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分布情况和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为防控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对西安市二级及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347名医务人员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工作倦怠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和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情感衰竭(20.50±7.60)分,人格解体(9.93±4.94)分,成就感降低(24.65±6.04)分。倦怠检出率:轻度倦怠162人(46.69%),中度倦怠131人(37.75%),重度倦怠42人(12.10%)。男性在人格解体维度得分高于女性(t=-2.99,P0.05);各年龄段间人格解体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1,P0.01);护士在情感衰竭(F=3.49,P0.01)、人格解体维度(F=4.22,P0.01)得分与医生和医技人员有统计学意义。医生客观支持得分与护士、医技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P0.01),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与人格解体呈显著负相关(r=-0.16~-0.22,P0.01),与成就感降低呈显著正相关(r=0.18~0.22,P0.01)。结论: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显著,男性和护理人员突出,需要增加社会支持以改善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7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217名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将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并探究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精神卫生专科医护人员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结果①医生、护士SDS和SAS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②在医生的SDS分数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6.85,P0.01),工龄的主效应显著(F=3.72,P0.05),性别与工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护士SDS分数上工龄的主效应显著(F=11.84,P0.01),③在医生的SAS分数上,工龄的主效应显著(F=4.01,P0.05),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工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8.742,P0.01),护士SAS得分工龄的主效应不显著。结论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女性和工龄低的人员,在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和相关政策制定时应该侧重于这些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Job Burnout,MBI-GS)问卷,对138名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称、户籍、是否值班(或中夜班)及职业上,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作年限在成就感低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01,P0.05);②医护人员情绪衰竭与收入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467,P0.01);玩世不恭与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负相关(r=-0.412,-0.209,-0.273;P0.05);成就感低落与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284,-0.238;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入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程度(β=-0.658,P0.01);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玩世不恭程度(β=-0.557,-0.407;P0.01);工作年限、家庭状况及年龄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成就低落感程度(β=-0.815,-0.401,0.653;P0.01)。结论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年龄、工作年限、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刚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外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Job Burnout,MBI-GS)问卷为评定工具,对117名外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1)在是否行政、工作年限、职称、户籍及是否值班(或中夜班)上,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婚姻、工作岗位及受教育程度在玩世不恭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04,P0.01;t=-2.419,P0.05;t=-3.622,P0.01;F=3.847,P0.05);年龄在情绪衰竭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4,P0.05);(2)医护人员情绪衰竭与健康状况、收入状况、家庭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256,-0.362,-0.259,-0.262;P0.01);玩世不恭与健康状况、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负相关(r=-0.308,-0.524,-0.193,-0.242;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两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程度(β=-0.509,-0.416;P0.05);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两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玩世不恭程度(β=-0.889,-0.396;P0.05);工作年限1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成就低落感程度(β=-0.303,P0.05)。结论:外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收入、人际关系及工作年限等因素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女性、未婚、31~40岁及大专的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本市3家医院300名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年龄30~39岁的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40~49岁的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成就感(F=4.39,4.17;P<0.05);②工龄10~19年的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20~29年的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成就感(F=4.18,4.21;P<0.05);③妇产科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精神科医护人员的人格解体较高(F=5.02,5.40;P<0.05);④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t=0.94,0.96;P<0.01)。结论医护人员面对工作的压力,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精神卫生事业得到飞速发展,1992年统计,全国有精神病专科医院近千所。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精神病专科医院出现门诊就诊率低、床位利用率低的现象。