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吕梦  马东丽 《眼科》2013,22(3):189-194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形成的远视性离焦引起发育期豚鼠眼球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的变化,探讨不同方法远视离焦视觉诱导的有效性以及高度离焦对眼轴异常发育的风险。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8只6周龄雄性花色豚鼠。方法 将18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3只,凹透镜诱导组(B组)10只,无晶状体眼诱导组(C组)5只。A组不做干预,B组右眼缝合镶有凹透镜(实验动物眼本身的屈光度基础上加-13.00 D)的眼罩3周,C组右眼于6周龄行晶状体针吸术。两组左眼均为对照眼。于实验前和诱导后3周(9周龄)分别检测双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对比实验前后和实验眼与对照眼屈光发育的差异,综合评估不同诱导方法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结果 诱导前,各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诱导前屈光度(2.83±0.29)D,眼轴(8.01±0.18)mm,3周后屈光度(2.17±0.29)D,眼轴(8.41±0.15)mm。B组诱导前屈光度(2.55±0.98)D,眼轴(8.15±0.24)mm;3周后屈光度(-0.50±0.67)D,眼轴(9.30±0.14)mm;诱导出(-2.83±0.80)D的相对近视,眼轴较诱导前增长(1.18±0.22)mm。C组针吸术后屈光度(35.25±2.06)D,眼轴(7.96±0.11)mm;3周后屈光度(29.75±1.70)D,眼轴(9.95±0.07)mm;诱导出(-5.50±0.58)D的相对近视,眼轴较诱导前增长(1.98±0.14)mm。B组、C组诱导眼眼轴长度增加和近视漂移比各自的对照眼和A组右眼均增加显著(P均<0.05)。结论 发育期豚鼠对晶状体缺如和镶有高度负镜的眼罩诱导引起的远视离焦是敏感的,均有导致异常近视漂移和眼轴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去调节后豚鼠眼球对不同离焦信号的识别及其对眼球发育过程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20只1周龄体重约100 g幼年豚鼠按离焦程度及调节随机分为6组(初始每组20只,最终参与数据分析保留调节未离焦组为20只,其余名组均为15只):保留调节未离焦组、去调节未离焦组、-2 D离焦组、-4 D离焦组、-6 D离焦组、-8 D离焦组(所有离焦组均为双眼去调节后戴镜,保留调节组使用生理盐水点眼,去调节组使用1%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均为每天1次)。此外另取5只相同批次豚鼠予以左眼去调节、右眼保留调节处理后跟踪测量对比双眼瞳孔直径变化,以观察睫状肌麻痹效果。实验开始前3 d予1%阿托品滴眼液点双眼以达到睫状肌麻痹效果完全后双眼配戴镜片,保留调节组使用生理盐水点眼作为对照。于实验开始后当天和实验开始3周后分别检测其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变化,结果取右眼数据。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重复测量分析。结果2个未离焦组间的各项眼球发育参数变化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离焦组内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去调节后豚鼠屈光度均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但相对于去调节未离焦组,所有离焦组均产生了相对性近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26,P<0.01);同时随着离焦程度的增加,相对性近视以及眼轴增长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去调节未离焦组、轻中度去调节离焦组(-2 D、-4 D)分别与高度去调节离焦组(-8 D)对比,它们之间的屈光变化值及眼轴变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去调节未离焦组比较,远视性光学离焦使去调节的幼年豚鼠形成相对性近视,其幅度随离焦程度增大而增加,相对性近视与离焦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眼轴长度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在去调节情况下,豚鼠眼球能仍够识别远视性离焦信号并进行对焦生长。  相似文献   

3.
