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在胸椎结核患者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7例胸椎结核患者行术中CSEP+TES-MEP联合监护。术中持续观察CSEP及TES-MEP波幅及潜伏期变化,出现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或刺激强度高于初始刺激强度100 V仍未引出者,停止手术并对症处理。结果 CSEP监测成功率为100.0%(27/27),TES-MEP监测成功率为92.6%(25/27),联合监测成功率为92.6%(25/27),CSEP阳性1例,TES-MEP阳性7例,其中,CSEP+TES-MEP均为阳性的1例,CSEP阴性而TES-MEP阳性6例,术后神经功能损伤1例。结论胸椎结核患者术中联合运用CSEP和TES-MEP监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能准确地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况,提高监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示踪成像( DTT)融合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皮层电刺激技术在手术治疗颅内运动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运动区肿瘤患者(其中胶质瘤19例,脑膜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脑脓肿1例)。术前行MRI薄层扫描,DTT,并在导航仪上进行影像融合,了解肿瘤及锥体束相对关系,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定位肿瘤,锥体束;术中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并实时定位肿瘤周围脑功能边界,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胶质瘤中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脑膜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术后1个月肌力恢复。其余术后与术前相比肌力有所提高或基本相似。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肌力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好转或不变。结论磁共振、纤维示踪融合导航,结合皮层电刺激技术,可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运动区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脑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不同强度的电脉冲刺激猫大脑皮层前外侧回联合区(ALA)的不同深度,观察到刺激ALA的浅层能明显抑制SI区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C-CEP),但刺激深层时,抑制作用不明显或出现易化作用;不同强度电刺激ALA浅层时,刺激强度与C-CEP被抑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刺激中层时,此关系不明显。表明刺激ALA对C-CEP既有抑制作用,又有易化作用,可能与刺激深度和强度有关;提示ALA可能参与对C-CEP的调制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血管病偏瘫侧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6例和FES刺激组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的运动康复方法,FES刺激组在常规运动康复方法上给予FES刺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给予SEP检测。在所有患者入院后1个月给予MAS、MESSS评分和随访观察患者3个月内的活动情况并进行Frenchay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后SEP N20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FES组患者治疗后SEP N20的潜伏期缩短,波幅明显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并且FES组的差异性大于对照组。对照组和FES组患者治疗后的SEP N20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显著P<0.05。SEP与MESSS、MAS和Frenchay具有相关性。结论:早期行FES电刺激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脊髓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建立本研究大鼠诱发电位正常值数据库。方法:取40只SD大鼠,麻醉下分别行SSEP及CMEP检测。SSEP检测:电刺激一侧胫神经,在T12-13棘间韧带处记录感觉诱发电位。CMEP检测:刺激电极置于大鼠相应的人体头部C3、C4,记录电极置于大鼠后腿大鱼际处。结果:SSEP由一个正向波(P)和一个负向波(N)组成,潜伏期为P:(3.17±0.43)ms和N:(6.58±0.77)ms;波幅为P:(2.15±0.43)μV和N:(1.42±0.82)μV,P-N峰峰波幅(3.57±1.70)μV。CMEP由P1、N1、P2、N2组成,P1N1较为清楚,潜伏期为P1:(8.60±0.87)ms和N1:(9.81±1.02)ms;波幅为P1:(229.85±247.12)μV和N1:(143.15±130.41)μV,P1-N1峰峰波幅(373.00±342.53)μV。结论:大鼠SSEP及CMEP测定正常值潜伏期较稳定,可以作为病理实验对照参考,而波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兔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cortical evokedpotential,SCEP)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拘,体重(2.2±0.5)kg,随机分成3组(n=10),常温组(A组,维持CPB温度36℃~37℃)、浅低温组(B组,维持CPB温度32℃~34℃)和深低温组(C组,维持CPB温度26℃~28℃).维持Hct在20%~25%,建立开胸体外循环模型,转流量逐渐增加至160ml/min;转流2h后,经坐骨神经刺激,记录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经颈动脉灌注固定液,取顶叶皮层组织行电镜检查.结果:C组潜伏期高于B组,B组潜伏期高于A组,A、B、C 3组间两两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波幅值最低,A、B、C 3组间波幅值两两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核肿胀,异染色质凝聚增多,核基质电子密度降低,核周间隙扩大,胞质肿胀.损伤程度3组间区别不明显.结论:体外循环温度越低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抑制越明显;深低温体外循环对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保护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在脊柱手术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行CSEP监护,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418例中,10例无变化,其中1例术后出现一侧下肢轻瘫,24小时后恢复如常。38例术中CSEP发生改变,其中30例CSEP改变但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3例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10%,其中1例唤醒试验阳性;5例明显改善。结论术中CSEP监护可对医源性脊髓神经损伤及时发出预警,可有效降低手术后肢体瘫痪等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技术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观察术前、术中、术后以及重要手术步骤的CSEP变化,结合术后脊髓功能改变,判断CSEP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结果120例患者CSEP术中检测正常者112例(93.3%),术后无脊髓功能损伤;6例(5%)患者术中CSEP达到预警值标准,告诫术者注意手术操作,术后无脊髓损伤,本体感觉无异常;出现假阳性2例,术后本体感觉正常。结论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体感诱发电位可以较准确地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良好脊柱手术监护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SEP)对术中脊髓功能电生理监护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 18例脊髓、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胫后神经刺激 ,皮层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结果 :18例中 16例在术中和 /或手术结束时均获得满意的CSEP值。 2例术中及时得到提示 ,术后无瘫痪发生。结论 :CSEP对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护可有效降低脊柱手术术后四肢瘫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对术中脊髓功能电生理监护的价值.方法:对临床18例脊髓、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胫后神经刺激,皮层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结果:18例中16例在术中和/或手术结束时均获得满意的CSEP值.2例术中及时得到提示,术后无瘫痪发生.结论:CSEP对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护可有效降低脊柱手术术后四肢瘫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成亮 《医学综述》2014,(23):4408-4409
