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1-01-2014-01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术治疗的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端盖钛网组40例患者记为A组,无端盖钛网46例患者记为B组。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间高度,钛网沉陷率,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颈椎曲度及钛网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8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月和1年。影像学测量:两组术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钛网沉陷率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钛网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月及1年两组JOA评分及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与钛网下沉距离比较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盖钛网在术后维持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均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节段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放置位置对术后钛网沉降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58例,根据钛网与椎间融合器的相对位置分为A组(钛网置入近端节段,32例)和B组(钛网置入远端节段,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以及C2-7 Cobb角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置入钛网的椎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7.75±2.79mm vs28.46±2.11mm,P>0.05);A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25.66±2.80mm和24.47±2.50mm,B组为26.76±2.13mm和25.73±2.57mm,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术椎间撑开高度与邻近节段早期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采用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4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节段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分组:A组(12例):椎间撑开高度≤2 mm;B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2~4 mm;C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4 mm。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术前、末次随访R值及R'值,观察末次随访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颈部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R值和R'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比较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间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及R值、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B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后1周下降角度小于A、C两组(P0.05);末次随访B组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A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A、C组(P0.05)。结论ACDF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良好,椎间撑开过度或撑开不足可能是引起术后早期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之一,椎间撑开高度在2~4 mm之间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2020,33(9):841-84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 min、(52.2±26.4) ml,B组分别为(115.6±16.8) min、(61.7±20.7) ml,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曲度和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A组分别为(11.28±1.40)°、(17.56±1.90)°、(16.64±1.80)°和(4.93±4.20)°、(9.44±2.60)°、(9.25±2.80)°,B组分别为(10.59±1.20)°、(16.26±2.10)°、(15.76±2.50)°和(4.75±3.90)°、(7.98±2.10)°、(7.79±3.00)°。两组患者术后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JOA评分A组分别为9.46±1.70、11.56±1.40、14.86±1.20,B组分别为9.11±1.50、11.40±1.30、15.12±1.60。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出现吞咽梗阻感2例,cage移位1例,未发生钛板螺钉松动;B组出现吞咽梗阻感4例,钛网沉降2例,钛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减压,改善病椎Cobb角及颈椎生理曲度。ACDF术式可直接去除椎间水平的致压物,椎体破坏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ACCF术式椎体次全切除,操作空间大,易于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及钙化的后纵韧带。长期随访显示,ACDF与ACCF术式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ACDF治疗38例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6个月。术后6~8个月椎间隙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节段Cobb角:术前为5. 7°±3. 4°,术后3 d为8. 8°±2. 7°,末次随访为8. 1°±1. 9°。融合节段高度:术前为53. 2 mm±2. 5 mm,术后3 d为57. 7 mm±3. 3 mm,末次随访为56. 9 mm±2. 6 mm。JOA评分:术前为7. 8分±2. 2分,术后3 d为12. 4分±2. 6分,末次随访时为13. 0分±2. 1分。上述3项指标术后3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融合节段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骨刀辅助下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超声骨刀辅助下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31例。分析病例围手术期、后期随访数据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3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例出现一过性吞咽异物感,术后1个月1例病人出现钛网下沉,经密切观察,最终稳定融合;无椎动脉损伤、食管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JOA、NDI评分分别为(11.23±1.41)和(14.77±3.10),末次随访JOA、NDI评分分别为(12.84±1.73)和(12.77±3.80),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NDI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颈椎前凸角(Cobb角)、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SVA)、T1倾斜角(T1S)分别为(15.44±2.39)°、(14.26±3.23)°和(28.18±4.49)°,末次随访Cobb角、SVA、T1S分别为(16.24±1.06)°、(12.96±2.43)°和(27.50±3.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obb角、SVA、T1S均较术前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伤椎固定组(30例)和跨节段固定组(32例)。伤椎固定组患者采用骨折椎体置钉固定术治疗,跨节段固定组患者采用传统跨骨折椎体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及JOA改善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和(或)CT检查,比较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62例均随访1年。伤椎固定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91.20±4.50)%、(91.93±4.45)%,伤椎固定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6.20±1.99)°、(5.70±2.05)°,伤椎固定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分别为(106.63±5.26)ml,(113.17±7.12)min,1.83±1.18,(92.13±2.60)%;跨节段固定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81.00±5.65)%、(81.50±5.93)%,跨节段固定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26.5±2.93)°、(22.59±2.77)°,跨节段固定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分别为(105.31±4.44)ml,(113.97±6.27)min,2.41±1.32,(61.93±4.98)%。