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长篇叙事诗,一向与《长恨歌》齐名,被誉为白氏“感伤诗”中的双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①,这说明了《长恨歌》、《琵琶行》在唐代就已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琵琶行》与《长恨歌》相比,前者更富于现实意义。《琵琶行》主要讲述作者在谪居浔阳的日子里,巧遇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通过对她不幸生活的记叙,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  相似文献   

4.
元代诗评家范德机在排类“乐府篇法”高下时,首列《焦仲卿》而并提《木兰诗》等五六篇为“上格”,“皆为绝唱”(《木天禁语》).《焦仲卿》即《焦仲卿妻》诗,又名《庐江小吏》/庐江小吏妻》;后人常取其首句径标其题为《孔雀东南飞》,或取首二字名之以《孔雀》.范论而后,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更极称《孔雀东南飞》“百代而下,当无继者”,“诚为古今绝唱”,而且断言“建安以还”“几于充栋汗牛”的古(拟古)诗中,“独《孔雀》一篇,更千百年无复继响”(《诗薮》).  相似文献   

5.
不少评论家认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在文风上与其早年的诗相比反差太大,结尾两联不能掩饰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老弱多病孤独无助的自怜自叹.这是对诗人的误读.如果以儒家“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为审美视角,反观诗人终其一生对“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治国救民理想的热情追求和围绕这一理想而进行的创作实践来赏析这首内涵丰富的五律诗.那么杜甫在诗中“涕泗流”的恸哭绝非对自我悲惨命运的哀叹,而恰恰是诗人忧国爱民的深层的、博大的悲痛.  相似文献   

6.
小说和影视剧作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果说小说作品是一首“诗”,那么影视剧作就是一幅“画”,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主题的混乱、主题的偏离和主题的减损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电影《菊豆》对小说《伏羲伏羲》的改编在主题层面上得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约十二万字,包括先秦著作多种.其中,《老子》有两种写本,被分别称为甲本、乙本.《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唐兰先生说,“在思想体系方面,四篇是一致的.……这四篇是一本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研究》).”确实,这是迄今为止,除医书《黄帝内经》外,我们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军事诸方面的“黄帝书”.它揭示出了“黄老之学”的内容,又同《老子》抄在一起,是研究“黄老之学”,特别是汉初“黄老之学”的入门向导.因此被学术界称为《黄老帛书》.  相似文献   

8.
《荒原》运用众多繁杂典故,制造纷繁细碎意象,来回穿梭于古今时空,再加上全诗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死亡气氛,无疑给读者留下一座望而生畏的可怖迷宫.《荒原》反映的是一战后欧洲衰败的客观景象和人们行尸走肉的生活状态,故诗歌中充斥着消极灰暗的死亡意象,对这一部分的解读比比皆是,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同时,诗中也不乏色调明亮的积极意象.相比前者,这一部分少有人问津.而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意象看似矛盾却又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理解和分析这些积极意象不仅能消解对《荒原》中死亡意象的过分解读,也可体会出艾略特在“荒原”背后寄予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全唐诗》的诗中诗,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对该诗的审美教育,使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极大地提高,特别是其中艺术美部分,感触良深.为此文章具体阐述诗中的景色美、哲理美、人情美和结构美等艺术美的内涵,这对一般文学艺术观赏者无疑也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欣赏角度.  相似文献   

10.
思妇诗在《诗经.国风》和《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中的思妇形象特点不同,从而思妇这一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内涵。《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传达出质朴无华的美,《故事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绽放出流光溢彩的美。  相似文献   

11.
对《为方志敏烈士题照》一诗在教学中某些地方的讲解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诗中“南朝”一词应是指我国古代的南宋朝,而“泰淮”一词应是明指南京城,暗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与《雪夜林边驻脚》两诗的情趣和意象,发现两诗都采用了大致相似的意象.但由于诗人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两诗中所传达的情趣却不同.然而,正是由于两诗各自在情趣与意象上的契合,才创造出了各自完美的诗境.  相似文献   

13.
依据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有关引述,分析了古代学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章三句话的注解.根据各家的不同解读,认为这三句话之间有两种逻辑关系:一种关系显示三句话的重心逐渐由“学”转到了“教”;另一种关系则显示三句话的内容始终没有脱离“学”的重心.从整体来看,《学而》篇第一章是紧紧围绕“学”来展开的,指明了学习的途径、品格、目的和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不少评论家认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在风上与其早年的诗相比反差太大,结尾两联不能掩饰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老弱多病孤独无助的自怜自叹。这是对诗人的误读,如果以儒家“仁爱人”的哲学思想为审美视角,反观诗人终其一生对“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救民理想的热情追求和围绕这一理想而进行的创作实践来赏析这首内涵丰富的五律诗,那么杜甫在诗中“涕泅流”的恸哭绝非对自我悲惨命运的哀叹,而恰恰是诗人忧国爱民的深层的、博大的悲痛。  相似文献   

15.
和诗创作在齐梁时期迎来了第一次高峰,但同时代的《文选》编选者没有为它单独立类,而是将其分别归入3大诗类。这种归类情况是复杂的,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文选》编选者作为早期的文体分类者对和诗特征的看法,以及当时的主流诗界对和诗与赠答诗两种相似诗类是否有过明确的区分,从而对和诗诗体观念的发展源头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冰淇淋皇帝》是美国现代大诗人沃勒斯·史蒂文斯最为难懂的诗作。该诗的主题涉及了生命与死亡、心灵与现实的复杂矛盾。“冰淇淋”意象是理解该诗的关键。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死亡的冷酷与麻木微妙地体现在“冰淇淋”意象中。诗中对冰淇淋皇帝权威的建立不可避免地带有反讽意味 ,表达了诗人无奈而矛盾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这两部中外长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渗透于两位作者意识深层的文化传统的分析,来理解两部作品中所显露共同倾向;“弃智崇心”和“遁世”.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和《上海滩》这两部经典作品蕴含了“革命”和“后革命”两段叙事。在“革命+恋爱”的 叙事模式中,“革命”是其突破日常叙事的逻辑起点;“爱情”则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传奇与革命象征性结合。革命 和后革命暗示了生活的日常和传奇二元性质,并内在性地揭示了“红色经典”所蕴含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19.
刘川创作的诗歌《织》原载于《诗潮》2001年第7~8月号,当年入选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诗歌。这是一首歌颂女性的诗,它以一个平常而简洁的字———“织”为标题和主线,将不同时代的女性———祖母、母亲、妻子和女儿贯穿在一起,从独特的视角刻划并歌颂了中国妇女们吃苦耐劳、节俭、母爱等伟大的品质和她们的辛劳。全诗共只有26行,作者对女性辛劳的刻划却是深刻而具体的。如同许许多多的子女一样,作者对祖母、母亲操持家庭的艰辛及对生活索求的稀少有太多真切的感受,因此诗才写得这样真实、感人,自然引起了读者的共鸣。粗略地分析,至少它在以下…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而这些诗歌往往蕴含“死亡”主题,《“熄灭吧,熄灭”》是这类诗歌中极为冷峻和直接的一首。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独树一帜,不同于一般的生物学、心理学、神学对死亡的解释。本文旨在借助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对这首诗的全貌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