胡萍  李镜海 《眼科研究》2008,26(2):137-140
目的 研究不同度数的透镜对发育期豚鼠眼球屈光状态的影响,探讨豚鼠对透镜离焦的敏感性. 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成A组(0 D)、B组(完全矫正)、C组(实际屈光度-2 D)、D组(-3 D)、E组(-6 D)、F组(-10 D)和G组( 6D)进行透镜诱导,实验前后分别检测双眼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结果 E组、F组诱导出(-3.32±1.07)D和(-3.43±0.24)D的近视;G组诱导出(4.28±2.20)D的远视;B组变化不明显;C组诱导眼实验后的屈光度为(1.80±0.48)D,与对照眼比较,远视度数高(P<0.01);D组诱导眼实验后的屈光度为(0.30±2.17)D,屈光度和眼轴的变化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诱导透镜的度数与诱导后的屈光度呈正相关,透镜度数越大,效果越显著,表明发育期豚鼠对透镜引起的远视性和近视性离焦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豚鼠光学离焦近视动物模型,初步探索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chondrial fusion protein 1,MFN1)在光学离焦豚鼠近视动物模型视网膜上的表达.方法 给15只4周龄幼年豚鼠单眼配戴-7.00 D凹透镜,制作光学离焦性豚鼠近视模型,戴透镜眼作为实验眼,另一眼为自身对照眼.戴镜前及戴镜后1周、2周、3周分别进行检影验光和眼轴长度检查,同时于各时间点分别随机处死5只豚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中MFN1的表达,双眼眼球参数检查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对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做描述定性分析.结果 屈光度:豚鼠戴镜前屈光状态均为远视状态,实验眼和对照眼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7.00 D凹透镜经1周、2周、3周光学离焦可以造成豚鼠远视屈光度数逐渐下降,戴镜后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戴镜后2周及3周实验眼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眼轴长度:戴镜前豚鼠双眼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周、2周、3周对照眼和实验眼的眼轴均较戴镜前明显延长,实验眼与对照眼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双眼视网膜均可见部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浆及胞膜呈黄色或棕黄色着色,但实验眼免疫阳性细胞着色较深,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多;早期豚鼠近视动物模型视网膜上MFN1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随着透镜诱导时间的延长,MFN1在视锥视杆细胞中也出现袁达,而对照眼无此现象.结论 采用-7.00 D凹透镜能成功诱导光学离焦豚鼠近视动物模型,豚鼠视网膜上可见MFN1表达,随着透镜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强度和部位逐渐发生变化,提示MFN1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蓝光干预对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普通级2周龄三色豚鼠48只, 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蓝光组和白光组, 每组各24只。所有豚鼠右眼佩戴-5.00 D镜片建立光学离焦模型, 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 不予遮盖。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8周, 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测量豚鼠屈光度, 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 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实验开始后8周, 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 取右眼眼球并分离视网膜, 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S及M视锥细胞密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视网膜视黄酸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视黄酸受体(RAR-β)和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巩膜厚度变化。结果实验开始后8周, 蓝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实验眼出现(0.63±0.12)D相对远视, 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对照眼较白光组对照眼出现(0.42±0.09)D相对远视, 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实验眼较蓝光组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学龄前高度远视和低度远视儿童的屈光发育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 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43例(86眼)。 根据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度结果将儿童分为高度远视组27例(54眼),低度远视组16例(32眼),分别于 基线和随访1年记录2组儿童的屈光度和眼球生物学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半径、轴 率比。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屈光度和眼球生物学参数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 组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眼生物学参数年变化量的差异分析。结果: 与基线值[(8.37±1.84)D]相比,高度远视组等效球镜度(SE)年降低量为(0.72±0.41)D(t=-9.26, P<0.001)。高度远视组AL年增长量[(0.31±0.18)mm]与低度远视组年增长量[(0.21±0.09)mm]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01),2组间角膜曲率半径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远视组 轴率比的年增长量(0.04±0.02)与低度远视组年增长量(0.02±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 P=0.002)。