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口红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人们的审美价值观,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人的审美取向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异化。在此对"口红效应"背景下人的审美取向的特点、变化规律予以探析,以更好地提升审美品位,懂得经济学和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力求把审美的外在目的和内在需求统一起来;把美对社会进步的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结合起来;把审美的自律和社会的他律结合起来.这些尝试和努力清晰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关于"新民"、"新小说"、"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等思想的表述中."新民"和"新小说"启蒙民众的目的明确,彰显梁启超美学思想对进步、民主、科学和自由的精神追求;"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潜蕴生活审美,用广义的生命趣味和艺术给审美以本体规定与价值定位."趣味"美论和"生活的艺术化"思想与"新民"和"新小说"思想折射出梁启超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独特美学品格,对于今天的文化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可口可乐化"是深感美国文化威胁的欧洲文人对"美国化"比较形象的一种说法,反映了他们面对所谓"美国化"日趋加剧的形势下对如何维护本国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同的忧虑.本文以法国和德国为例,考察了可口可乐在欧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一种饮料的曲折过程,由此认为西欧人对美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充其量只是增加了消费选择的多样性,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从父辈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思维:以"和"为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既有以"悟"为代表的审美直觉思维方式,又有以"和"为代表的审美辩证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交相辉映、融会贯通,使中国传统音乐思维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中国传统音乐学范畴中,"和"无疑是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甚至还构成了一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念是: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是发挥了主体性、能动性的反映,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基础看,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认识论的;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仍未能摆脱"本质—特征"的运思模式;文学的本质因此仍然是意识形态,而审美只是一种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建构一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与认识论的文学观不同,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不仅视文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视文学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因为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决定了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发挥否定、批判、引导现实的作用。文学因此不仅仅扮演着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同时扮演着对抗意识形态的角色。文学实践论、审美实践的文学观,既是对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继承,更是超越。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在新的世纪具有空前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自身。应该说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审美教育已从新时期以来开始实施并将在新时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存状态的改变,伴奏音乐已经从以往的单存为各类表演、声乐和舞蹈伴奏的地位,发展成人们以各种不同形式对现代生活的多方面的审美满足.它正以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情调,作为人们追求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古老而"新鲜"的音乐门类,伴奏音乐更加时尚、更具时代精神和更加具有"平民"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城市的形成也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巨大变革,在追求和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似乎丧失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为了摆脱认同危机,或借助于娱乐,或借助于"时尚",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摆脱以消费贯穿始终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危机,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同欲望与内心自由的内在矛盾;二是我们把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混同了.  相似文献   

10.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调控方式.法律是他律,具有外在强制性,法律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治";道德是自律,具有内在自觉性,不具有外在强制性,道德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化".法律是一种"阳性"调控方式,道德是一种"阴性"调控方式,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11.
黄柏青 《河北学刊》2012,32(3):37-42
"美学规制"是指人们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审美标准及其美学规约。它是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外化形式,是生命个体审美情趣与社会整体审美理想相互影响、相互生发的美学选择和运行机制。美学规制是一种区别于外在性政策法规规制和内在性道德伦理规制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制,其本质是审美的公共性标准对审美的个体性趣味所产生的影响及所进行的美学规训,即通过一套复杂的机制,将某些个体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建构成为公共性的美学符号,从而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经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方红梅 《兰州学刊》2006,(10):74-78
在梁启超那里,趣味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作为特色标识的重要范畴,是包蕴着美本质论、审美心理论、美感效应论、审美价值论等多层面美学思考的美学范畴,内涵丰富而深刻。趣味不仅是区别于真、善而体贴生命本身的美,而且,它同时也是美感体验,是在行动与价值统一基础上形成的、感受到生命自由的美妙感,正是这自由美妙感内在地设定了趣味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以“味”评论文章,形成了研究文学审美风格的奇味论。柳宗元的“奇味”是一种风格论,它是指文学的审美风格,是对文学审美风格的总体概括。柳宗元的奇味论倡导多元化的审美风格,主张新颖别致的创新性风格,反对险怪艰涩的风格。同时柳宗元的奇味论在多元化的审美风格中最为崇尚壮丽的理想风格,背后寄寓着国家强盛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4.
袁梅 《齐鲁学刊》2005,(5):90-93
“小资”和“小资情调”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格调,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现象。“小资”与“小资情调”是洋文化与中国小资产阶级融合后的产物,主要分布于现代化都市的白领和知识分子阶层,以追求个性化的精神自由、超凡脱俗的品味和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为主要表征;同时也表现为对洋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厌恶,善于营构都市化的浪漫情调等特点。考察“小资情调”的审美文化意义,既要看到其正面价值,也需要清醒认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艾伦·卡尔松对传统的建筑观念作了革命性的改造,他将建筑从传统的艺术范畴解放出来,让它回归服务人类日常生活之本性,使建筑的审美内涵发生质的改观;他同时又提倡日常生活建筑的审美欣赏,将审美视野扩大到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造结构物,使建筑美学的领域大大拓展.这一方面为其建筑美学向环境美学过渡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为其环境美学开辟...  相似文献   

16.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晚明政治腐朽、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的特定语境下,晚明文人的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异,其审美情感始终逡行于雅与俗之间,大众审美趣味渐成主流,社会审美转向感官享乐,文人们在关注当下社会和世俗生活的同时,亦保留了文人所特有高雅情致和趣味。特定时代语境下文人的审美情怀可概括为富有时代色彩的隐逸超脱之情,彰显时代特色的闲适逸趣之情,标举君子情怀的风雅高洁之情,饱含时代审美趣味的世俗之情等四个方面。与前代相比,晚明文人情怀呈现出世俗化、娱乐化和人性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让晚明文人情怀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和现代性,闪耀着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胡良桂 《云梦学刊》2003,24(4):62-66
随着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被人们实践着的时候,长篇小说消闲娱乐因素的渗透越来越浓。尽管它渗透的方式是多样的。但都不应忽视在距离感、错位感与商品性中的审美判断。在价值取向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差异但都必须注重它的品位性。  相似文献   

20.
当下,全新的视频博客Vlog正以强大的个人属性与圈层聚合力成为品味表演的绝佳选择,构成媒介语态下的“品味区隔”。研究基于网络民族志获得22名Vlog青年创作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以布尔迪厄的品味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表演主体、表演途径、表演载体三个维度阐释网生青年通过物品展示与文化资本养成,以“远距离”的生活审美表现形式实现自我搭建的品味表演策略,呈现品味共同体同一性与区分性并存的动态发展路径,探索彰显个人生活风格的Vlog如何影响社交表演与圈层拆合,完成社交网络中的品味区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