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正视儿童在视近条件下(50 cm)对显示器终端不同波长光线的调节反应.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正视儿童14例,注视50 cm处显示屏上动态呈现的不同颜色字体/背景组合的视标,视标颜色组合根据字体颜色及背景颜色的不同,分为背景颜色对比组合(黑字/白底、白字/红底、白字/绿底、白字/蓝底)和字体颜色对比组合(黑字/白底、红字/白底、绿字/白底、蓝字/白底),应用shinnipon NK-5001R红外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7种不同颜色文字/背景组合的调节反应(AR)、调节滞后量(LA)及红、绿、蓝三种颜色校正的调节滞后量(CLA),各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4名正视儿童符合纳入条件并完成检测,黑字/白底、白字/红底、白字/绿底、白字/蓝底、红字/白底、绿字/白底、蓝字/白底7种组合间调节反应均值(F=0.282,P=0.946)及调节滞后均值(F=0.281,P=0.9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拟合轴向色差的因素后,矫正调节滞后均值分别为(0.77±0.21)D、(0.98±0.26)D、(0.34±0.23)D、(-0.26±0.25)D、(0.96±0.27)D、(0.30±0.28)D、(-0.23±0.26)D,两两比较发现除黑字/白底、红字/白底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视儿童正常阅读条件下对显示器终端长波长光产生较大的调节滞后量,视近调节滞后量随着波长的缩短表现出降低的趋势,蓝光时甚至表现为调节超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近视眼在不同状态下,调节刺激与调节滞后的变化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7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病人,选取25只正视眼,72只近视眼,并按屈光度数分成低中高三组.注视调节E视标,同时使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测量不同距离以及不同近用附加状态下双眼的实际调节反应;应用综合验光仪测量近用隐斜度,比较近用隐斜与调节滞后的关系.结果 双眼视状态下,高度近视组和正视组在4 D (P =0.049)、5 D(P=0.018)的调节刺激下,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间的调节滞后量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40 cm处右眼的调节滞后量与40cm处的隐斜量呈线性相关(y=O.0606x+0.9655,r=0.483 P=0.001,P<0.05); 比较正视眼组和近视眼组在40cm处无附加,+1 D以及-1 D附加的三种情况下的平均调节反应,在-1 D附加时,正视组(-1.74±0.47)与近视组(-2.02±0.35)的调节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在相同调节刺激下,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大于正视眼,其中高度近视眼表现尤为明显;近用隐斜度数影响近用调节滞后的幅度,外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减少,内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增多;正性近用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减小,负性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增大,且近视组的滞后量明显大于正视组.  相似文献   

3.
杨叶  保金华  徐菁菁  王晨晓  吕帆 《眼科研究》2012,30(12):1100-1103
背景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近视发病率高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通用文字为中文繁体字,而大陆使用的则是中文简体字,通用阅读文字的不同是否与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阅读状态是否与近视发生存在关联值得关注。目的检测同种字体随着字号增大所引起调节反应的量和近距离工作导致暂时性近视(NITM)回退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因中文字构架差异所诱导的调节发生的异同及其内在的关系。方法选取22名受试者,其中男15名,女7名;年龄24~29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O.50—-6.00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86+2.34)D。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150字/min)(RSVP)软件提供9pt、12pt的中文简体和繁体阅读视标,GRANDSEIKO—WV5500型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受试者配戴全矫等效球镜随机阅读眼前(角膜平面)33cm处计算机显示屏上的中文简体字与繁体字(调节刺激为3D),字号包括9pt和12pt,在阅读2min时测量调节反应,阅读每种文字10rain测量调节反应,阅读10rain后闭眼休息10s测远用屈光度数,再间隔58、10s继续测远用屈光度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对于调节反应和NITM的影响。结果中文简体与中文繁体引起的调节反应量均表现为调节滞后,滞后量分别为(1.11±0.38)、(0.95±0.43)、(1.18±0.33)、(1.06±0.28)D,其中简体12pt与繁体9pt引起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2)。4种视标均引起一定的NITM,分别为(-0.45±0.45)、(-0.47±O.46)、(0.45±O.82)、(-0.46+0.78)D,各视标引起的NITM回退水平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结论短时间阅读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因在调节滞后机制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而在NITM回退机制上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差异无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 研究表明,作为非光学因素,认知对调节系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客观、准确的实验设计是评价非光学因素对调节系统影响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的 研究视标呈现方式和注视方式对调节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认知中专注注视这一高水平注意因素对调节系统影响及近距离工作下专注注视的注视状态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24.80±1.98)岁,平均等效屈光度为(-1.92±2.02)D,平均柱镜屈光度为(-0.19±0.58)D.