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低频波在日地能量传输和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在调节整个太阳—地球系统的能量流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空间物理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超低频波是带电粒子在内磁层辐射带中加速和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磁层中的带电粒子具有典型的垂直于磁场的漂移运动和平行于磁场的弹跳运动,超低频波的频率范围能够覆盖带电粒子的...  相似文献   

2.

地球磁层的超低频(ULF)波是导致能量带电粒子快速加速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粒子又可以使ULF波发生阻尼,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通过星载仪器来定量观测.作者根据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的原理,结合中高轨道三维空间电场测量系统DC和低频部分的频率响应特点,设计了一种针对ULF波的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并进行了模拟实验和验证.该仪器具有快速、精确、结构简单的特点,在中高轨道卫星观测时能对ULF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实时的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低频前驱波传播的理论与实验等方面对其传播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断裂预扩展、过热液体暴沸、粘滑地震前的预滑等均可能产生低频前驱波;微破裂集结、均匀和非均匀断层滑动失稳成核、声透射等实验均证实了岩石在大破裂前确实能够产生一种长周期、小振幅的低频事件;低速断层、壳内低速层、承压含水层、水体大连通性好的灰岩含水层、大气中的声波导层有利于低频前驱波传播。  相似文献   

4.
曹兴  陆鹏  朱琪  马新  倪彬彬 《地球物理学报》2023,66(5):1796-1806

等离子体波动与带电粒子的共振相互作用一直是磁层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常见的宽频、右旋极化等离子体波动, 等离子体层嘶声在地球磁层电子的损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 嘶声波对电子的回旋共振散射被认为是辐射带槽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而人们对嘶声波与电子的弹跳共振机制的理解却相对匮乏.本文旨在细致研究嘶声波与槽区电子的弹跳共振相互作用, 明确其对槽区电子动态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 嘶声波与电子的弹跳共振可以造成槽区电子在高投掷角(80°~90°)处明显的投掷角扩散.相比于低能(<~100 keV)电子, 嘶声波引起的高能(>~100 keV)电子的弹跳共振效应明显更强.槽区电子的弹跳共振投掷角扩散系数对于L-shell、地磁活动条件和共振阶数都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随着L-shell的增大和地磁活动的增强, 嘶声波对电子的弹跳共振散射效应显著增强.对于低能电子, 共振阶数对总散射系数的贡献随阶数的升高而增大; 而对于低L-shell处的高能电子, 共振阶数对总散射系数的贡献随阶数的升高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嘶声波与槽区电子的弹跳共振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将高投掷角电子散射到较低的投掷角上, 进而在回旋共振机制的协助下将它们散射到损失锥中.因此, 未来在地球槽区电子动力学建模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等离子体层嘶声对电子的弹跳共振散射效应.

  相似文献   

5.
存在一种震前超低频密度-应力波的更多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指出存在一种震前由孕震区发出的地下构造中的超低频密度-应力波,而且这种波的性质与国外学者提出的"热力学弹性回跳"理论符合得很好,并列举了天文时纬残差、地下深部物质视电阻率和震前地壳突变性形变3个方面的观测证据来证明这种波的存在.我们进一步发现,我国地震工作者在对地震的长期观测和监视工作中,实际上已经获得了支持存在这种震前超低频密度-应力波的很多实测结果.大量实测数据既是这种波存在的证据,又是研究这种波的性质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与震前超低频密度-应力波的特征符合得较好的实测资料择要列出,并与该波的特征相比较.分析表明,这些测量所反映的很可能就是这种震前超低频密度-应力波,因此也就反映了这种波的波源-震前缓慢而剧烈的地下介质扰动.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使用Harkrider的面波反演程序求得了该区剪切波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km,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km,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2.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0km,变化幅度较大,这与深部断裂分布及深层过程有关,但NS向剖面上各界面的起伏变化均比EW向剖面平缓.3.东南陆缘是东亚大陆的海陆过渡带,在深部表现为Moho界面埋深和地壳平均速度降低的地带,地幔深部界面的起伏形态充分表明,深浅介质结构和物质耦合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使用Harkrider的面波反演程序求得了该区剪切波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km,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km,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2.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0km,变化幅度较大,这与深部断裂分布及深层过程有关,但NS向剖面上各界面的起伏变化均比EW向剖面平缓.3.东南陆缘是东亚大陆的海陆过渡带,在深部表现为Moho界面埋深和地壳平均速度降低的地带,地幔深部界面的起伏形态充分表明,深浅介质结构和物质耦合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