为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率下降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如下调直。1资料与方法对我院1995、96两年医疗工作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资料来源院病案是和住院处统计报表。对到我院8个防治站就诊精神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抽取双号者100名,并对其陪诊者进行自编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家庭收人情况、住院费报销方式、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情况、病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考察2004-2013年医生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方法:搜集2004-2013年有关于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报告,经过筛选和排除,再对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分析得分与年代变迁的相关性和变化量并进行不同类别医生间的比较。结果:控制样本量后,综合医院全体医生情绪衰竭与年代相关为-0.618,职业效能感与年代相关为-0.443,去个性化与年代相关不显著。10年各维度下降了0.338~2.048分,平均下降了0.319~2.149个标准差。结论:1医生情绪衰竭情况有所改善,责任感保持稳定,但是职业效能感显著下降;2综合医院男性医生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变化状况优于女性医生,而职业效能感下降得更多;3精神专科医生的情绪衰竭和职业效能感变化随年代的变迁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坚韧性素质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方法:运用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以及职业倦怠量表对天津、山东、广东三地583名医疗卫生界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和坚韧性素质在年龄、职称等人口学特征上差异显著(P0.05);2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坚韧性素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62,P0.01),与坚韧性素质的韧性、控制、投入、挑战4个维度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3,-0.391,-0.484,-0.274;P0.01);3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素质因素有投入、韧性因子和职称因素。结论:医护人员的坚韧性素质水平越高则其职业倦怠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睡眠质量的状况,探讨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职业倦怠问卷(MBI-G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155名医院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医护人员睡眠质量总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医生与护士睡眠质量比较也未见显著性差异;②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倦怠总分存在差异(t=2.49,P<0.01),医生总体职业倦怠水平高于护士。医生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因子均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1;t=2.01,P<0.05);③医生积极应对因子低于护士,消极应对因子高于护士,差异有显著性(t=3.30,P<0.01;t=2.45,P<0.05);④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43,P<0.01);主观睡眠质量因子、睡眠时间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与情绪衰竭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0,0.218,0.568;P<0.01)。而睡眠质量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积极应对因子和消极应对因子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医护人员睡眠质量的总体状况较好,医生的职业倦怠比护士更严重。与护士相比,医生更多的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并且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与应对方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中国常厝相比较的方法,对我院长期从事精神科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高度显著性,原因是由于长期为表情呆板、行动怪异、思维错乱、情绪不稳的人服务,精神总处在高度紧张状态,语言交流不畅,视野范围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治疗措施跟不上,没有安全感;社会舆论差,地位低,缺乏荣誉和认可;对子女期望值太高,想弥补自己心理不平衡,往往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在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方面的效果,降低医护人员负性情绪体验,有效预防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方法:选取潍坊市某中医院124名医护人员,采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职业倦怠量表(MBI-HS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选取量表高分端的27%中的2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成10人的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巴林特小组干预,10人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结果:实验组被试在CPSS总分、紧张感、失控感、MBI-HSS总分、情绪疲惫感、工作冷漠感、负性情绪水平维度上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4.58,3.58,4.92,5.60,3.34,8.17;P0.01);无工作成就感、正性情绪维度上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t=-4.58,P0.01)。对照组被试在3个量表的各个维度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可以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嘉定区社区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探索影响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Job Burnout,MBI-GS)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上海嘉定区417名社区女性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户籍上,社区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平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情绪衰竭及玩世不恭平均得分高于医生(t=-3.659,P0.05)。工作年限11~20年的医护人员玩世不恭平均得分高于工作年限≤5年和≥21年的医护人员(F=3.355,P0.05)。已婚医护人员情绪衰竭平均得分高于离婚/丧偶医护人员(F=3.101,P0.05)。中级及以上职称医护人员情绪衰竭平均得分高于初级医护人员(F=-2.350,P0.05);(2)医护人员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均与健康状况、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270,-0.291,-0.165,-0.174,-0.265,-0.131;P0.01);成就感低落与收入状况及社会支持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131,-0.162;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入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工作年限能有效预测社区女性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程度(β=-0.320,-0.247,0.191;P0.01)。