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惟一可以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但存在供体来源少,移植相关并发症较多等问题。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基因产物靶向药物的代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 目的: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资料对照,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化同系对照,于2002-04/2006-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 对象: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遗传学检查确诊。 方法:将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67例,2002-04/2006-06陆续开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观察截止时间为2006-10。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每周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23例,于1999-03/2006-04收治,均采用经典或改良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遗传学反应以及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情况。 结果:观察截止时,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60%,100%,P < 0.01)。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77.0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治疗期间没有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停药、死亡,4例(5.97%)发生Ⅲ/Ⅳ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7例患者(30.4%)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年生存率无差别,治疗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获得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 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 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 > 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 > 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 (P > 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 > 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感染肝炎病毒的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的耐药、药物持续时间、丙型肝炎病毒的靶向治疗等问题。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预防措施。 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2005-01/2008-07收治的5例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的白血病患者,均经锁骨下静脉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回输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8.6~19.3)×108/kg,CD34+细胞数量为(5.1~15.4)×106/kg。例1于初次诱导缓解化疗时开始应用拉米夫定,7个月后加用恩替卡韦,3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2×103 U/mL,此间白血病复发,再次缓解后进行移植。例2于诊断明确后给予格列卫+拉米夫定,2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103 U/mL进行移植。例3于诱导缓解化疗开始应用拉米夫定,10周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103 U/mL,巩固化疗结束后移植。例4于CR1期移植,干细胞输入前1 d给予拉米夫定。例5于CR1期移植。检测5例患者的病毒复制及肝功能状态。 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完成9个月随访,全部获造血功能重建,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均未出现病毒复制增加或肝功能损害。例1在移植后单用恩替卡韦6个月后停药,例2于移植后8个月停用拉米夫定,例3、例4于移植后6个月停药,移植后4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均持续小于1.0×103 U/mL。例5丙型肝炎病毒RNA持续<1.0×103 U/mL。拉米夫定可以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在拉米夫定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恩替卡韦可以实现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4.
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节基因重组的作用。研究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尤其是带型,是基因定位与基因图谱研究的基础工作。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能够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活的准确依据,定期检查移植后患者的染色体能够动态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情况,判断白血病复发的来源。选择性染色体作为微小残留病监测的遗传学标志,对分析嵌合状态预测移植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3种染色体分析方法,为研究染色体与细胞移植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易向白血病转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愈该病提供了可能性。 目的:通过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反应,评价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均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阿糖胞苷、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甲基环己亚硝脲。移植后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中有14例移植后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6 d,血小板≥ 20×109 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0 d;1例患者植入失败,后接受二次移植,于移植后+14 d获造血重建。随访14(1~36)个月,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于移植后12个月复发,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及化疗获完全缓解;累积存活率为93.3%。8例患者在移植后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57.1%;2例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6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使多数患者得以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背景:过继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评价比较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应用与不应用大剂量白介素2行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3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行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 治疗,与随机挑选30例患者(对照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行白细胞介素2治疗进行对比,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两组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细胞介素2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明显提升。随访结束时统计复发率:治疗组13.3%,对照组26.7%;中位生存期:治疗组14~98 (42±2)个月,对照组8~78 (28±2)个月。提示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行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治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移植后复发率,并有望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办法。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了多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包括亲缘单倍体移植、非血缘移植,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高疗效的报道多为单独个案报道。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2008-04/2010-04住院的17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年龄3~53岁,8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患者接受了非移植治疗。移植组的8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半相合(4例)、HLA相合(2例),非血缘(2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所有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造血干细胞。非移植治疗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治疗。 结果与结论:移植组除1例45岁患者接受过非移植方法治疗11个月无效,合并肾功能衰竭、肺部真菌感染时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于移植合并症外,余7例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造血功能恢复快,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4 d;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4例患者平均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的中位时间均为11.6 d。