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颅底肿瘤患者术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动态变化及其与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2年8月三二〇一医院神经外二科收治颅底肿瘤患者123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VS分为未发生CVS亚组71例与发生CVS亚组52例,再根据不同CVS程度将CVS患者分为轻度亚组22例、中度亚组17例与重度亚组13例,另选择同期医院健康体检人员1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sICAM-1、sFlt-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3 d血清sICAM-1、sFlt-1对颅底肿瘤患者术后发生CVS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 d、7 d、14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显著升高(F/P=1 583.113/<0.001、849.906/<0.001);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3 d、7 d、14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显著升高(F/P=1 256.460/<0.001、463.46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合并tSAH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麦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参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血浆和脑脊液ET-1浓度,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检测伤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变化并评价CVS程度,记录6个月后GOS昏迷预后评分。结果参麦组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1值在1周后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Vm在6天后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轻度CVS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通过降低ET-1水平改善tSAH患者CVS状态,但不能改善患者最终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了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急剧升高,在发病后3天有轻度下降,随后持续上升至发病2周在室高峰,同时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其血浆内皮素水平高于未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者。  相似文献   

4.
宋锦宁  陈五岭  梁琦 《医学争鸣》2007,28(15):1401-140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内皮素受体A(ETRA)的表达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31 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15只,盐水组10只,穿刺组3只,空白组3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的动物模型,灌注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制成切片.进行ETRA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法测量血管周长,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在空白组、穿刺组和盐水组的基底动脉内ETRA有少量表达;SAH组基底动脉内ETRA的表达在3 d组最强烈,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强烈,平滑肌也有表达,10 d组的表达强度仍然较重.空白组动物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完整,弹力膜无皱缩,管壁薄管腔大.SAH组和空白组的血管在图像上差异较大.通过对SAH组内各时间段标本的血管周长进行图像分析,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SAH后血管周长的变化为:1 h组稍有变化、3 d组管径开始变小,弹力膜出现皱缩;5 d组管腔变化最严重,弹力膜明显皱缩;7 d,10 d组血管表现出由痉挛到缓解的过程.脑血管痉挛最严重的时间晚于脑血管ETRA表达最强的时间.对盐水组血管周长统计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AH后脑血管ETRA的高度表达可能是引起D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写SAH)后可出现两个时相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简写CVS),即急性CVS和迟发性CVS,一般认为急性CVS是血管的功能性变化,而迟发性CVS则是血管发生结构性病理改变,致血管内腔狭窄,产生脑缺血性神经症状,甚至发展为脑梗塞或死亡,并发率为20~36%。 1 发病机制 对严重CVS病理检查发现受累血管的中层增生和内膜坏死,脑血管动物模型也证实受累血管病变与此相同。所以CVS实质上是脑血管发生了结构性病理改变而不仅是痉挛,早期持续性平滑肌痉挛对血管壁病变起到促进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浆与脑脊液内皮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2例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 浆和脑脊液(CSF)内皮素(ET)的含量,并与35例正常人和35例脑梗塞病人对照,结果发现:SAH急性期患者血浆,CSF中的ET含量明显升高(P〈0.01),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痉挛者(CVS)升高显著(P〈0.05),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为今后寻找有效的ET转化酶抑制剂及特异性ET受体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以及[D-Val22]大ET-1(16-38)对基底动脉壁 ET-1表达的影响和不同用药方式和时机的作用是否相同.方法: 采用枕大池双注血法制备36只兔SAH后CVS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SAH组、脑池给药预防组、静脉给药预防组、脑池给药治疗组和静脉给药治疗组.全部实验动物于首次注血后7 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和脑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ET-1的免疫表达.结果: ET-1免疫阳性标记颗粒在生理盐水对照组散在不规则表达,而在SAH组血管壁各层都有重度表达.用药预防和治疗组免疫染色强度基本一致,血管壁各层的ET-1免疫反应强度介入SAH和对照组之间.结论: [D-Val22]大ET-1(16-38)可明显抑制基底动脉壁ET-1的免疫表达,无论脑池还是静脉给药均能够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SAH后CVS.  相似文献   

8.
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未予完全阐明。文中探讨a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NO的含量变化与CVS的发生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在病程的24 h内、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血浆ET-1和NO含量,另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人6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SAH患者在发病2周内各个时间段血浆E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CVS组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CVS组(P<0.05)。aSAH患者在病程的24 h内、第3天、第7天血浆N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CVS组血浆NO含量在第3天及第7天高于未发生CVS组(P<0.05),2周左右NO值恢复正常。结论 aSAH后CVS的发生与血浆ET-1和NO含量变化呈明显相关性,两者在体内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有可能导致CVS的发生,同时监测其含量变化有助于CVS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及其因性缶害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大鼠SAH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检测24h内局部脑血流量,血浆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改变,同时于手术前后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结果 SA后24内rCBF迅速而持续降低,血浆及脑组织ETI浓度显著增加。SAH后BA明显痉挛。结论 血浆及脑组织ET1增加在SAH后急性CVS及其脑缺  相似文献   