分析比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评价脊柱手术患者脊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236例,同时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别对其检测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观察。结果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86.20%,特异度为97.97%;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42.00%,特异度为95.48%,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论经颅电刺激诱发电位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能够更为理想地监测脊柱手术中患者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脑梗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脑梗死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患者组,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另选择正常组100例,对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本研究100例患者组中,SEP检查异常者共71例(71%),其中检查为轻度异常者15例(15%),中度异常者25例(25%),重度异常者31例(31%)。与正常组相比,患者组表现为P14-N60各波PL均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助于病情评估和预后监测,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以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和记录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斌  王玮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3):290-291,297
目的改进传统的大鼠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刺激和记录技术。方法SD大鼠16只,体质量(225±25)g,随机分为传统SEP检测组(A组)、改进SEP检测组(B组),分别记录比较所得SEP波形。结果B组检测到稳定的标准SEP波形[P1波潜伏期(11.85±0.23)ms,N1波潜伏期(23.13±0.73)ms,P1-N1波幅(0.21±0.05)mV],各项指标与A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SEP刺激和记录技术创伤小,更适合于慢性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和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以及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i-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显像技术检查25例急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根据中国卒中评分分型,轻型组16例,中型组9例,发病后1~5d、13~19d各做1次SP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减低区的中心和其周围额顶叶、小脑中心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做放射性摄取计数,并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计数的摄取比(R),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的SSEP各波潜伏时。结果两组患者行第1、2次SPECT检查时,血肿区病变侧放射性计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第1、2次检查时两组患者病变侧血肿区放射性计数均低于周边区(P<0.01)。病变对侧小脑的放射性计数低于病变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40、N60潜伏时及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均较相应的对侧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较轻型组相应波的潜伏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及其周边区的rCBF下降,血肿对侧小脑的血流量亦有下降,而且血肿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监测客观评价脊髓功能及完整性并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4例脊柱脊髓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中、后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波幅降低≥50%或潜伏期延长≥10%为明显改变即报警标准。结果真阴性72.22%(39/54),术中潜伏期及波幅均无异常变化,术后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假阴性0.18%(1/54),术中CSEP无明显变化,但术后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真阳性25.93%(14/54),手术过程中CSEP出现短暂潜伏期延长小于10%、波幅下降小于50%,暂停操作或改变操作方向后波形恢复或改善。结论CSEP的监测在脊柱手术中对脊髓的牵拉、缺血以及损伤很敏感,术中及时干预,可使ESEP改善;CS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及完整性,对防止脊髓损伤、判定神经功能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观察电针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大鼠的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将20只大鼠分为电针组及缺血对照组,电针组在缺血后即刻电针,缺血组仅完成缺血造模,分别观察2组SEP各参数值的变化。结果:电针组造模后的波幅明显下降(P<0.05),而潜伏期改变无明显差异;电针组电针后P1的波幅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对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大鼠的SEP波幅具有即刻改善作用,提示电针能有效加强受损脑组织的电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名健康成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研究,发现其各段潜伏期与受试的身高有非常显著的关系(P<0.01),与年龄、性别、左右侧相关不明显(P>0.05).该项研究对于了解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帮助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做此项检查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吴钢 《医学综述》2009,15(12):1876-1877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可准确提供更多的信息,直接评价脊髓病变的部位及范围,而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可以进一步研究脊髓解剖学及影像学以外的功能结果。体感诱发电位是临床常用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分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诱发电。它们都能够较好地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本文就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评估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探讨枕骨大孔区髓外肿瘤患者的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方法对经核磁共振影像(MRI)证实的22例枕骨大孔区髓外肿瘤患者进行了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结果枕骨大孔区髓外肿瘤患者的MEP异常率为95.5%,表现为潜伏期延长,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波幅降低。MEP的异常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结论MEP改变较临床评估更为敏感,且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运动功能的损害程度。MEP可预测预后,能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50例有颈神经根损伤的病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并与52例(104侧)健康人的MEP比较,结果发现50例(100侧)病人中93%有MEP异常,其异常改变是颈7,Erbs点,肘点的潜伏期(PL)延长,其中43例为颈7延长,27侧为肘点延长,23侧为Erbs点延长.认为无创伤性的MEP能客观的反映颈神经损伤的情况,可作为临床判断颈神经损伤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