所有测量在屈光全矫下进行.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双眼注视40 cm处随机呈现的不同视标注视状态下右眼的调节反应.视标设计为专注注视状态和放松注视状态. 结果 受试者在专注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86±0.26)D,放松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2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52,P=0.000).受试者在专注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微波动均值为(0.17±0.06)D,放松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微波动均值为(0.28±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0,P=0.001).结论 视标的呈现方式和注视方式可影响调节反应,专注注视这一高水平注意因素使调节系统的调整更加精确、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色觉状态者对不同颜色调节刺激的调节反应以及色觉机制在不同色觉状态者调节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87名受试者,其中包括17名红色觉异常,47名绿色觉异常和23名色觉正常者,平均年龄(20.0±4.4)岁,测试视标为红-黑或绿-黑的等亮度垂直方波视标(空间频率3周/度,对比度0.9),通过Badal系统改变调节刺激水平(0.00 ~5.00 D).采用开放视野的红外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不同色觉组之间的比较及不同调节刺激水平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红-绿视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红-黑视标测试,调节刺激4.00D时,红色觉异常组(AR=1.98 D)较色觉正常组(AR =2.55 D)调节反应低(P =0.031).当调节刺激为3.00、4.00、5.00D时,绿色觉异常组的调节反应分别为1.23、1.89、2.40 D,均低于色觉正常组(P<0.05).绿-黑视标测试,当调节刺激为3.00和4.00D时,红色觉异常组调节反应分别为1.13、1.80 D,均较色觉正常组低(P<0.05);当调节刺激为3.00、4.00、5.00D时,绿色觉异常组的调节反应分别为1.21、1.65、2.36 D,均低于色觉正常组(P<0.05).红、绿色觉异常组对两种颜色各个刺激水平下的调节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颜色视标对调节的影响:当调节刺激分别为2.00、3.00、5.00D时,红色觉异常组对红色视标的调节反应优于绿色视标(t=-2.81,-4.55,-3.15;P<0.05).绿色觉异常只在调节刺激为4.00D时,对红色视标的调节反应优于绿色视标(t=-2.19,P<0.05).当调节刺激分别为2.00、4.00、5.00D时,色觉正常组对红色视标的调节反应优于绿色视标(t=-2.57,-2.67,-2.15;P<0.05).结论 色觉异常者的调节滞后量较色觉正常者大,证明色觉机制参与调节的控制.色觉各组受试者均表现为对红色视标的反应优于绿色视标或对红/绿视标反应无差异,这可能与长波长光对调节和正视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眼在马耳他十字视标(Maltese cross)、E视标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erbal presentation,RSVP)系统汉字三种调节视标下的调节反应,探讨注视状态和阅读状态调节反应的差异。方法31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其中正视15位,等效球镜屈光力为-0.25~ 0.50D;近视16位,均为稳定性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力为(4.06±2.00)D。利用精工SEIKO-WV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比较33cm处不同调节视标下,注视状态和阅读状态调节反应的差异。结果Maltesecross视标、E视标、RSVP汉字视标作为调节视标,调节反应分别为(2.07±0.35)D、(2.08±0.30)D、(1.88±0.42)D。其中RSVP汉字视标与E视标相比较,调节反应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RSVP汉字视标与Maltese cross视标相比,调节反应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3),而Maltese cross视标与E视标之间,调节反应差异无显著性。RSVP汉字作为调节视标时,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调节视标下,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之间的调节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RSVP中汉字作为调节视标,在模拟阅读状态时和在低注意力情况下正自主性调节成分减少,调节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儿童进展性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功能特征,探讨调节对近视的潜在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68例儿童,进展性近视组[(等效球镜度(SE)≤-0.75 D)]与正视组(+0.50 D≥SE≥-0.50 D)各34例,测量内容包括主观调节幅度、远距调节灵活度及调节刺激-反应曲线(ASR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调节功能的差异。结果:正视组、进展性近视组SE分别为(0.18±0.28)D、(-2.88±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P<0.001)。进展性近视组的主观调节幅度低于正视组(t=-2.22,P=0.03)。2组间的远距调节灵活度与ASRC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P=0.41;t=1.58,P=0.12)。