移植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局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者4例,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需血制品输注,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非移植组患者治疗后造血功能均未恢复正常,1例死于脑出血和感染,余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需要反复住院对症治疗,长期间断的血制品输注;治疗后出现多种严重的合并症。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效的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预防和控制,生活质量高,疗效明显优于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骨髓CD34+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经作者查新检索,目前国际上仅有1篇小样本心腔内注射骨髓CD34+干细胞治疗心绞痛的报道。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选取2007-07/2008-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2例心绞痛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前1个月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分级为Ⅱ~Ⅳ级,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PCI术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CD34+干细胞悬液15 mL,细胞数为(1.0~6.1)×106。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和导管置入。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比较及心肌血液灌注情况。 结果: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的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等各项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01~0.05),且移植后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优于移植后3个月。移植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随访6个月内,未观察到因冠状脉动脉内注射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肌酶升高、心肌穿孔、心包积液、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后,可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移植的造血干细胞能否有效重建造血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目的:观察Sca-1+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ca-1+HSC/HPC)对造血衰竭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作用。 方法:雌性C57BL/6受体鼠给予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分2组,对照组:输注无菌PBS;移植组:移植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的同系雄性C57BL/6小鼠Sca-1+HSC/HPC;检测受体鼠生存时间;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的变化;脾湿质量及脾集落数;PCR检测Y染色体(Sry基因)表达确定受体小鼠重建造血的细胞来源。 结果与结论:移植组受体鼠30 d存活率、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脾湿质量及脾集落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Y染色体PCR分析,证实雌性受体小鼠重建造血的细胞来源于雄性供体。提示Sca-1+HSC/HPC移植后能重建造血衰竭小鼠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bcr-abl融合基因不仅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水平的变化也是判断病情或疗效的惟一指标,尤其是bcr-abl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评估和预后判断可能更为重要。 目的: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变化情况。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2001-04/2007-01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确诊1年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2例,中位年龄31.5岁,患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所有同胞供者均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联合FLU预处理方案,供受者血型不相合者于移植前7 d、1 d行血浆置换以降低血型抗体滴度。患者经深静脉输入同胞供者平均单个核细胞数为5.48×108/kg,平均CD34+细胞数为10.45×106/kg。由于移植和随访时间不同,每例患者收集标本3~14份,共130份外周血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例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130份外周血标本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水平。 结果:移植后6个月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降低,移植后1、3、6个月bcr-abl阴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3.33%、53.33%和84.62%,bcr-abl高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8.33%、33.33%和15.38%,低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33%、13.33%和0。移植6个月后,多数患者连续多次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其中持续阴性者9例(69.23%),低水平波动者1例(7.69%),低水平持续阳性者1例(7.69%),复发2例(15.38%);复发的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连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均未降低至0,且3次检测结果中2次属于高水平阳性。 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下降,但不同患者bcr-abl变化情况各异,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可明确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移植技术的提高,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已不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障碍,但是由于宿主血凝素抗体的持续存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出现红细胞系统恢复的延迟。 目的:观察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红细胞系统恢复情况,评价血型不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相合对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科。 对象:选择2002-05/2007-09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科行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患者(受者)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5~60岁。14例患者中7例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完全相合,7例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半相合。纳入同期ABO血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1例为对照。受者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签署移植同意书,供者为同胞姊妹、胞弟、儿子、母亲,均同意提供用于移植的骨髓。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预处理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全相合组采取马利兰和环磷酰胺为主的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半不合组采用北京人民医院的GIAC方案。②造血干细胞输注:沉降供者骨髓,取上层有核细胞输给受者。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副反应、并发症及造血重建情况。 结果:14例ABO血型不合患者仅1例发生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未进入结果分析。①造血功能重建情况:与对照组比较,ABO血型不合组血红蛋白恢复时间明显延迟(t=2.352, P < 0.05),ABO血型相同与ABO血型不合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ABO血型不合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半不合造血干细胞组血红蛋白恢复和血型转换时间迟于全相合,但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并发症:14例ABO血型不合患者移植后成分输血过程未出现溶血反应,移植后也均未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 方法:2003-09/2008-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细胞治疗康复中心行干细胞移植的脊髓损伤患者420例,按病情分为2组:完全性脊髓损伤组4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37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损伤部位、损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首先通过手术或立体定向的方法把干细胞直接移植在脊髓损伤部位,然后再根据患者病情经腰穿途径或经静脉途径移植,每次移植间隔为1周,干细胞移植量为(2~3)个×102/kg。移植过程中为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给予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 结果:与入院时比较,骨髓干细胞移植1,3,12个月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 < 0.05或0.0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 > 0.05),两组残损分级均无明显改善(P > 0.05)。 