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甘肃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情况及病原菌群类型、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疫情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病原实验室检查方法。结果 2001-2009年全省流脑报告病例488例,死亡26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0万,有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降至3例;以12月至次年5月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79.10%。集中分布在临夏州、陇南市、定西市、天水市等免疫接种工作较差的地区,占全省病例的64.75%。人群分布:15岁以下儿童占63.73%,15~20岁占14.43%;学生、散居儿童和农民,分别占44.26%、24.18%和22.34%。近5年来,从105份流脑病例咽拭子、63份脑脊液、637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2528份健康人群,分别检出流脑菌7株、8株、39株、8株,分别为A群52株、B群6株、C群4株。对其中36株进行药敏试验,头孢噻肟、氯霉素、环丙沙星敏感率为100%。结论甘肃省近年流脑发病处于历史最低时期,病例集中于免疫薄弱地区,散发,流脑菌型以A群为主,C群有所增多;加强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和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2.
栗箫 《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126-1127
目的通过分析临沂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趋势,提供科学防治依据。方法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免疫状况监测及病原学监测结果。结果1988—2007年临沂市流脑疫情除2004、2005年出现小幅反弹外,总体为下降趋势;健康人群流脱脑抗体检测A群阳性率为95.20%,C群阳性率为39.33%。2005年开始监测到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病例。结论目前临沂市人群流脑抗体水平较高,不具备A群流脑大规模暴发的条件,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流脑病例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泉州市1979-200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泉州市流脑流行情况、有效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泉州市1979-2008年的流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泉州市1979-2008年报告流脑8 31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1/10万,死亡245人,年平均死亡率0.14/10万,病死率为2.95%.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44%.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农村、城市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01/10万、3.33/10万.年龄组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0~岁、5~岁、15~岁.分别占发病数的28.24%、18.56%、13.40%.学生发病最多占36.21%,其次为散居儿童占33.06%,第三为农民占16.94%.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B、C群病例呈散在发生.结论 1982年起实施流脑疫苗接种后,流脑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提示加强疫情监测,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流脑疫苗的接种率,推广接种A+C流脑疫苗,对预防和控制流脑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广州市2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新生儿病例进行诊断并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为流脑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方法对流脑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例病例均因发热等症状入院,经抗生素治疗病情好转。病例的血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试子标本均分离到B群流脑菌株,该菌株对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敏感。结论本市近年来首次出现2例未满月婴幼儿感染B群流脑菌的病例,应加强流脑,尤其是B群流脑菌株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直径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亦可以呈4个菌相联。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以在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本菌属专属需氧菌,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在5%~10%C0:、PH7.4~7.6条件下最易生长。本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不同,可以分为A、B、C、D、E、X、Y、Z、W135、H、I、K、L等13个群,还可根据外膜蛋白抗原差异分为20多个血清型。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其中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流行菌株有所不同,近30年来我国流行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B群和C群为散发菌株,但是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本菌裂解可以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重要因素,并可以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死亡。  相似文献   

6.
范小娟  谭学筠 《海南医学》2014,(12):1856-1858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1957-2012年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流脑疫情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7-2012年累计报告流脑发病4720例,死亡27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3/10万,死亡率为0.92/10万,病死率为5.74%,于1959年和1967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529.44/10万、262.68/10万。56年来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01-2012年全区流脑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16/10万和0.01/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1~4月占发病总数的86.48%;农村发病数多于城市;年龄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占93.84%;职业以儿童(56.21%)和学生(39.62%)为主。结论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效果显著,这与流脑疫苗的应用有关,应继续加强流脑疫苗接种和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达到基本消除流脑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辛集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状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市范围内于流脑流行前期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215份,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咽拭子检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11份,带菌率5.12%,共分离出B群1株(占9.09%),C群1株(占9.09%),X群4株(占36.36%),多凝菌5株(占45.45%)。15~19岁组带菌率最高,为23.33%;各年龄组人群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57,P<0.01);男性带菌率为7.34%,女性为2.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2.251,P>0.05)。结论辛集市健康人群中存在脑膜炎奈瑟菌带菌者,且15~19岁组带菌率最高。提示今后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健康人群的监测及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状况,掌握其流行规律,现将我县1963~2006年流脑流行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急性传染病。致病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经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和脊髓膜,在各种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中占首位。本病属脑膜炎球菌病,该病除流脑和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菌血症外,还包括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眼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取决于细菌数量及毒力强弱,更重要的是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在慢性病人可因脑室孔阻塞,出现脑积水。