进展性近视组和正视组在0~6 D调节刺激范围的调节滞后面积分别为(7.35±1.54)D2 、(6.48±1.05)D2 (t= 2.74,P=0.01);且在不同调节刺激水平下(1、2、3、4、5 D),进展性近视比正视眼的调节滞后量大(t=2.40、2.78、2.79、2.49、2.12,P<0.05)。而进展性近视组在6 D刺激水平的调节滞后量比正视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t=1.83,P=0.07)。结论:儿童进展性近视眼的调节反应特征与正视眼不完全一致,其中进展性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高于正视眼,提示调节滞后可能在近视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受检者在阅读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SVP)与其他不同类型视标进行实时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测量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年4─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33例,年龄15~28(22.1±4.8)岁,等效球镜度(SE)为(-3.81±1.67)D。试验视标分为以下4类:RSVP、随机字符RSVP、马耳他视标和文本窗。每组视标试验时间为5 min,使用Grand Seiko WAM-5500红外验光仪进行实时的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的测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受检者阅读或者注视不同视标时调节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试验初期10 s内与5 min内平均调节反应值的差异。结果:5 min试验显示,与RSVP、随机字符RSVP和文本窗比较,马耳他视标调节反应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16;t=2.57,P=0.011;t=3.85,P<0.001);注视马耳他视标时,调节变异度大于阅读RSVP和文本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01;t=2.93,P=0.04)。调节微波动能量分析显示,与RSVP相比,注视马耳他视标时低频区能量明显增高(t=30.32,P<0.001);与RSVP相比,阅读文本窗时中频及高频区能量明显增高(t=32.41,P<0.001;t=38.26,P<0.001)。RSVP、随机字符RSVP及马耳他视标在最初10 s的调节反应均高于5 min内调节反应的均值(t=2.30,P=0.028;t=2.45,P=0.020;t=3.71,P=0.001)。结论:阅读或注视不同类型的视标时,人眼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存在差异。阅读或注视持续一段时间后,调节反应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最初的测量结果无法完全代表持续阅读或者注视时的调节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按≤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分为4组,使用人眼调节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测量与分析,记录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和客观调节微波动值,并作对比。结果 在所有调节视标上,各组随着调节刺激幅度增加,客观调节反应值也逐渐增加,4组在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及平均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近视进展速度组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62.2±5.6)D、(62.5±5.3)D、(66.5±6.0)D和(58.0±6.5)D,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4,P=0.001),在+0.50~-0.50 D、-2.00 D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微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其余调节刺激视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学龄期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客观调节微波动值相对于客观调节反应值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偏振效应构建的3种不同注视方式下双眼调节反应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15名正视眼志愿者入选本试验(年龄18~38岁,男6名,女9名)。利用偏光镜和液晶显示器的偏振特性,设置3种不同的注视方式:(1)右眼能看到屏幕显示的视标,左眼无法看到;(2)右眼无法看到屏幕视标,左眼能看到;(3)双眼均能看到屏幕视标。使用红外电脑验光仪分别测量注视距离为5、2、1、0.5、0.33m时的客观验光值(以等效球镜计算),计算所有受试者在以上3种注视方式下的调节反应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不同注视方式下双眼调节反应的差异。结果:采用注视方式(1)(2)时,双眼在各种调节刺激下产生的调节反应有明显差异,其中使用眼(能看到屏幕视标眼)的调节反应均比未使用眼(不能看到屏幕视标眼)大(P<0.05)。采用注视方式(3)时,各种调节刺激下的双眼调节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眼开放状态下,经常被使用眼的睫状肌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较少使用眼则处于相对放松状态。这种调节反应的不均衡性,很可能是促发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胡培克  李兆春  杨亚波  倪海龙 《眼科研究》2012,30(11):1026-1029