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的效果,选择2001/2005收治的20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男11例,女9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根据患者对药价承受能力分为2组: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组、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组,每组各10例,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动员外,其他均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动员,当白细胞降至低谷开始回升时加国产与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升至5×109 L-1以上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两者在给药剂量、用药天数,采集干细胞质量、造血功能重建及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有关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治疗的报道,多采用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但存在治疗疗程长,见效慢,花费较高等问题。 目的:首次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前后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髓鞘的变化。 方法:以随机抽签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干细胞移植组。采用腹腔注入一氧化碳方法制作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注射后第0,3,6,12,24,72小时及1周时将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左侧颈动脉植入到大鼠脑内;假手术组扎闭颈外动脉,用PBS代替细胞悬液;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移植后1,2,3,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固绿-FCF染色法观察髓鞘着色情况。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6,12,24 h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 < 0.05),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1~4周大鼠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造模后6,12,24 h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脑内髓鞘平均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 < 0.05),且细胞移植后第2周明显高于第1,3,4周(P < 0.05)。 提示经左侧颈动脉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大鼠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促进髓鞘再生,移植的最佳时机为发病后6~24 h,细胞移植后的积极作用在一两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18FDG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评价经心内膜心肌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 方法:成年小型猪8头,麻醉后利用心血管支架置入技术栓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均分为2组。造模2周后将分离纯化的猪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NOGA电机械标测系统经心内膜注射移植至细胞组梗死区,对照组仅注射胎牛血清。移植前及移植后4周分别行18FDG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 结果:移植前两组均可见左室心尖部及前壁呈显著放射性缺损。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4周细胞组梗死区18FDG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所呈现的缺血/梗死节段数均明显减少(P < 0.05)。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4周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 0.05);细胞组梗死区18FDG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所呈现的缺血/梗死节段数均明显减少(P < 0.05),且99Tcm-MIBI显像示减少幅度更大(P < 0.05)。 结论:经心内膜心肌内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改善心肌灌注损伤,增加存活心肌,且99Tcm-MIBI显像改善效果优于18FDG显像。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相关病死率高,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有可能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混合H-2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对小鼠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将Balb/c小鼠经直线加速器照射3 Gy后分为白血病模型组、白血病模型照射组、混合移植组、自体骨髓移植组,均尾静脉注射5×105 K562(GFP+/NeoR+)或K562(GFP-/NeoR-)细胞。7 d后6 Gy照射,自体骨髓移植组移植自体骨髓细胞或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混合移植组移植小鼠自体骨髓细胞混合1/10的H-2半相合异体骨髓细胞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或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4周后行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外周血细胞亚群、GFP及NeoR基因测定,肝、脾匀浆细胞GFP和NeoR基因测定。 结果与结论:白血病模型组小鼠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于20 d内全部死亡,白血病模型照射组小鼠因造血功能衰竭于14 d内全部死亡;自体骨髓移植组、混合移植组均有多少不等小鼠无白血病存活超过28 d,且混合骨髓移植后及自体骨髓移植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治疗可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可更进一步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不仅在细胞的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的迁移与归巢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复发、免疫耐受及血管新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T淋巴细胞及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的影响。 设计: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 材料:骨髓标本来自本院血液科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及骨髓象正常的非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来源于健康志愿者,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本实验室液氮冷冻保存,CXCR4单克隆抗体12G5为eBioscience公司产品。 方法: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收集培养5 d的细胞上清,离心去沉淀后备用。应用尼龙棉柱法分离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2×109 L-1备用。T淋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设立3组:T淋巴细胞组、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组、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HL-60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设立3组:HL-60细胞组、HL-60细胞+细胞上清组、HL-60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 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在应用单克隆抗体12G5前后的增殖情况。 结果:与T淋巴细胞组比较,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组、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的吸光度值均明显降低(P < 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HL-60细胞组比较,HL-60细胞+细胞上清组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 < 0.05);与HL-60细胞+细胞上清组比较,HL-60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加入单克隆抗体12G5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生物学效应后,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但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几年有报道,检测环孢素A的峰浓度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环孢素A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指导移植后的临床用药比检测谷浓度更合理,而对大样本临床资料统计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峰值对判定环孢素A抗排异疗效及毒副作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单抗免疫荧光偏振法同步监测环孢素A全血谷浓度和峰浓度,回顾性分析78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后观察6个月,48例未发生任何移植后并发症设为正常组,16例发生急性排异反应设为急性排斥反应组,14例出现药物性损害设为药物损害组,观察各组谷浓度及峰浓度在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或药物毒性时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异患者环孢素A谷浓度与未发生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环孢素A峰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 < 0.05)。移植后1个月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患者谷浓度和峰浓度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的(P < 0.05)。移植后2~6个月,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组谷浓度与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峰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提示,监测环孢素A峰浓度能有效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移植后2~6个月监测环孢素A峰浓度能有效预测肾移植后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