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腔溃疡属祖国医学“口疮”、“口疳”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以口舌点状溃烂、反复发作、灼热疼痛为特征。《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中指出:“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水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可见本病与脏腑关系密切。现将本人从脏腑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颊车穴探讨     
  王卫 《吉林中医药》2014,(1):86-88
颊车,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穴,位于面部,亦是孙思邈十三鬼穴之一。其临床应用中治疗的疾病广泛且疗效显著。对颊车穴的源流及应用进行探析,颊车有部分名和穴名的双重含义,常应用其治疗精神及面口疾患,通过总结应用结合临床研究,可对该穴的应用进一步总结为"枢纽"作用,有运动、精神、气血的多重"枢纽"作用,运用对这一作用的理解并指导临床,可以理清颊车穴的应用思路,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生脉散、复脉汤与"复脉辈"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兹笔者探讨其方剂源流,分析方证特点,探讨临床应用,以便深入领会"复脉"的宗旨,使方尽其用,更好地服务临床。1生脉散、复脉汤与"复脉辈"的源流  相似文献   

4.
1关格源流 关格一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虽亦每有论述,但涵义不同.<内经>论关格,一是指脉象.如<灵枢·终始>篇说:"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日关格.  相似文献   

5.
朱玉坤 《东方养生》2022,(1):100-101
<正>本文基于张佩青教授的学术思想,总结临床经验,探究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效果,以期能够促进临床推广。参芪地黄汤出自清·沈金鳌之《杂病源流犀烛·大肠病源流·治肠痈方十三》,"大肠痈或溃后疼痛过甚,淋沥不已,则为气血大亏,须用峻补,宜参芪地黄汤……"《杂病源流犀烛·小肠病源流·治小肠痈方十》"小肠痈……溃后疼痛淋沥不已,必见诸虚证,宜参芪地黄汤……"  相似文献   

6.
巨刺法的研究概况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刺法"做为<内经>"九刺"中的一种刺法,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对古今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并从其源流、文字考证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巨刺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在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现代中医教科书中称为"面瘫",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称为"卒口僻"、"口目僻"、"口"、"口眼斜"等.其中"卒口僻"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经筋>中,不仅记载了"卒口僻"的病位,还记载了其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可见在<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就对该病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针药结合治疗面瘫7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口呙)斜"、"口(口呙)",属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所致的面肌瘫痪,其发病诱因与受凉、劳累、感冒等有关.近年我在临床中观察了75例面瘫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谢芬 《北京中医药》2008,27(3):190-191
本文提出了内风证"益气活血熄风法"的概念,并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对"益气活血熄风法"治疗内风证的理论源流、立法依据、临床报道做了初步总结、论证,认为内风病的气虚血瘀型是临床中的重要证型,"益气活血熄风法"正为此而设.  相似文献   

10.
浊痹源流考     
浊的概念历代有所不同,大体萌芽于先秦,初步形成于汉及魏晋,于唐、宋、元、明、清内涵扩充,快速发展于近现代.力图梳理浊痹源流,尤其注重浊理论源流的梳理,以期为现今浊痹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肾主生殖"的理论源流、内涵以及在人类孕育上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认识肾主生殖,认为临床应重视肾主生殖这一功能,应用此理论指导不孕不育的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火"乃传统概念,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高,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表述,目前学术界研究活跃,但对于"上火"源流的研究不规范、不全面,因此"上火"内涵的准确性受到制约。本文旨在梳理"上火"源流变迁及确立其内涵本质。"上火"的源流至少有煎药用火、运气少阳、少阴司天,上焦之火,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五大方面。"上火"的合理内涵可理解为病理之火,其内涵包括本位之火、非本位之火(位、时)和全身之火。临床诊疗当对其加以区别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希茹  王波 《中医药导报》2019,25(14):84-85
为了进一步扩展临床治疗痛证的思路,提高针刺治疗痛证的疗效,从心的生理功能、针刺调神、经络循行3个方面梳理了"心主痛"的理论源流,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解决痛证服务。在"心主痛"说指导下,临床治疗颈椎病剧烈颈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龙惠珍为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在3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擅长治疗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口眼内斜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口眼斜"的范畴,俗称"歪嘴巴"、"吊线风",目前西医临床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维生素及神经营养药物为主,但副作用相对较大.龙惠珍老师运用益气祛风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试论和法及其在肿瘤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法"是中医八法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在临床上起着重要作用.明确和法的源流及其含义,扩展和法的应用,将有利于启发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于临床治疗肿瘤大有裨益.在肿瘤不同阶段的治疗中,和法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带瘤生存"实际上就是"和"的理念在肿瘤治疗中的最好体现,和法则是扶正祛邪治则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16.
"分消走泄"法为清代叶天士于《温热论》中提出,后世多有发挥和应用,是临床常用治法。在长期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基础上,就"分消走泄"之意,以及其源流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海派中医流派"是发展、形成于上海地区的,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独到的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较为清晰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以及一定的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中医学术派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作为"海派中医流 派"传承研究基地,承担多项中医流派的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实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又称之为"口僻"、"口眼喎斜"、"卒口僻"、"引口移颊",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瘫痪,眼睑闭合不全,皱额、蹙眉均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鼓腮、噘嘴及吹口哨困难,或有听力减退,乳突处疼痛.本病多由风邪外袭,经脉闭阻,气滞血瘀,经筋失濡所致.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拔罐疗法治疗面瘫320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口甜     
<正> 临床习惯是观舌不问口.夫口舌相依.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观舌则问口.口者一身之都门.《难经》"口为司言食之窍."口为出入荣养之要道,节宣微爽,病则随之,又主脾脉之所通.《灵枢·脉度篇》"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凡味觉乃口之津液,通乎五脏,脏气偏胜,则味必偏应乎口,由是诸疾生.气丽乎味,有味则行气.《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赖乎气,气者何,气质之性是  相似文献   

20.
当归补血汤纵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归补血汤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同名方,其中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比1比例组成者为临床常用当归补血汤.关于该方的出处及源流、用量比例、组方意义、功效与应用范围有不同的认识,兹从源流、用量和应用3个方面再做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