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是从水稻根分离得到的固氮菌。在厌氧条件下,它能以乳酸钠为碳源,NH_4~ 为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15)NO_3~-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接受无氧呼吸链传递的末端电子,经~(15)NO_2~-等氮氧化物最终还原为~(15)N_2。反硝化作用产生的~(15)N_2能被微好氧条件下生长的粪产碱菌所重新固定,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支持固氮作用。水稻幼苗通过根分泌各种有机酸和糖。接种粪产碱菌能刺激水稻根的分泌作用,并能对根分泌物的组成及含量产生影响。本课题用~(15)N、~(14)C示踪法对5种水稻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指出:粳稻“京白”幼苗~(14)C_-光合产物的2.63%以分泌物形式释放到根区,接种粪产碱菌后根分泌量增至3.52%,并且大部分被粪产碱菌吸收作用。植株根分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根际固氮活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2.
应用~(15)N同位素标记和Tn5转座子诱变技术研究了固氮粪产碱菌对宿主水稻根表的联合进程。结果表明,固氮菌在根表的结合分三个不同的步骤,即粘附、定位和定殖。接种3h后粘附在根表的菌体数量达最大值,约占接种量的3.7%。粘附的菌体易脱离根表,表明粘附作用是细菌与宿主植物间弱的相互作用。接种15h后,定位菌体数量达最大值,约占接种量的21%。经振荡处理不能使定位菌体脱离根表。接种20h后定殖菌体紧密结合于根表,剧烈振荡亦不能使其脱离根表。定殖后菌体开始表现出果胶酶活性。趋化缺陷型(che~-)菌株仅丧失部分粘附能力,并保持在根表的定位能力。胞外多糖丰富型(exo~( ))和胞外多糖缺陷型(exo~-)菌株均部分丧失了定位能力。趋化和胞外多糖同时缺陷型(che~-exo~-)菌株在根表的粘附和定位能力低于野生型菌株。粪产碱菌在水稻幼苗根表没有专一的粘附部位,但粪产碱菌的定位和定殖主要发生在主根根表,尤其是主、侧根交接处。  相似文献   

3.
应用~(15)N同位素标记和Tn5转座子诱变技术研究了固氮粪产碱菌对宿主水稻根表的联合进程。结果表明,固氮菌在根表的结合分三个不同的步骤,即粘附、定位和定殖。接种3h后粘附在根表的菌体数量达最大值,约占接种量的3.7%。粘附的菌体易脱离根表,表明粘附作用是细菌与宿主植物间弱的相互作用。接种15h后,定位菌体数量达最大值,约占接种量的21%。经振荡处理不能使定位菌体脱离根表。接种20h后定殖菌体紧密结合于根表,剧烈振荡亦不能使其脱离根表。定殖后菌体开始表现出果胶酶活性。趋化缺陷型(che~-)菌株仅丧失部分粘附能力,并保持在根表的定位能力。胞外多糖丰富型(exo~( ))和胞外多糖缺陷型(exo~-)菌株均部分丧失了定位能力。趋化和胞外多糖同时缺陷型(che~-exo~-)菌株在根表的粘附和定位能力低于野生型菌株。粪产碱菌在水稻幼苗根表没有专一的粘附部位,但粪产碱菌的定位和定殖主要发生在主根根表,尤其是主、侧根交接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不同量的~(15)N标记的莴苣残体、废纸浆及土壤容重对反硝化及矿化作用的动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仅施加莴苣残体能在短期内(8d)增加土壤中反硝化作用,其N_2O释放最大量为对照的15倍;仅施用废纸浆在同期内不能增加N_2O释放量。与上述两种处理比较,二者混合施用可以刺激微生物活性和增加反硝化作用,但却比仅施莴苣残体的处理N_2O释放量小,说明同单纯施用莴苣残体相比混合施用可以增加氮的固定。CO_2释放量在不同处理中的全部107天中呈递减趋势,混合施用的处理中CO_2释放量每天均高于其它处理。在上述处理中,通过施加不同的压力(2,6,18kg)造成三种不同土壤容重。试验结果表明,70%的样本随容重增加N_2O与CO_2释放量增加,但差异显著性较弱或不明显。土壤容重的增加影响废纸浆的分解速率和NO_3~-与NH_4~ 浓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用硝酸根选择性电极电位法测定NO_3~-和NO_2~-通过KMnO_4酸性条件下把NO_2~-氧化为NO_3~-后测定NO_2~-,通过KMnO_4氧化和硫酸羟胺(HAS)分解两种办法,测定混合体系中的NO_3~-和NO_2~-。本法操作简单、快速,仪器设备容易满足。对于10~(-3)M的NO_3~-和NO_2~-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回收率大于96%。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阳离子交换法研究了溶液中铀酰离子和硫氰酸根的络合反应。发现除了UO_2SCN~+,UO_2(SCN)_2和UO_2(SCN)_3~-等离子之外还有UO_2(SCN)_4~(2-)离子生成,其稳定常数分别为4.7、5.5、21和43。研究了不同离子强度时硝酸铀酰络合物的组成,并测定了其稳定常数。发现在离子强度(μ)为2时仅生成UO_2NO_3~+,μ为5时有UO_2NO_3~+和UO_2(NO_3)_2生成,μ为7时有UO_2NO_3~+、UO_2(NO_3)_2和UO_2(NO_3)_3~-生成。计算了不同配位体浓度下各种络合物的克分子百分率和平均配位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不同量的~(15)N标记的莴苣残体、废纸浆及土壤容重对反硝化及矿化作用的动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仅施加莴苣残体能在短期内(8d)增加土壤中反硝化作用,其N_2O释放最大量为对照的15倍;仅施用废纸浆在同期内不能增加N_2O释放量。与上述两种处理比较,二者混合施用可以刺激微生物活性和增加反硝化作用,但却比仅施莴苣残体的处理N_2O释放量小,说明同单纯施用莴苣残体相比混合施用可以增加氮的固定。CO_2释放量在  相似文献   

