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食品中致病菌是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因素之一。乳酸菌通过生态位竞争、形成酸性环境和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对食品中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文对乳酸菌生物保护剂的拮抗机制、作用的特点和优势,乳酸菌对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拮抗作用研究以及在乳制品、肉制品、海产品和果蔬制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充分挖掘乳酸菌资源,利用乳酸菌生物保护剂控制食品中致病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寻找高效且安全的天然抑菌剂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有研究表明低聚糖类物质如果胶低聚糖、低聚壳聚糖、褐藻胶低聚糖等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并且低聚糖大多来源于植物胶、甲壳动物,天然海藻多糖等自然物质,对环境污染较小;因此低聚糖能够作为潜在的天然抑菌剂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已经逐渐成为食品行业新的研究热点。该研究综述了几种低聚糖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并分析总结了其抑菌机制:一是低聚糖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二是渗入细胞内部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物质;同时展望了低聚糖在涂膜保鲜和作为食品添加剂两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低聚糖的作用和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il)、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rulgari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等食源性致病菌作为指示菌株测试青芥辣的抗菌作用。实验条件为加入5×105-5×107cfu/mL的菌悬液到20g样品中,作用3min后测试残留菌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青芥辣对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il)、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rulgari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等食源性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il)、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rulgari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等食源性致病菌作为指示菌株测试青芥辣的抗菌作用。实验条件为加入5×105-5×107cfu/mL的菌悬液到20g样品中,作用3min后测试残留菌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青芥辣对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il)、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rulgari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等食源性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也在由传统的培养方式转变为分子检测方式,使得检测方式更加专业化、便捷化,确保能够更加快速精准的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减少食品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因此本文针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PCR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不同PCR技术的应用优势,希望可以为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突出、最广泛的食品安全问题,致病菌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然而现行的致病菌检测手段已不能满足快速、准确、高通量等要求。液相芯片技术是基于流式细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传统芯片技术等开发的新一代生物芯片技术和新型蛋白质研究平台,能同时检测多种致病菌。首先对液相芯片的技术原理、特点等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重点对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对有效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控制、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临床诊断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可对食品工业常用的物理杀菌因子(如热)和化学杀菌因子(如消毒剂)形成抗性,从而更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抗性的形成,通常是多个基因、sRNA、蛋白质和多个代谢物协调作用的综合表现,涉及多个代谢网络的调控。日益成熟的组学技术为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相关元件的全面发掘及互作关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并有助于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组数据库。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遏制抗逆菌株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乳酸菌是人类和动物小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对抑制病原菌的入侵与感染和维持消化道内微生物区系平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乳酸菌依靠其表面的蛋白、多糖等黏附宿主肠上皮细胞,使其定植进而发挥抑制致病菌黏附和抑制致病菌生长等重要生理作用。本文就乳酸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因子及其抑制致病菌黏附和抑制致病菌生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类核酸扩增技术。相比于PCR,该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简单、便捷及低成本的特点。目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基因多态性分析、疫情防治等方面已经有广泛应用,也有文献报道了其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食源性致病菌和环境中的病原体检测等领域中,等温扩增技术展现了广阔的应用潜力,有望发展成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方法。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环介导等温扩增、依赖解旋酶等温扩增、依赖核酸序列等温扩增、切刻内切酶核酸恒温扩增、交叉引物等温扩增、链置换等温扩增、SmartAmp技术等一系列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从而为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采集的红薯淀粉废水中分离出3株乳酸菌SPDJ3、SPEJ7 和SPEJ9。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检测,菌株SPDJ3和SPEJ7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SPEJ9被鉴定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3株乳酸菌发酵上清液对供试8株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菌株SPDJ3对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抑制效果较强,抑菌圈直径为(30.37±0.15) mm,菌株SPEJ7和SPEJ9对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抑制效果较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43±0.21) mm和(28.27±0.25) mm。  相似文献   

11.