结论:与学龄前低度远视儿童相比,学龄前高度远视儿童的AL和轴率比的年增长幅度更 大,这提示有必要对高度远视儿童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阳虚体质对负透镜诱导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3周龄雄性健康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透镜诱导组和肾阳虚+透镜诱导组,每组各8只.肾阳虚+透镜诱导组每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剂量10 mg·kg-1,正常对照组和透镜诱导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2周.第3周起,透镜诱导组、肾阳虚+透镜诱导组右眼均戴-10.00 D透镜,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眼,正常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处理,透镜诱导2周后各组进行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的测量.结果 透镜诱导组自身对照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后极部巩膜厚度分别为(1.52±0.45)D、(8.52±0.04) mm、(291.25±18.08) μm,与之相比透镜诱导组造模眼近视屈光度增加为(-2.16±0.09)D,眼轴延长为(8.61±0.03)mm,后极部巩膜厚度降低为(233.75±23.26) μm(均为P<0.01);肾阳虚+透镜诱导组自身对照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后极部巩膜厚度分别为(1.56±0.18)D、(8.53±0.09) mm、(296.25±22.64)岬,与之相比肾阳虚+透镜诱导组造模眼近视屈光度增加为(-2.73±0.55)D,眼轴延长为(8.70±0.10)mm,后极部巩膜厚度降低为(180.00±16.04) μm(均为P<0.01);与透镜诱导组造模眼相比,肾阳虚+透镜诱导组造模眼近视屈光度增加更多,眼轴延长更显著,后极部巩膜厚度降低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 在负透镜诱导下,肾阳虚豚鼠较正常豚鼠眼轴延长和近视度增加更加显著,肾阳虚体质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0 D透镜诱导条件下混合性近视和真性近视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方法 选取2周龄睫状肌麻痹前和麻痹后屈光度均在1.00~3.00 D之间的健康英国三色短毛豚鼠20只。将20只豚鼠适应性饲养3 d后,右眼配戴-6.0 D透镜,进行近视模型构建。依据透镜诱导2周后豚鼠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值≥0.5 D且同时存在真性近视作为混合性近视的判断标准,将豚鼠分为混合性近视组和真性近视组,继续诱导至第8周,最终两组均为10只豚鼠。测量透镜诱导不同时间两组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透镜诱导2周、4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镜诱导6周、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相比,睫状肌麻痹前、睫状肌麻痹后豚鼠屈光度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且透镜诱导8周时两组之间睫状肌麻痹前和睫状肌麻痹后豚鼠屈光度差值明显大于0周时(P<0.05)。透镜诱导2周、4周、6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镜诱导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明显长于真性近视组(P<0.05)。且透镜诱导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差值明显大于0周时(P<0.05)。结论 混合性近视比真性近视豚鼠屈光度增加和眼轴增长更快,混合性近视中的假性近视成分应作为高度近视发展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低远视光学离焦是否能减缓儿童近视的发展。方法对同校同级同班的32名近视性屈光不正的9岁儿童,分为两组,甲组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乙组配戴抗远视离焦的视特保镜片,每3月进行一次屈光检查,包括:远近视力、矫正视力、眼轴、角膜曲率测量、中心屈光值测量及周边屈光值测量,比较每年眼轴增长的毫米(mm)数及近视度数的增加量,观察三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抗远视离焦的视特保镜片在减少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减缓眼轴增长方面与普通非球面镜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5)。但在角膜屈光力(Sim K值)方面,二者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降低远视性光学离焦可以延缓近视进展,降低眼轴增长速度,但不能改变角膜曲率,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可以通过配戴降低远视光学离焦的视特保镜片来减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眼镜、单光眼镜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一年效果。设计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北医眼视光远程视觉服务中心的近视儿童321例,其中141例(43.9%,141/321)完成一年随访。平均年龄(11.41±2.29)岁。方法 所有儿童配镜前进行视力、睫状肌麻痹后验光、裂隙灯、Lenstar眼生物参数测量及彩色眼底照相视盘旁萎缩弧分析。根据患者及监护人要求分别选择单光眼镜(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 SV)、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OK)、周边离焦眼镜(peripheral defocus spectacel lenses, PD)三种不同的矫正方式。观察三组间屈光度进展、眼轴增长及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率的差异。主要指标 配镜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视盘旁萎缩弧的改变。结果 完成一年随访者SV组47例、 OK镜组70例、PD组24例。平均等效球镜度(-2.89±1.34)D,平均眼轴长度(24.92±0.34)mm。最后随访时,3组儿童眼轴长度均增长,其中OK镜组增长(0.13±0.16)mm,明显低于其他两组(F=48.820,P<0.001)。SV组屈光度增长(-0.77±0.79)D,PD组屈光度增长(-0.94±0.47)D(t=1.080,P=0.283)。SV组、PD组、OK镜组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率分别为66.7%、38.6%和15.0%(?字2=28.341,P<0.001)。结论 随访一年的结果表明,与单光眼镜、周边离焦眼镜相比,角膜塑形镜控制屈光度进展、眼轴增长、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的效果最佳。(眼科,2016,25: 302-306)  相似文献   

11.