收入状况能有效预测社区女性医护人员玩世不恭程度(β=-0.338;P0.01)。社会支持总分及收入状况能有效预测社区女性医护人员成就感低落程度(β=-0.045,-0.172;P0.05)。结论 :社区护士、已婚、工作年限11~20年、中级及以上职称的社区女性医护人员更易出现职业倦怠,应密切关注。职业倦怠与收入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对236名药房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平均分为2.47;女性药房工作人员在个人成就感低上的得分明显低于男性(t=-2.479,P0.0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药房工作人员在情绪疲惫(t=3.563,P0.05)、去个性化(t=2.149,P0.05)和个人成就感低(t=3.083,P0.05)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本科以下学历的药房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的药房工作人员在个人成就感低上的得分明显低于10年以下(F=3.526,P0.05)。结论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较低,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国军人职业倦怠量表(CJBSMP),对肿瘤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测评,对测评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肿瘤医院医护人员的躯体化、消极怠工因子分及职业倦怠总分均高于综合医院医护人员(t=-2.90,P=0.026,t=-1.93,P=0.045,t=-1.75,P=0.048);独生子女的躯体化、自我评价、消极怠工因子分及职业倦怠总分均大于非独生子女(t=4.21,P=0.017,t=6.91,P=0.000,t=3.89,P=0.031,t=3.69,P=0.043);已婚者的成就感、躯体化及职业倦怠总分均大于未婚者(t=-3.71,P=0.040,t=-4.23,P=0.027,t=-4.61,P=0.013)。婚姻状况与躯体化呈正相关(r=0.138,P<0.05);月收入及付出、回报满意度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565,r=0.772,P<0.01);付出与回报满意度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消极怠工及职业倦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772,-0.249,-0.144,-0.258;P<0.05或0.001);独生子女与自我评价及总分呈负相关(r=-0.184,0.163;P<0.05)。付出与回报满意度、是否独生子女等是肿瘤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t=-0.197,P=0.004;t=-0.373,P=0)。结论肿瘤医院医护人员在成就感、躯体化及职业倦怠总分项目上相对较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与其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月收入、付出与回报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军队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量表对军队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军队急诊科医护人员SCL-90多项指标与普通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类似,高于一般人群。结论:军队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临床与非临床医护人员以及临床不同科室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06名临床医护人员和90名非临床医护人员,以及不同科室间医护人员进行调查,SDS和SAS总分分别比较;并对内、外、急诊科各组内性别、职称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组SAS分值与非临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临床组SDS分值与非临床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临床各组之间SAS分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急诊科组SDS分值与内科组和外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内科组与外科组之间SDS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急诊科组内抑郁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医师高于护士;内科组内抑郁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外科组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医师均高于护士。结论综合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易出现以抑郁为主的心理障碍;不同科室、性别及职称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独特性。尤其是临床医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艾滋病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状况,为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SSRS)对342名河南省县、乡、村三级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试,采用SPSS 11.5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艾滋病医护人员的主观社会支持在年龄(t=-2.100,P<0.05)、职称(F=...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年前后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态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北京民康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1999年218人,2019年298人,用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调查对精神病的态度。结果:2019年精神科医护人员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分量表“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是暴力和攻击性的”、“精神病不能治疗”、“精神病患者无社会价值”、“应回避精神病患者”、“应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角色”得分均低于1999年的得分(P<0.05),但仍高于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医生(β=0.14、0.22,P<0.05)、男性(β=-0.12,P<0.05)、年龄小(β=-0.16、0.14、0.20、0.23,P<0.05)、受教育程度高(β=-0.28、-0.22、-0.21、-0.12,P<0.05)的医护人员更容易接纳精神病。结论:2019年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的态度较1999年有轻度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医生对精神病的态度更积极乐观。  相似文献   

20.
杭州地区护士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方法:采用中文版MBI量表对杭州地区省、市和区级医院的132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同科室及不同医院类型之间的护士在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一般健康问卷(GHQ)≥4作为参照标准计算不同维度高危险组的划界分,结果显示,41.4%护士情感衰竭程度比较严重、34.5%护士去人格化程度比较严重,44.6%的护士个人成就感较低。其中,13.9%的护士在三个维度上同时存在严重症状。结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程度严重,在加强预防和矫治研究时,还应考虑组织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