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大文豪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却爱上了无比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最后以身殉情.以往的研究者大多着眼于发掘卡西莫多形象的社会道德内涵.视之为敢于反抗压迫的平民英雄的象征.但诸如此类的诠释远不足以揭示雨果在小说序言中所肯定的"宿命、悲惨的寓意".事实上,从爱情悲剧的角度来看,卡西莫多形象的永恒魅力在于揭示了爱与丑之间永恒的矛盾及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导致近几年青少年荒废生命、淡漠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频繁出现,21世纪教育改革呼唤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  相似文献   

3.
羿与赫拉克勒斯分别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为民除害的英雄,他们本领非凡,功勋卓著,同时,他们都人生坎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他们坎坷的一生反映了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艰难历程,也折射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出现后,奴隶社会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残酷斗争。但是他们的一生又有明显的不同,羿功成名未就,帝俊不喜欢他,最后还被冯蒙暗算身亡;赫拉克勒斯饱经磨难后,终于成为天神。文章试图比较他们悲剧差异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以揭示出中国与希腊不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流派百花齐放的今天,印象派以独具个性的生命痕迹和富有自我意识的色彩活力上演了一场色彩革命,尤其对绘画语言的探索和创新,谱写了世界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同时奉献给画坛一种天然的艺术个性,引领了现代艺术的曙光。  相似文献   

5.
对<孔乙己>的解读,大多学者认为孔乙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栖牲者,受科举制度毒害而变得迂腐不堪,从而走上末路的.在笔者看来,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由社会制度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更和他的悲剧性格有关.他犹如一个矛盾纠结体,无论身份与地位,言与行还是思想意识与现实处境之间都充满矛盾.这注定了他必然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最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特征的作品,其中的散文诗是作者个人心境的剖白,是他在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中种种心境的写照.它虽然也在进行着对旧世界的犀利的批判,但更有价值处却是作者对自己灵魂深处的逼视,和对"绝望地抗战"的人生哲学的现代化思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巴洛克艺术的代表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艺术成就,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鲁本斯一生作品丰盛,美术史上对他的研究也是比比皆是。本文避开了美术学家常见的研究角度,另辟蹊径,重点分析鲁本斯艺术作品中动物的"出没"理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西方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其艺术特点也各不相同。而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又主要体现在其艺术境界上。所谓艺术的境界就是艺术所追求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是最高目标。本文将对中西方艺术境界中的和谐与冲突加以比较以深入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永恒女性"形象与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索菲亚学说"联系在一起.索洛维约夫将"索菲亚"发展成为一种学说,并给"永恒女性"主题注入了宗教想象的激情.梅列日科夫斯基秉承这一传统,对"永恒女性"观念加以发挥,认为它既具有彼岸的神性本质,也具有此岸的属现象本质,是此岸与彼岸融合的纽带,它以"肉体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出现在现实世界中,体现着作家对彼岸圣灵的赞美,对爱与美能拯救世界理念的企望.  相似文献   

10.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都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以身殉情的决绝方式与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分相似.然而,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大胆、热烈、率性,梁祝的爱情内敛、婉约、无奈.前者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地走进教堂秘密举行婚礼,后者却只能跃入墓穴,化蝶而去.这些都反映出了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将试从作品的主线、情节、悲剧原因、伦理观念等多方面来探讨两部作品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运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探讨了爱伦·坡的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人物自恋人格的表现,以及自恋人格下的不伦之恋和悲尉命运.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金馈记>中的七巧与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中的繁漪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女性文学形象,前者能让人感到雷雨般的性格,后者让人觉得梦魇般地压抑;她们疯狂也好、变态也罢,皆非本性,是封建制度的扼制、不幸的婚姻、爱的失落和母性的丧失造成了她们的人生悲剧.比较了两位女主人公的相似之处,分析了女性悲剧形象和悲剧根源,认为是她们的性格决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国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多余人"形象.本文通过对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别里托夫与方鸿渐的形象比较,分析中俄两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所罗门之歌》中,丧失黑人文化传统是导致黑人群体痛苦深渊的一种毁灭性力量。通过对口头传统、姓名文化、超自然现象等的关注,作品揭示出非裔美国人只有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才能拥有心灵的自由和平等,摆脱西方文化在精神上对黑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15.
同样是七夕,同样是《鹊桥仙》,但是由于两位作者在不同心境之下,所以表达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蕴。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秦观与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与两者的生活背景,得出两首《鹊桥仙·七夕》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升华出两者所具有的不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兰·巴特一生都在对抗无处不在的"多格扎"。他无奈地选择拒绝意义之路,甚至以身体对抗"多格扎"。这是贯穿他一生的线索。巴特对"作者""作品""读者"和"写作"的解构使关注点由作家和作品转移到了写作和阅读上。巴特反感俗套的语言而追求言语的清新、破坏产生意义的语言的整理性与连贯性而追求断裂感,喜欢纯洁的文字而以异常清醒的目光审视词语与句子。巴特也认识到"零度语言"与"零度写作"其实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了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简要表述了旅游形象定位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崇州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崇州市的旅游主题与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18.
湘西女作家龙宁英在《女儿桥》这个小说里,用她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地觉察了集体文化观念对个体特别是女性的无妄束缚。个体的文化突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观念的障碍跨越,更是生命欲求的本真的自我清醒与认同。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画家对客观自然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的结果,也是画家艺术思想、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等主观精神的集中反映。笔者通过对视像的空间构成、基本特征、色彩关系等诸因素的概括与提炼的论述,认为这些因素是自然形象升华为艺术形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早在二十世纪初,上海女性就出现在了许多文学作品中,并且一直以她们独有的姿态活跃在文学作品中。一个世纪以来,许多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书写着上海女性,也书写着她们所代表的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