8.
应用阳离子交换法研究了锆-硝酸根络合物。当[H~+]=3 mol/l,离子强度(μ=3)不变时,测定不同[NO_3~-]下锆在溶液与树脂相间的分配比,并引用Franaeus方法计算锆的一级硝酸根络合物的稳定常数β_1=0.76。这时锆主要以Zr~(4+)和Zr(NO~3)~(3+)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在1983~1986年间应用同位素~(15)N和~(32)P中研究作物对氮肥和磷肥的吸收利用。实验表明,在淹水条件下,水稻对(~(15)NH_4)_2SO_4和~(15)NH_4NO_3形式的铵态氮利用率分别为40.58%和33.80%;而对NH_4~(15)NO_3和K~(15)NO_3形式的硝态氮利用率分别为15.99%和15.30%,水稻对铵态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硝态氮。在旱地条件下,谷子对(~(15)NH_4)_2SO_4 和~(15)NH_4NO_3的利用率分别为52.4%和42.2%,而对NH_4 ~(15)NO_3和K~(15)NO_3的硝态氮利用率分别为71.6%和59.5%,谷子对铵态氮的利用率明显低于硝态氮。用~(15)N、~(32)P作示踪剂研究表明:水稻对氮磷复合肥中氮的利用率分别是:尿素磷铵44.65%,氯磷铵45.54%,尿素44.12%,尿素+普钙40.51%,硝酸磷肥36.65%。水稻对上述几种肥料的肥磷利用率是:硝酸磷肥22.55%,氯磷铵22.36%,尿素磷铵21.08%,尿素+普钙20.74%,普钙11.87%。用放射性扫描和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肥料磷在土壤中经过20天的垂直移动距离。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个新的以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调节试样的pH值,以国产高分子多孔小球G.D.X-203除去胺等有机物的干扰,同时测定铀矿山地表水、外排水中NO_3~+和NO_2~-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为219nm,参比波长为240nm,吸光度差与NO_3~-和NO~-的浓度(0~4ppm,以N计)成线性关系。测定0.1~20mg/1 NO_3~--N和NO_2~--N时,变异系数小于10%(n=7)。方法简便、快速,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中0.05~100mg/1NO_3~--N和NO_2~--N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在1983~1986年间应用同位素~(15)N和~(32)P研究作物对氮肥和磷肥的吸收利用。实验表明,在淹水条件上,水稻对(~(15)NH_4)_2SO_4和~(15)NH_4NO_3形式的铵态氮利用率分别为40.58%和33.8O%;而对NH_4~(15)NO_3和K~(15)NO_3形式的硝态氮利用率分别为15.99%和15.30%,水稻对铵态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硝态氮。在旱地条件下,谷子对(~(15)NH_4)_2SO_4和~(15)NH_4NO_3的利用率分别为52.4%和42.2%,而对NH_4~(15)NO_3和K~(15)NO_3的硝态氮利用率分别为71.6%和59.5%,谷子对铵态氮的利用率明显低于硝态氮。 用~(15)N、~(32)P作示踪剂研究表明:水稻对氮磷复合肥中氮的利用率分别是:尿素磷铵44.65%,氯磷铵45.54%,尿素44.12%,尿素 普钙40.51%,硝酸磷肥36.65%。水稻对上述几种肥料的磷肥利用率是:硝酸磷肥22.55%,氯磷铵22.36%,尿素磷铵21.08%,尿素 普钙20.74%,普钙11.87%。 用放射性扫描和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表明,肥料磷在土壤中经过20天的垂直移动距离依次是:硝酸磷肥4.21cm>尿素磷铵4.20cm>氯磷铵4.0cm>尿素 普钙3.50cm>硫磷铵3.02cm>普钙3.0cm。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2,4,6-三甲基吡啶和叔胺N-235对镍的萃取性能,其中包括介质组成、混相时间、试剂浓度、稀释剂和NO_3~-等对萃取的影响,用稀释反萃剂或碱反萃锝以及它们对主要裂变产物的萃取情况。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耐铵型固氮工程菌株研制的联合固氮菌剂接种水稻,进行田间小区~(15)N示踪试验和大面积田间对比示范试验,研究了水稻等多种作物表现的固氮作用、促生效应及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1982和1984年用~(14)C-葡萄糖标记水稻白叶枯细菌(OS_(14)和勃利菌种),对水稻进行田间人工接种,翌年用液体闪烁测量技术检测带菌杂草15种。从水稻三叶期开始,由杂草、病稻株进入田水中的病菌侵染秧苗根系,沿植株n 2叶片向上侵染,七叶龄后,病菌侵染植株各器官。  相似文献   