伤椎固定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及术后JOA改善率均优于跨节段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固定术具有优良的即刻复位效果并能维持脊柱序列的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仿生骨和钛网在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12间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的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钛网植骨,25例行n-HA/PA66仿生骨植骨。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分别记录以下指标:(1)JOA评分。(2)C2-7 Cobb角。(3)融合节段高度和下沉率。(4)植骨融合率。(5)仿生骨及螺钉断裂、移位、脱位。结果随访61~108个月,平均85.6个月。随访末期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钛网组及纳米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术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钛网组6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纳米仿生骨组1例出现仿生骨移位,1例螺钉脱位。纳米仿生骨组融合率为100%;钛网组有3例未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0%。结论 n-HA/PA66仿生骨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型植骨材料,能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高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促进植骨融合,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 low ard法与改良Sm ith-R ob inson法(Sm ith-R ob inson法 钛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37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C low ard法(15例)与Sm ith-R ob inson 钛板内固定(22例)。采用SA S6.12软件对两组术式术前、术后1周、最后随访时JOA评分、融合节段及全颈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高及后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种术式最后随访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C low ard法术后融合节段椎体高度、颈椎生理前凸无变化;改良Sm ith-R ob inson法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并可以维持。结论近期观察证明两种手术方法都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但改良Sm ith-R ob inson法可改善并维持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27例(A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54~68(61.01±5.41)岁;新版AO分型,A3型16例,A4型11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25例(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66(59.28±6.12)岁;新版AO分型,A3型1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2.4±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2±0.5、1.2±0.2、0.8±0.1,B组分别为5.0±0.6、2.5±0.4、1.3±0.2;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A组分别为(49.4±6.8)%、(94.5±1.2)%、(94.1±3.7)%,B组分别为(48.2±7.0)%、(94.3±4.1)%、(90.0±2.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20.4±5.2)°、(2.5±1.8)°、(4.4±1.7)°,B组分别为(19.8±6.8)°、(2.4±1.7)°、(7.0±1.2)°。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上述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组的VAS评分均较B组低(P0.05);A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比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更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董亮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中国骨伤》2014,27(12):995-99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连续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行标准正侧位X片观察融合、植入物移位、相邻节段病变、融合节段Cobb角的变化.采用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对症处理后逐步好转.1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9年(3.1~5.3年).随访患者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4.5个月(3~7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松动、移位等发生;9例患者钛网不同程度下沉,其中4例下沉>3 mm;4例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5.76±4.16)°提高到术后1周的(10.40±2.94)o(P<0.01);末次随访时下降到(8.57±2.8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末次随访时(14.6±1.1)与术前(8.2±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在恢复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46~76,平均56.8岁。采用普通cage加钛板固定(cage+钛板组)52例,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ROI-C融合器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cage+钛板组及ROI-C融合器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7.15±6.96) mm、(46.95±7.14) mm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79.06±6.67) mm、(78.80±6.85) mm;颈椎Cobb角由术前4.27°±11.15°、2.80°±10.81°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9.29°±12.90°、8.57°±13.00°。ROI-C融合器组较cage+钛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ROI-C融合器组JOA评分从术前(9.32±1.74)分增加到(15.15±0.91)分,改善率75.82%±13.28%;cage+钛板组从术前(9.11±1.23)分增加到(15.29±1.07)分,改善率77.91%±14.14%。两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与普通cage+钛板融合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采用 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何磊  钱宇  金以军  樊良  吕佐 《中国骨伤》2014,27(9):738-744
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终板环将71例患者分为终板环使用组(33例)及无终板环使用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体间前缘高度(Da)、后缘高度(Dp)及平均高度(Dm),用以评估钛网沉陷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观察改善率,并记录术后症状及Odom分级。结果:7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4个月,平均19.5个月。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体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融合节段Cobb角终板环使用组为(9.4±3.8)°,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终板环使用组为(57.3±2.2)mm,无终板环使用组为(55.2±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陷的发生率终板环组为57.6%,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在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90.9%的终板环使用组患者及89.5%的无终板环使用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结果。结论:终板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4.
