,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清IL 9水平为(3.0±2.0)ng/L(P〈0.05)。活动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PBMC中CD+4IL 9+T细胞数为(7.81±3.17)%,CD+4PU.1+T淋巴细胞数为(4.90±1.23)%;CD+4 T细胞中IL 9+PU.1+T细胞(Th9细胞)数为(8.25±3.73)%,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IL 9+T细胞、CD+4PU.1+T细胞及Th9细胞均未检出(P〈0.05)。IL 9、Th9细胞与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大动脉炎活动性积分无相关性。结论Th9细胞及IL 9可能参与了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耐多药结核(MDR-TB)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Th)17细胞的水平,探讨人体抵抗MDR-TB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选取MDR-TB患者25例(MDR-TB组),初治肺结核患者23例(TB组),健康正常人25例(HC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各组人群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应用流式微球分析法检测各组人群外周血Th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IL)17和IL-6的表达.结果 MDR-TB组和TB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2.18±0.65)%和(1.32±0.34)%,明显高于HC组的(0.41±0.10)%(P<0.05);MDR-TB组的Th17细胞比例亦高于TB组(P<0.05).MDR-TB组和TB组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6.45±1.88)Pg/ml和(3.53±0.38)pg/ml,明显高于HC组的(2.39±0.46)pg/ml(P<0.05);MDR-TB和TB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TB组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为(571.70±188.24)pg/ml,明显高于TB组的(18.50±5.87)pg/ml和HC组的(5.76±1.86)pg/ml(P<0.05).三组外周血IL-17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824,P<0.01).结论 MDR-TB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增加,IL-17、IL-6水平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MDR-TB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特征及病程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75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分析其差异及意义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数低于慢性乙肝患者、携带者及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CD4 T细胞、CD8 T细胞、NK细胞计数减少,并且随病情的进展逐渐降低.结论 HBV感染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随病情进展而减少,主要为CD4 T细胞、CD8 T细胞、NK细胞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情况。方法选取30例初发(PV)患者,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V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Treg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及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IL)-17,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1PV组外周血Th17淋巴细胞比例(2.9±5.6)%高于健康对照组(1.6±4.2)%;PV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2.0±5.4)%,低于健康对照组(4.6±4.4)%;2PV组血浆中IL-17表达水平(36±2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21±15)pg/mL;PV组IL-21水平(36±14)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9±15)pg/mL。结论 PV患者外周血Th17淋巴细胞应答增强,而CD4+CD25+Treg细胞缺乏,发病可能与外周血Th17/Treg免疫应答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门翔  党强  段秋立  郑大炜 《安徽医药》2018,22(2):297-30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0例AECOPD患者、门诊复查的60例COPD稳定期(SCOPD)患者和门诊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基本相匹配.采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DC亚群、测定肺功能指标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并分析DC亚群与AE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AECOPD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值比较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Ⅰ组>GOLDⅡ组>GOLDⅢ ~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及SCOPD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值、mDCs、pDCs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123+、CD11+细胞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ECOPD患者的CRP、ESR、WBC值及mDCs、pDCs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发现GOLDⅠ组GOLDⅡ组>GOLDⅢ ~Ⅳ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的FEV1%值与mDCs、pDCs细胞比例值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AECOPD患者的FEV1%值与CD123+、CD11+细胞比例值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 AECOPD患者的DC细胞亚群水平显著的改变,并且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提示DC细胞亚群与患者炎性反应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天  潘丽丽  白婕  王娜  崔丽  岳燕 《中国医药》2013,8(7):995-997
目的 探讨Th9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表达的改变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集20例健康人(HC)和20例RA患者(RA组)的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9、IL-4、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干扰素(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9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检测IL-9 mRNA、转录因子PU.1 mRNA,分析这些指标可能的相互关系.结果 RA组患者外周血中CD4+ IL-9+T细胞、CD4+ PU.1 +T细胞、CD4+ IL-9+ PU.1 +T细胞均缺如.细胞因子检测:IL-9水平在HC组为(1.24±0.44)×10-9 g/L,RA组为(1.33 ±0.53)×10-9 g/L(P =0.558);IL-4水平在HC组为(8.59±4.07) ×10-9 g/L,RA组为(5.95±5.73) ×10-9 g/L(P =0.101);TGF-β水平在HC组为(1238±329) μg/L,RA组(712±254) μg/L,(P=0.00);IFN-γ水平在HC组均低于检测水平,RA患者中5例IFN-γ水平升高.HC组IL-9 mRNA表达为(0.24±0.04),RA组为(0.24±0.02) (P =0.764);HC组PU.1 mRNA表达为(0.38 ±0.02),RA组(0.13±0.02) (P =0.000).结论 RA组患者外周血促Th9分化关键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抑制其分化关键细胞因子平有所升高,导致PU.1 mRNA表达受抑,PU.1蛋白无法合成不能支持IL-9mRNA表达.RA患者外周血不存在Th9细胞分化条件,推测循环血Th9细胞可能不参与RA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自体胃癌细胞致敏的DC疫苗对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炳华  吕国强  沈晓明  陆树洪 《江苏医药》2008,34(12):1253-1255