10.
涂小平  叶翠莲 《四川医学》2004,25(7):782-783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关系。方法 应用硝酸还原法和放免分析法检测56例SAH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结果 SAH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再次出血的患者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患者,血浆ET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NO和ET与SAH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NO水平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I期修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底区手术后骨及软组织缺损的I期修复重建方法。方法对38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所致颅底软硬组织缺损进行了I期修复,修复材料主要为带蒂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8例,带蒂胸大肌下部岛状肌皮瓣5例,带蒂颞肌复合组织瓣或带蒂颞肌筋膜帽状腱膜瓣+骨块+游离皮片共17例,额肌复合组织瓣7例,前臂皮瓣血管吻合游离移植1例,组织瓣面积8cm*10cm-7cm*25cm,结果组织瓣成活率89.47%(34/38例),术后并发症率18.4%(7/38),其中肌皮瓣部分坏死10.5%(4/38),脑脊液漏5.2%(2/38),颅内感染2.6%1/38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疹愈。结论 颅底组织缺损采用显策外科技术I期修复重建能够有效地预防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尤以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移植术修复重建颅底区组织缺损的方法具有组织瓣存活率高,易掌握和可靠性强等优点,可做颅底区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实验性SD大鼠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后神经功能评分,脑血管直径与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尾动脉取血,立体定位仪下枕大池2次注血的方法造模,采用神经生物学功能评分,印度墨水血管灌注观察脑血流,测量大脑动脉的直径,测定血中ET-1、NOS的含量.结果 大鼠枕大池2次注血后7 d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69.33±8.67)mm、(227.33±14.25)mm、(226.33±5.99)mm,与对照组[(259.5±7.48)mm,(228.17±8.09)mm,(254.67±8.48)mm]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7d后神经功能评分为(9.45±1.77)分,与对照组相比[(0.60±0.4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ET-1和NOS含量在注血组7d分别为:(231.25±19.45)g/L,(198.50±9.52)×103U/L,与对照组相比[(72.99±5.83)g/L,(230.76±17.06)×103U/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大鼠枕大池2次注血法能够产生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模型,神经功能评分升高,神经功能评分与大脑中动脉直径和血中内皮素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切除颅底外侧肿瘤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问题。方法总结分析32例颅底外侧肿瘤鼻内窥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前准备以及术中、术后的配合问题。结果32例脑颅底外侧肿瘤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护士与术者之间配合协调,有效地促进了手术顺利进行。结论医生熟练的鼻内窥镜操作技术和默契的护理配合是经鼻内窥镜下切除颅底外侧肿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孙建华 《浙江医学》2003,25(5):272-27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和丹参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8例SAH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丹参制剂治疗的丹参组35例与未加用丹参制剂治疗的对照组33例的脑循环动力学变化 ,以及两组的病死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SAH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变 ,尤以最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外周阻力改变显著 ;丹参组脑循环动力学变化与对照组差别具有极显著意义 (P<0.01)。结论 SAH可引起脑循环动力学异常改变,丹参制剂对SAH导致的脑缺血性改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侧颅底肿瘤临床上罕见,诊断和治疗均存在较大的困难。儿童侧颅底肿瘤的类型包括听神经瘤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脑膜瘤、先天性胆脂瘤、横纹肌肉瘤、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畸胎瘤、黏液瘤、脂肪瘤及其他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乙状窦后径路、经颅-眼眶-颧弓径路、经岩骨径路、经迷路径路、经耳蜗径路、经颅中窝径路、经颞下窝径路等。作者分别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前颅底导航显微外科技术的改进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  Wang D  Chen Q  Luo D  She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879-882
目的:探讨改进前颅底显微外科导航系统的技术,并评估其精确性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42例同时侵犯脑颅和面颅的前颅底良恶性肿瘤,设计新型连接,以维持头架和参考框架术中持续稳定,并无红外信号发射障碍。6个参考点布局在顶额、颧、上颌、乳突等区。应用STN导航系统和SMN导航手术显微镜的虚拟探针、虚拟手术入路和虚拟目标(肿瘤)轮廓线,在SMN手术显微镜下作立体导航手术。结果:新型设计的精度可使导航距离误差在1-1.5mm,安全导向手术,相比之下。原设计精度误差≥4.0mm。结论:精良的虚拟技术和显微手术相结合提高前颅底显微外科的精确程度和安全性,但花费较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底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底肿瘤患者109例,包括脑膜瘤40例,神经鞘瘤18例,动脉瘤17例,胆脂瘤8例,垂体瘤22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术前64排CT三维重建,以容积再现法(VR)及最大面积投影法(MIP)等作图像三维重建处理,模拟手术入路。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清楚显示了颅底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吻合。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颅底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及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前、中颅底、咽及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上颌外旋入路切除累及多区的前、中颅底肿瘤16例;采用下颌外旋入路切除鼻咽、口咽及颅底肿瘤26例。结果: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2—5年,生存4年以上者3例、3年以上者6例、2年以上者6例,术后1个半月死亡1例。26例下颌外旋随访8个月-6年,4例良性肿瘤无复发,存活5年以上4例、4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2年以上3例、1年以上1例。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的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 16例前、中颅底肿瘤 ,此 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 ,范围广泛 ;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 2 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 :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 2~ 5年 ,生存 4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6例 ,2年以上 6例 ,术后 1.5月死亡 1例。 2 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 18个月~ 6年 ,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 ,无复发 ,2 2例恶性肿瘤中 ,2例 0 .5年内死亡 ,2例 1年余复发 ,1例术后 2年死于肺部转移 ,4例存活 5年以上 ,6例存活 4年以上 ,3例存活 3年以上 ,3例存活 2年以上 ,1例存活 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注射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治疗组50例,除给予基础治疗外,予注射用尤瑞克林0.15PNA,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d行内皮素-1浓度测定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浆ET-1浓度及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14d后.治疗组ET-1浓度及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尤瑞克林较基础治疗更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浓度,其治疗作用部分可能是通过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ET-1的产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