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双电机独立驱动的电传动履带推土机的直线行驶和转向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转速调节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将驾驶员输入信号解释为电机的目标转速,控制量为两侧电机的目标转速。首先建立了电机驱动系统数学模型和整车动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Matlab/Stateflow建立了控制策略,接着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包括推土机输入模块、控制策略模块、电机驱动系统模块、整车动力学模块的双电机独立驱动系统的仿真平台。最后在仿真平台和试验台架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转速调节的控制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综合     
正水平·动态·趋势GJ20181001基于模糊算法的双电机履带式推土机转向控制策略研究[刊,中]/王昌…//建筑机械.-2018,(2).-68~71为提高电传动履带式推土机的转向控制性能,提出一种用于电传动履带式推土机在低速行驶时具有较好转向性能的推土机模糊转向控制策略。利用MATLAB的Simulink模块建立了车辆仿真模型,并利用模糊控制工具箱建立了模糊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把驾驶员的转向意图解释为履带驱动电机的制动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微型纯电动汽车转向轻便和高速稳定行驶的性能需求,进行了转向系统的电动助力设计优化。综合考虑转向系统几何结构、电机助力参量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电动助力系统参数化并建立了机电耦合数学模型。构建考虑车速影响的助力特性曲线并对函数精确度进行控制,提高拟合准确度,确定电机力矩控制特性。电动助力系统应用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控制电机电流误差,减少电流偏差,提高辅助力的精准度。利用建立的机电耦合数学模型、电机转矩控制特性和PID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和ADAMS/CAR中构建机械与助力电机控制模型,进行联合仿真,与非助力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了连续转向、高速行驶转向和大角加速度转向3种行驶工况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电动助力系统在中低速蛇形行驶中,减轻约48%转向力矩,有效实现汽车的转向轻便,在高速行驶转向中缩短了车辆达到高速稳定行驶约20%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速行驶工况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控制问题,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参考模型、模糊PI控制、车辆动力学规划、电机/液压系统协同控制策略、最优控制分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电液复合稳定性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基于轮毂电机/液压制动系统协同控制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利用Carsim建立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并通过Simulink设计了电机/液压协同控制策略,在Car 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上进行了正弦停滞转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极限工况下,无控制或仅电机控制车辆均无法保持稳定,采用电机/液压制动系统协同控制则能保证车辆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对后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滑转率控制的P-模糊PID双模态控制方法,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和电机模型,设计了P-模糊PID控制器,降低电动汽车两侧车轮的滑转率,并趋于理想值。利用Matlab/Simulink和Car Sim建立了联合仿真模型。仿真对比了常规的模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提高,并且没有超调,提升了电动汽车的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低附着系数路面上的转向及加速行驶时的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电动轮驱动汽车可以独立控制各车轮驱/制动力矩,并能够通过驱动、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的协同显著提升线控底盘的动力学控制能力,但车辆各子系统控制功能的简单叠加无法发挥整车控制能力。为改善线控底盘的整车稳定性控制效果,提出综合前轮主动转向、四轮差动驱动和悬架主动调控的空间稳定性协同控制方法。搭建整车动力学仿真平台,分析车辆失稳过程特征;构建底盘协同控制架构,计算出车辆状态期望值及主动悬架介入条件,设计出前轮主动转向和四轮差动驱动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权重分配方法;设计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前轮主动转向控制器、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器及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的主动悬架控制器并完成了仿真验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底盘协同控制方法在不同附着条件路面上均能保证车辆安全、稳定行驶,所完成研究为线控底盘集成控制策略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线控主动转向行驶稳定性问题,对汽车线控主动转向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汽车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建立及简化;利用遗传算法可以克服BP网络收敛速度慢和极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线控转向系统。通过选择典型工况,利用Car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对不同的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网络控制对汽车主动转向控制效果较好,能使实际横摆角速度对理想的横摆角速度实现很好的跟踪,并显著提高了汽车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轮式挖掘机行走时,行驶速度变化频繁,负载的剧烈变化导致发动机效率低下;制动时动能由机械制动器消耗,大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能量损失严重。为此,提出液电混合驱动轮式挖掘机行走系统,采用高能效的伺服电机控制行走速度,液压泵/马达与蓄能器组合,回收制动动能,并在加速等大功率工况辅助电机驱动行走系统。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参数设计,制定驱动与制动控制策略,建立原机行走系统与所提系统的多学科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与原机行走系统相比,液电混合驱动行走系统能耗降低了56.5%,高效回收了制动动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对模糊"PID参数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了一种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策略,利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所设计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算法将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简便性、灵活性以及鲁棒性相结合,提高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针对车辆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联合控制的横摆力矩模糊控制方法。确立了分层控制结构,上层控制器基于模糊控制理论得到控制所需的附加横摆力矩,下层控制器应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并联合轮毂电机与液压制动系统进行力矩优化分配。实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联合轮毂电机与液压制动系统的优化分配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目前各种正弦振动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调节控制参数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环串联自适应模型跟随控制的正弦振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自适应模型跟随控制算法、软件幅值检测和数字式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系统所有控制参数均在安装时一次性确定,无需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任何调节,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操作使用,提高了环境试验的安全性。同时,该系统与已有的各种正弦振动控制系统相比,还具有控制精度高、鲁棒性强、算法移植和升级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ABBi-bus@EIB/KNX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原理、系统结构、主要功能、应用范围及系统优点,并针对该系统在遮阳幕帘控制、灯光控制、移动感应控制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分析了其在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讨论模糊控制的产生及其性能,并通过它在系统中的动态仿真与传统PID控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比较,展示了模糊控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卧式加工中心自动工作台交换(APC)控制为例,介绍了西门子840通道控制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专家规则的自选择式多模态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等各种控制器对于非线性过程都各有其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将模糊控制、PID控制和Bang-Bang控制相结合的、以专家规则为选择依据的自选择式多模态控制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模态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并以非线性的切削加工过程为对象,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明显优于模糊控制,超调量和控制器自身计算时间显著少于PID控制,而且此方法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主要论述了3500系统与罗斯蒙特公司DCS系统实现通信的方法,包括硬件设置,软件组态以 及参数处理等过程,从而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气动薄膜调节阀为例,简要介绍了调节阀的工作原理,详细论述了调节阀选型的原则及方法,并就调节阀的维护事项及方法作了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1年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11)上参展的纵切机床的调试,概括总结了FANUC 0i-TD系统中若干特色功能,并针对在调试过程中所用到的这些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对EHB系统轮缸目标压力跟踪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基于BangBang-模糊PI组合控制的轮缸压力跟踪方法。分析了EHB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EHB系统数学模型;融合了BangBang控制快速跟踪和模糊PI控制精确跟踪的优势,以轮缸压力跟踪误差为阈值,提出了BangBang-模糊PI组合控制方法;跟踪前期由于误差较大,使用BangBang控制使轮缸压力迅速逼近目标值,跟踪后期由于误差较小,使用模糊PI控制实现轮缸压力精确跟踪。经仿真验证可以看出,在增压和减压过程中,组合控制方法能够快速跟踪目标压力,比模糊PI控制在耗时上减少了一倍;在保压过程中,组合控制可以实现对压力完全跟踪,克服了BangBang控制的振动缺陷。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中期的物料需求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问题,而车间以下层次的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是其薄弱环节。这里通过对现代车间生产活动控制的功能、目标和现代车间制造系统基本特征的考察、分析,揭示了现代车间控制的根本矛盾,提出了面向状态的车间控制策略和方法并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