目的 探讨热休克凋亡的人胃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并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热休克凋亡自体胃癌细胞致敏制备DC疫苗.将3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加用DC瘤苗治疗(A)组18例,单纯化疗对照(B)组18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及血清IL-2、IL-12、γ干扰素(IFN-γ)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4+、CD4+/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治疗后血清IL-2、IL-1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胃癌术后行热休克凋亡自体胃癌细胞致敏的DC疫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能否捕获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泌体并转化为成熟DC,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及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作用。方法提纯NSCLC肿瘤标本中的外泌体并验证其有EGFR成分,通过外泌体诱导DC转化为免疫耐受型,观察后者诱导生成的调节T细胞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影响。结果 NSCLC样本中的EGFR阳性率为80%,而对照肺组织仅为2%。与外泌体共培养7 d后,DC呈现IDO表达高于对照组(80.8%±3.2%vs 65.6%±6.4%,P<0.05)。IDO+DC诱导生成调节T细胞亦明显超过对照组(24.1%±5.2%vs 4.2%±2.3%,P<0.01),进而明显抑制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5.4%±0.2%vs 86.7%±9.3%,P<0.01)。结论肿瘤细胞的EGFR能够通过外泌体形式排出细胞外,EGFR+外泌体能够诱导免疫耐受IDO+DC产生,进而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有强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中晚期NSCLC患者9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总T、CD4+T、CD8+T、总B和NK细胞的比例及绝对值,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 58.06%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降低,35.48%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流式分析显示,外周血T(84.95%)、B(76.34%)和NK(92.47%)细胞分布比例多处于正常范围,CD4+/CD8+比例异常占60.22%。外周血T(60.22%)、CD4+T(58.06%)和CD8+T细胞(64.52%)绝对值以降低为主,B细胞绝对值降低者占44.09%,NK细胞绝对值降低者占32.26%。腺癌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鳞癌患者水平(P=0.047)。腺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比例和绝对值均显著低于鳞癌患者水平(P值分别为0.0025、0.02)。其余指标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分...  相似文献   

17.
唐梅  董吉祥  冯萍 《江苏医药》2005,31(5):332-334
目的探讨IgA肾病Th细胞亚群紊乱与发病机制、免疫紊乱程度、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趋化因子CCR3和CCR5为辅助性T细胞Th2和Th1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用流式细胞术测定IgA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CR3 CD4 /CCR5 CD4 的T细胞亚群;并检验患者组的尿常规和肾功能。结果IgA肾病患者外周血CCR3 CD4 的T细胞亚群为(5.00±4.46)%,较对照组(1.56±0.73)%明显增多,CCR5 CD4 的T细胞亚群为(7.11±6.28)%,较对照组(13.85±3.58)%明显减少(P<0.01);免疫紊乱程度与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IgA肾病患者外周血Th2免疫应答增强、Th1免疫应答减弱,可能与该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3,CD+3+,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的改变与宫颈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分期越晚,CD+3细胞、CD+3细胞、CD+3/CD+8细胞比值及NK细胞数量越低,CD+8细胞水平越高.结论 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指标可用于宫颈癌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对宫颈癌患者的免疫辅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徐荣伟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37-253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胃癌患者、30例胃溃疡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Treg、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和NK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Treg占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6.12±2.08)%,高于胃溃疡患者和健康志愿者(P均<0.05)。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Treg水平与CTL、NK细胞及IFN-γ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CD4 CD25 CD127lo/-Treg水平较高,对胃癌患者具有肿瘤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外周血DC亚群的影响。方法四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35例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后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DC前体细胞亚群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结果35例ITP患者中,6例外周血pDC缺乏,其余29例患者外周血pDC1/pDC2比值为0.77±0.16,低于对照组(1.94±0.44)(P<0.05);治疗后无外周血pDC缺乏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27例,pDC1/pDC2比值为1.83±0.4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8例,pDC1/pDC2比值为1.17±0.24,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DC数量缺乏或pDC1相对减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完全或部分纠正DC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