郭曦  杨丽娜  谢培英 《眼科》2012,21(6):371-374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7年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00-2005年间在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7年及以上并可按时复查的30例(60眼)患者,使用综合验光仪、裂隙灯、A超等仪器,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l 、3、5和7年时间点的屈光度、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检查的比较,综合各指标评估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球/柱镜度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平均K 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 戴镜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从4.26±0.28提高到4.71± 0.36(P=0.00),角膜曲率平均K值从(43.66±1.85)D变平坦到(42.41±1.66)D(P=0.00),球镜屈光度(-4.76±2.20)D明显减小到(-2.06±2.90)D(P=0.00);戴镜6个月至7年,裸眼视力、球镜度、角膜曲率平均K值分别为4.70、-2.80 D、42.40 D,基本趋于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至戴镜7年及以上眼轴长度从(25.59±1.07)mm缓慢增加到(26.28±1.44) mm。结论 科学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7 年的结果显示,其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近视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控制眼轴增长。(眼科, 2012, 21: 371-374)  相似文献   

12.
翟洲  杨晓  王化荣  方冰兰  戴祖优  魏玲 《眼科》2012,21(6):376-380
目的观察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变化。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3例(197眼)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9.0±7.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25±0.91)D。方法过夜戴角膜塑形镜,采用眼前段分析仪(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后1天、1个月和3个月角膜中央和距中央半径1、2、3、4 mm处角膜厚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中央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厚度、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屈光力。结果戴镜3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减少(-3.01±0.09)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3个月后角膜中央屈光力减少(2.40±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1天不同位点角膜厚度均增厚,中央区、半径1 mm、2 mm、3 mm、4 mm处角膜分别增厚(5.90±3.69)μm、(7.54±3.73)μm、(10.52±3.91)μm、(11.76±4.23)μm、(9.33±4.93)μm。戴镜1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厚度分别减少(-4.18±3.68)μm、(-0.50±3.73)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6.39±3.91)μm、(9.57±4.22)μm、(2.00±5.05)μm;戴镜3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减少(-6.61±3.67)μm、(-3.67±3.72)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3.05±3.90)μm、(6.42±4.21)μm、(5.63±4.94)μm。除半径4 mm位点以外,其他各角膜位点在不同配戴时间的角膜厚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央角膜厚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快于周边角膜厚度(P=0.00)。结论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不同位点厚度的变化与角膜形状改变一致,中央角膜变薄,从旁中央半径2 mm开始角膜增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手微切口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2例(122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方法58例(66眼)双手微切口手术患者(组1)及44例(56眼)常规切口手术患者(组2)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TMS-4型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角膜曲率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中心区3mm和6mm范围内角膜曲率平均值。结果术后3个月组1与组2角膜中心区3mm比较:切口半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06±0.91)D、(-0.44±0.53)D(P=0.025)。经线分析:切口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07±0.55)D、(-0.26±0.42)D(P=0.099)。直接手术源性散光分析:组1、组2分别为(0.22±0.59)D、(0.43±0.60)D(P=0.139)。术后3个月组1与组2角膜中心区6mm比较:切口半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35±0.57)D、(-0.68±0.61)D(P=0.022)。经线分析:切口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O.32±0.71)D、(-0.34±0.42)D(P=-0.909)。直接手术源性散光分析:组1、组2分别为(0.33±0.98)D、(0.50±0.60)D(P=0.342)。术后1周、1个月切口半经线、经线及手术源性散光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手微切口较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的角膜屈光改变更小。(眼科,2009.18:97-1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及恢复过程中眼压的变化情况。方法 20只3周龄花色豚鼠随机分成两组:单眼面罩形觉剥夺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形觉剥夺前(0 d)、形觉剥夺后第3、第6、第9、第12、第19、第26 天和恢复后第7天(第33天)测量眼压。形觉剥夺前、形觉剥夺后第26 天和恢复后第7 天测量角膜曲率、屈光度和眼轴及其他各部分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玻璃体腔深度)。将形觉剥夺眼的测量数据与对侧眼和正常眼相比较,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 形觉剥夺前,各组眼的各项生物学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觉剥夺过程中所有时间点,形觉剥夺眼眼压高于对侧眼和正常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觉剥夺去除7 d后,形觉剥夺眼的眼压降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觉剥夺26 d后,形觉剥夺眼的屈光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与对侧眼和正常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与对侧眼和正常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觉剥夺去除7 d后,形觉剥夺眼与对侧眼和正常眼相比,只有玻璃体腔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豚鼠形觉剥夺过程中,形觉剥夺眼的眼压较对侧眼和正常眼高,恢复后眼压又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5.