15.
1982和1984年用~(14)C-葡萄糖标记水稻白叶枯细菌(OS_(14)和勃利菌种),对水稻进行田间人工接种,翌年用液体闪烁测量技术检测带菌杂草15种。从水稻三叶期开始,由杂草、病稻株进入田水中的病菌侵染秧苗根系,沿植株n+2叶片向上侵染,七叶龄后,病菌侵染植株各器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萃取色层法和离子交换法分离在硝酸介质中的RuNO亚硝酸根络合物的各种组分。 用TBP萃淋树脂对其易被萃取组分进行了分离,并对其主要组成进行了分离分析:以1NHNO_3介质上柱,并用1NHNO_3淋洗,接着用水洗至pH5,然后以0.15NNaOH淋洗RuNO络合物,分别分析淋洗液中Ru、NO_3~-和NO_2~-的浓度。对刚制备好的新鲜料液进行了五次实  相似文献   

17.
以多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六水合硝酸铈为原料,采用真空灌注法制备了CeO_2/SiO_2吸附剂,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同时,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探究了CeO_2/SiO_2对碘酸根的吸附和脱附行为,考察了pH、反应时间、碘酸根浓度以及共存阴离子等因素对CeO_2/Si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eO_2/SiO_2在较广的pH值范围内对碘酸根有较高的吸附率,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和Redlich-Peterson模型;共存阴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大小为NO_3~-SO_4~(2-)HCO_3~-H_2PO_4~-≈PO_4~(3-);动态吸附实验的柱利用率高达90.96%,且穿透曲线符合Thomas模型;通过IR谱图分析推测CeO_2/SiO_2的吸附机理为阴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18.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茎叶与土壤氮的氮同位素组成(~(15)N天然丰度值)的变化评估植物固氮能力,为野生固氮植物资源调查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测试方法。试验测定了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和土壤样品的氮含量及其~(15)N天然丰度值。植物茎叶的δ~(15)N值明显不同于表土的δ~(15)N值。豆科植物能固定大气N_2,其茎叶的δ~(15)N值接近大气N_2的δ~(15)N值(0‰)。在估测森林生态系统中固氮植物%Ndfa值时,对不固氮参照植物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油松等少数非豆科植物的δ~(15)N值接近大气N_2的δ~(15)N值,很可能具有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19.
溶剂萃取法分离铀中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在核燃料后处理Purex流程中,铀纯化段的回收铀中常含有少量钌,使铀钌分离成为纯化铀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验表明,辐照铀经HNO_3溶解后,裂变产物钌主要以亚硝酰钌RuNO~(3+)状态存在。它与溶液中的NO_3~-,NO_2~-,OH~-和H_2O等离子或分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多种配合物。各种RuNO~(3+)的硝酸基配合物的比例取决于溶液中NO~-和H~+离子的浓度。而NO_2~-与RuNO~(3+)的配合能力比NO_3~-与RuNO~(3+)的强。在一定条件下,两类配合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铀主要是以UO_2~(2+)的NO_3~-配合物存在。  相似文献   

20.
以自制的尿素-~(13)C,~(15)N_2为前体,与3-乙氧基丙烯腈反应制备胞嘧啶-~(13)C,~(15)N_2,用BSA保护后,经与2-脱氧-2,2-二氟-D-赤式-五呋喃糖-3,5-二苯甲酯-1-甲磺酸酯反应生成2′,2′-二氟-2′-脱氧胞嘧啶核苷-3′,5′-二苯甲酸酯-~(13)C,~(15)N_2,分离纯化后经NaOH水解生成吉西他滨-~(13)C,~(15)N_2,再进一步降解脱氨得到吉西他滨-~(13)C,~(15)N_2代谢产物。产品经HPLC,LC-MS和~1H NMR表征确定,化学纯度高于98%,~(13)C同位素丰度为99%,~(15)N同位素丰度为98%。结果表明,合成的吉西他滨-~(13)C,~(15)N可用于药物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