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端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医理渊博,学验俱富,尤其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本在于心,且与肝、胆、胃、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西医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最大弊端是药物的副反应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产生,而采用中药治疗可发挥养心复脉的调节作用,膏方尤以滋补见长,且服用较一般汤剂方便.周端教授应用中药膏方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举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以心导管为基础的介入性诊疗技术逐渐变成临床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离不开相应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技能的提高。在心导管室,需要快速识别心律失常的病种比较复杂,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体表心电图作为识别心律失常的常用实用工具,能快速、准确地获知真实的心电状况,为临床及时救治患者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元化培训联合情境反思学习法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护理工作人员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8名CCU护理工作人员作研究对象,在2018年1—3月实施多元化培训联合情境反思学习法培训,对比其培训前后心电监护心律失常知识掌握程度、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满意率。 结果8名CCU护理工作人员培训后心律失常基础知识、心电图识别技巧、处理措施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均P<0.05);培训后识别能力评分、自主学习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均P<0.05);教学满意率为100.00%(8/8)。 结论在CCU护理工作人员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培训中开展多元化培训联合情境反思学习法可提高相关知识掌握度、心律失常识别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且护理工作人员对培训模式认可度高。  相似文献   

4.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的重要专业课,课程内容多属形态教学范畴,涉及大量的图片及影像资料。传统教学常用的挂图、投影片存在字小、图小或亮度不够且无动态变化等弊端,给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1,2]。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自1999年开始,我们对寄生虫学教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的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现将课件的制作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一、素材收集1.文字资料的处理将本专业有关教材、学术专著[3,4]使用扫描仪扫描为PIF格…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种新分类──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基础(一)蒋文平(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苏州215006)VaughanWilliams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应用至今已20余年,该分类便于教学,易于掌握,也有一定实用价值,因此沿用至今。但20年来...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是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专科,以介入性心脏病学为龙头,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在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单位,自1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已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谓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如药物过量引起者为中毒表现。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实际上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多见于心肌电不稳定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后。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强度,与药效成正比.药效愈强(例如氟卡胺),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就愈大。Sellers和DiMarco指出,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中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药物中毒的第一个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这是用药过程中应该十分警惕的。本文简介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表现、处理和预防。1 定义所谓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患者原来的心律失常恶化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绝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对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都有抑制作用,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这是根据药理作用可以预料的,不属致心律失常范畴。这里所说的原来的和新出现的心律失常都是指快速心律失常,比如早搏、室速、室上速等。由于患者用药前心律失常本身的频率、…  相似文献   

11.
近15年来使用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现就其机理及诱因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291例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规剂量治疗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摇目的摇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心肌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特征及其与致密化不全部位关系。 方法摇经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NVM 46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律失常特征及其与致密化不全受累范围与部位关系。 结果摇快速性心律失常者26例,其中16例患者同时发生两者以上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者11例,3例有2种以上心律失常;轻微心律失常9例 。快速心律失常中以频发室性早搏最多,其次为心房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最多,其次为心房扑动伴缓慢心室率和高度或芋度房室传导阻滞。 与轻微心律失常组相比,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组受累范围更大,心律失常类型与受累部位尚无明确关系。 根据发病年龄,小于45岁患者23例,有7例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大于45岁者23例, 3例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 05)。 结论摇NVM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率高,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致密化不全受累范围越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小于45岁年龄组与大于45岁年龄组相比,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正> 心律失常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性。众所周知,奎尼丁可以引起室速、室颤。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6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以51例无心律失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各类心脏病中,以冠心病和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为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钾下降关系密切。由心衰引起的心律失常随心衰纠正可随之消除,提高血阳离子浓度有利于心律失常的纠正。有心律失常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应注意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因并作出处理,但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
<正> 有关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历史已久,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发生于心肌缺血不同阶段的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各不相同,治疗也有所区别。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中的新问题,其发病机制有别于缺血性心律失常。本文旨在讨论再灌注和不同缺血阶段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防治问题。一、超急性期心律失常 1.表现发生在冠状动脉梗阻6小时内,常见的心律失常有:  相似文献   

16.
小儿快速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增多,随着小儿心律失常的心内电生理的开展,儿科医生对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日臻完善等等,进一步增加了小儿心律失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是许多化疗药物,包括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其机制既可能是药物的直接促心律失常作用,也可能是由于药物改变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导致心律失常。本综述总结了化疗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探讨可能机制,并对心律失常的危险评估、心脏监护和化疗、随访期间心律失常的治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心律失常与心肌病的因果关系一直是心血管病领域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严重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心脏扩大的并发症之一。但随着对心律失常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导管消融根治时代,许多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律失常根治后,扩大的心脏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这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统称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相似文献   

20.
奎尼丁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作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代表,曾广泛用于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20世纪90年代CAST研究指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加之药物相关副作用发生率高,奎尼丁逐渐退出临床抗心律失常用药的应用。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奎尼丁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表现出优势,尤其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预防方面。现就奎尼丁在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