左旋多巴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左旋多巴(L-dopa)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屈光状态及视网膜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眼罩遮盖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L—dopa组(10mg/kg)、生理盐水组、遮盖组、遮盖+L-dopa组、遮盖+生理盐水组6个组。遮盖10d后,测定角膜曲率半径、眼球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视网膜多巴胺含量。结果眼罩遮盖10d后,豚鼠遮盖眼眼轴延长、近视形成,视网膜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但角膜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腹腔注射L-dopa引起遮盖眼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增加、近视程度减轻(P〈0.05),但对正常豚鼠眼球的屈光发育无明显影响(P〉0.05)。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豚鼠眼球屈光状态和视网膜多巴胺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腹腔注射L—dopa能通过补充遮盖眼视网膜多巴胺含量,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患者(212眼),平均等效球镜度(-3.85±1.4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过夜配戴形式,平均配戴3年后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测量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并与本院同样条件的渐进镜、框架镜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结果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为(-4.34±1.43)D,等效屈光度增幅(0.49±0.68)D,平均每年增幅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P〈0.01)。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平均角膜曲率为(43.30±1.42)D,较配戴前扁平(0.09±0.34)D,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每年近视加深约0.15D,角膜塑形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近视加深,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以及戴镜1年后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9~15岁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87例(174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13±0.74)D;37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角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50例配戴框架眼镜,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眼轴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戴镜1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4.69±0.57)D;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为(-4.72±0.80)D,塑形镜组和框架组1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31±0.21)D、(0.77-0.4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9,P〈0.01);眼轴增加分别为(0.11±0.26)mm、(0.26±0.6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5,P〈0.01)。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与1年后角膜厚度无差异。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效果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幼年期豚鼠在形觉剥夺性近视进展过程中眼球各项参数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8只幼年期雄性花色豚鼠(出生后3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单眼眼罩遮盖,n=24)和对照组(n=24)。每组又分为 4个亚组(n=6),分别在形觉遮盖开始前及开始后2、4、6和8周进行实验眼和对侧眼的生物学测量(屈光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后巩膜干重)。使用线形相关分析遮盖时间与各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单眼面罩遮盖动物眼2周组实验眼较对侧眼增加(-1.79±0.58)D的近视(mean±SE;P<0.05;配对t检验;表1),遮盖8周组可达(-4.71±0.74)D(实验眼与对侧眼比较,所有时间段P<0.05);玻璃体腔长度较对侧眼延长,自遮盖2周组的(0.14±0.01)mm到遮盖8周组的(0.29±0.02)mm(试验眼与对侧眼比较,所有时间段P<0.05)。后巩膜干重较对侧眼减轻,自遮盖2周后的(-0.17±0.02)mg至遮盖8周后的(-0.35±0.04)mg(实验眼与对侧眼比较, 所有时间段P<0.05);(2)4组实验眼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与对侧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对比实验眼与对侧眼之间屈光力、玻璃体腔长度、后巩膜干重的差异,面罩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时间段P<0.05)。(4)面罩组实验眼与对侧眼之间屈光力、玻璃体腔长度、后巩膜干重的差异与遮盖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随时间的延长,遮盖豚鼠眼可诱导更多的近视度数,而后巩膜进一步变薄,干重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