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有害微生物污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造成食用安全隐患。而现在常用的物理或化学保鲜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延长食品货架期,但应用范围有限、存在安全隐患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乳酸菌因其天然、安全、高效的抑菌活性被作为生物保护菌应用于食品中。本文主要从乳酸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微生物群体感应以及竞争作用等角度综述了乳酸菌的抑菌机制;同时介绍了近年来乳酸菌作为生物保护菌在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果蔬产品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为今后食品高效保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生鲜肉及其制品由于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会对肉类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绿色、天然的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乳酸菌凭借其天然的来源、提供可持续的保护作用成为传统抑菌剂良好的替代品,但是其抑菌机制和在肉类产业中的应用未得到系统总结。本文首先概述了乳酸菌作为生物抑菌剂的主要抑菌机制,如有机酸、细菌素和竞争性抑制等作用途径,并详细总结了其应用于肉类产品时,在不同的包装方式、使用方式、代谢环境、加工方式和温度变化条件下防控生鲜肉及其制品安全性的应用研究现状;之后综述了乳酸菌应用后对肉与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乳酸菌应用的安全性;最后,对乳酸菌在未来的肉类产业中的发展做了展望,以期对乳酸菌在保护肉类产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机理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彬  贺银凤 《食品科学》2012,33(3):277-281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关系所进行的相关实验,通过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机理的概述,在信号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上初步探讨了乳酸菌与酵母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二者的共生机理提供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乳酸菌在肉品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师江 《肉类研究》2010,(2):46-48
乳酸菌在肉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食品安全的关注及对乳酸菌研究的深入,其运用越普遍,成为重要的生物防腐剂和发酵菌种。文章就乳酸菌在肉品安全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在食品、保健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天然来源的CLA含量很低,不能满足人类需求。乳酸菌可以合成CLA,且广泛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利用乳酸菌开发富含CLA的功能食品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为推动CLA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该文对合成共轭亚油酸乳酸菌的研究进展、合成共轭亚油酸乳酸菌的益生性研究以及将产CLA乳酸菌应用到食品和饲料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利用乳酸菌合成CLA进而应用于功能食品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瑶  韦云路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17,38(13):269-276
乳酸菌是食品发酵工业中重要的益生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的菌种对食品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乳酸菌食品级系统的基本要求、食品级质粒的元件组成、食品级质粒构建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乳酸菌食品级分子操作系统的建立对乳酸菌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effect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on pathogenic fungi was evaluated and the metabolites involved in the antifungal effect were characterized. Penicillium digitatum (INTA 1 to INTA 7) and Geotrichum citri-aurantii (INTA 8) isolated from decayed lemon from commercial packinghouses were treated with imazalil and guazatine to obtain strains resistant to these fungicides. The most resistant strains (4 fungal strains) were selected for evaluating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33 LAB strains, among which only 8 strains gave positive results.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these LAB strains was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acetic acid, and phenyllactic acid (PLA).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and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organic acids produced by the LAB cultures.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actic acid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its concentration; however, acetic acid and PLA showed a peak of activity at 52.5 and 0.8 mM, respectively, with inhibition rates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with Serenade® (3.0 ppm) imazalil (50 ppm) and guazatine (50 ppm). Beyond the peak of activity, a reduction in effectiveness of both acetic acid and PLA was observed. Comparing the inhibition rate of the organic acids, PLA was about 66- and 600-fold more effective than acetic acid and lactic acid,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presents evidences on the antifungal effect of selected LAB strains and their end products. Studies are currently being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ng postharvest diseases on citrus fruits.  相似文献   

19.
乳酸菌生物膜是乳酸菌为了应对不良环境而聚集形成的一种状态,在许多情况下乳酸菌都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乳酸菌生物膜的了解和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碳源、金属离子、pH值、抗生素、有害菌和非生物表面对乳酸菌生物膜的影响,以及多种基因对乳酸菌生物膜的调控作用,并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在食品抑菌和发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