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腰椎畸形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0-58岁,平均45岁;其中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陈旧性结核畸形12例,陈旧性创伤伴畸形疼痛1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5例。对患者的腰痛、Oswestr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5min,平均出血量为1900ml。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者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2±1.4,2.5±1.0,1.8±0.5;ODI指数分别为(72.50±10.80)%,(42.50±11.10)%,(22.50±7.90)%;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后凸Cobb角分别为(76.31±2.52)°,(23.66±1.16)°,(23.67±1.16)°;侧凸Cobb角分别为(71.86±4.02)°,(30.81±2.33)°,(30.82±2.32)°。术后1周、术后1年后凸及侧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小,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可取得理想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植骨重建钛网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型植骨重建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新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49.7岁。手术方式包括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22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28例,双节段椎体次全切除3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比较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22.3mm±0.8mm增加至术后24.5mm±0.6mm,双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平均42.3mm增加至术后平均45.7mm,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单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从术前8.2°±1.4°增加至术后14.5°±1.6°,但双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术前平均6.3°,术后平均仅为7.0°,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全部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均有改善,JOA评分从术前8.4±0.5分提高至术后12.2±0.4分,6个月随访提高至14.5±0.3分。结论新型钛网的外形设计更符合颈椎椎体终板形态学特点,可有效避免术后钛网沉陷,临床应用单节段手术能够较好的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而双节段手术由于该新型钛网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颈椎生理曲度的重建作用有限,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12例;单节段置换21例,双节段置换28例。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状况;通过颈椎正侧屈伸位X线测量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前凸曲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曲度,置换及邻近节段活动度,FSU活动度变化;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7.3个月,平均33.1个月。VAS、JOA、NDI评分术前分别为7.08±1.55、5.2±1.9、39.96±7.06,术后3个月分别为3.76±2.33、13.2±1.2、25.20±6.64,末次随访分别为2.80±1.50、14.3±1.6、24.24±7.89,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生理前凸曲度由术前的(10.64±4.2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68±4.56)°,FSU曲度由术前的(5.40±0.4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2.00)°(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为(70.84±6.17)°、(60.00±6.58)°、(71.48±4.61)°,FSU活动度为(12.00±0.49)°、(9.36±0.26)°、(12.52±0.33)°,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0.48±0.67)°、(7.24±0.34)°、(9.28±0.36)°,置换上位节段活动度为(10.52±0.60)°、(8.60±0.30)°、(10.44±0.43)°,置换下位节段活动度为(8.48±0.40)°、(6.56±0.36)°、(9.60±0.39)°,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咽部不适、声音嘶哑5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发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12个月发现假体移位1例。按照Odom评定标准,优20例,良27例,一般2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有良好临床疗效,同时重建了颈椎和FSU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自锁双锚定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自锁式双锚定融合器(ROI-C)行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4月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37例(64个节段)颈椎病病例,记录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整体曲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5~40个月,平均32个月。NDI术前(21.6±9.4)%,末次随访时为(10.9±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术前(6.2±2.9)分,末次随访时为(12.9±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评价优良率达91.9%(34/37)。椎间隙高度术前(5.1±1.8)mm,末次随访时为(7.8±0.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整体曲度术前5.2°±7.1°,末次随访时为9.2°±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患者术后并发轻度吞咽困难,术后1周至3个月症状自行消失;1例出现声音嘶哑,术后2周症状自行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X线或CT检查证实64个节段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ACDF中使用自锁式双锚定融合器可以恢复颈椎椎间隙高度,重建颈椎生理曲度,为颈椎提供即刻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