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起"外地来穗"W135群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制订和调整流脑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实验室检测,病例诊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执行。结果患者以急性发病、反复发热伴全身瘀斑、瘀点入院,脑脊液样品经PCR扩增检测CrgA基因阳性,siaD(W135)阳性。密切接触者咽拭标本中1例检出并被鉴定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该菌株对头孢曲松、阿齐霉素、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该病例是广东省第2例由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普通型流脑病例;对于外地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流脑监测方案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加强信息沟通。流脑流行的威胁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海南省健康人群流脑菌群分布及免疫水平,为防治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海口市、屯昌县、陵水县和儋州市0~59岁健康人群静脉血和咽拭子,检测A群和C群血清抗体水平同时进行咽拭子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菌株分离。结果 全省共调查693人,采集静脉血693份,捡出A群抗体阳性率40.32%,平均滴度1:5.7;C群血清抗体阳性率19.22%,平均滴度l:2.0。最低血清抗体滴度l:2。最高血清抗体滴度〉1:256;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617份,检出率0.02%。5岁以下少儿童A群和c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低于20%;20~40岁青壮年血清抗体阳性率和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菌株检出率最高。结论 海南省流脑疫情趋势属于低流行区,15岁以下少年儿童A群和C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水平偏低,不能形成免疫屏障.建议加强流脑疫情监测和15岁以下少年儿童流脑疫苗免疫接种。防止流脑瘦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病人中以郊区为多,普通型12例,爆发型8例。4例治疗无效死亡,均为暴发型流脑,其中2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2例死于脑疝。结论 暴发型流脑病情较重,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抗感染、降颅压治疗是提高暴发型流脑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柳州市2008-2012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柳州市2008-2012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利用Excel对梅毒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柳州市2008-2012年梅毒平均年发病率为87.81/10万,呈缓慢上升趋势;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报告病例以后天获得性梅毒为主,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高于其它各期梅毒;梅毒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20.49岁;女性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职业发病比例最高的为农民;梅毒患者中已婚者逐年增加,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结论应高度重视柳州市梅毒的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与高发地区的防控,从而控制梅毒的发病率。梅毒与艾滋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控制梅毒的发病率对于抑制艾滋病的流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芒市水痘流行现状及特征,为预防控制水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芒市水痘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芒市2010-2013年报告水痘病例991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63.51/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以春末夏初和冬季多发,占67.61%。发病人群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占86.78%。农村发病高于城市。结论学生和儿童是发生水痘的高危人群,应加强水痘疫情监测和免疫接种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龙岩市流脑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6-2009年龙岩市流脑疫情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统计处理。结果1986年来,龙岩市共报告流脑病例785例,死亡56例,病死率为7.13%;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2~4月为流行高峰期;病例以学生为主,10岁以下流脑病例占56.08%。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及有效保护率低。结论1986-2009年,龙岩市流脑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加强疫情监测,推广A+C群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今后龙岩市控制流脑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居住较多的河池市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更好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市下辖11个市县区2004年-2012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市在过去的9年中疫情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共15816例,人群发病率为20.17-81.89/10万,年均发病率为46.85/10万;每年存在2个流行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在校学生病例占总病例的66.57%,0岁~7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病例数不断增多,占总病例数的44.30%,到7岁儿童病例数达到一个高峰,占总病例数的10.31%;全市各市县区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金城江区病例数最多,年均人群发病率为131.96/10万。结论河池市属于广西腮腺炎流行较严重的市,加强儿童及学生腮腺炎疫苗接种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脑膜炎奈瑟菌检测方法。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疑似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及各群的特异性DNA片段。结果 6例流脑疑似病人的脑脊液标本中检出5份Nm CRGA基因阳性,5份含有Nm C群SIAD(C)基因片段;血液标本中检出1份Nm CRGA基因阳性,1份含有Nm C群SIAD(C)基因片段。结论所建立方法可用于Nm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西南部与越南紧邻的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崇左市各市县狂犬病流行特征,为今后的狂犬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该市《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各市县区2004~2012年报告狂犬病病例疫情报告,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及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该市7个市县区过去9年中报告狂犬病病例及死亡病例共120例,病死率为100%,全市年均人群发病率为0.61/10万,农民占总病例数的78.33%,病例数较多的年龄段主要在40~60岁,占总病例数的47.50%,其次为5~15岁,占12.50%,男女比为2.08:1,全市各市县均有狂犬病病例出现,但以崇左市所在地的江州区的病例数为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5.83%,人群年均发病率为1.42/10万。结论崇左市各市县区应加强农村居民被家犬及其他动物咬伤的所有患者及时进行狂犬疫苗接种,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近年来莱芜市手足口病发病态势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以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方法对2008-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莱芜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 967例,其中重症病例40例(占0.45%),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是139.59/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占50.11%)。患者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34岁,5岁以下病例7 981例,占发病总数的89.00%。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病优势病毒型别分别为2009年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 71)感染31例(100.00%),2010年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A16,Cox A16)感染53例(72.60%),2011年EV 71感染91例(85.05%),2012年其他肠道病毒感染50例(51.55%)。结论莱芜市手足口病的流行态势与病毒型别有关,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加强疫情监测,管理好传染源,做好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管理,强化培训和宣传教育对防控手足口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