背景 主视眼是人类具有功能不对称行为的器官之一,它和非主视眼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一直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基于成年近视患者调节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研究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与调节相关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的研究方法,纳入35例年龄为18~ 35岁、双眼屈光不正球镜度为-2.00 ~-10.00 DS、散光度≤1.50 DC且双眼屈光参差≤1.5 DS、最佳矫正视力(BCVA)≥1.0的单纯近视患者,采用卡洞法并结合拇指法判断主视眼的眼别,采用主观、客观综合验光法获得受检眼屈光不正的度数,用移近法测量单眼的调节幅度,以附加±0.50 D融合交叉柱镜(FCC)法测量受检眼的调节滞后情况,采用翻转法测量各眼的调节灵敏度. 结果 本组患者的主视眼与非主视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69 ±2.30)D和(9.60±2.37)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1.08±4.20) cpm和(10.63±4.60) cpm,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和0.25 D,主视眼与非主视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4、0.260、0.141).右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48±2.29)D和(9.33±2.49)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50±4.70)cpm和(9.99±4.90)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9、0.116),双眼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左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91±2.35)D和(9.88±2.26)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70±3.77) cpm和(11.25±4.27)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9、0.295),双眼调节滞后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结论 对于无或有较小屈光参差的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在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准确性方面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冷色亮光照明下持续阅读对青少年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自身对照实验研究.18名年龄为(11.2±2.2)岁的青少年在1000 Ix光照度、6500 K色温的照明条件下完成40 min阅读任务,检测阅读前后的调节刺激反应曲线、调节误差和近距离工作相关性暂时性近视结果持续阅读后平均调节误差率(调节误差/调节刺激)显著减小(P<0.05)阅读后呈现的近距离工作相关性暂时性近视幅度为(0.29±0.24)D,时间指数为11.23±18.58.调节刺激反应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及3D调节刺激时的调节反应在阅读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冷色温与高照度搭配的照明条件既可增加阅读时调节反应的准确性,持续阅读后也不会引起显著的近距离工作相关性暂时性近视、或可降低近距离阅读时的视网膜离焦量,减少近视进展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之间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调节因素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45例受试者参加本实验,分为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组,各15例。阅读材料为位于距受试者左眼角膜平面25cm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的一篇中文短文.通过RSVP软件呈现单个字符.字体大小为9pt,文字呈现速度为150字/min。使用SEIKO—WV500自动验光仪测量其开放视野阅读状态下左眼的调节反应。结果所有受试者在4D的调节刺激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个体差异较大。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低于正视组[(2.32±0.43)0VS(3.19±0.53)0,P〈0.01],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亦低于稳定性近视组[(2.32±0.43)0VS(3.07±0.34)D,P〈0.01],而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差异无显著性(P=0.441)。结论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有较高的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造成的模糊斑可能是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促成因素,随着近视发展的稳定.调节反应恢复至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发病早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调节功能状态,分析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水平.方法 应用动态检影法和移近法分别测量50例发病1~2年的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儿调节滞后和调节幅度;同样方法测量20例正视儿童和25例远视屈光不正患儿;检测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结果 近视患儿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与正视儿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比远视患儿明显更大(t=2.21,P=0.03<0.05;t=2.83,P=0.006<0.05);两组的调节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例近视患儿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73±0.31)D和(0.81±0.38)D,主导眼和非主导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38<0.05);调节幅度分别为(13.39±3.51)D和(13.26±3.6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例观察对象(近视、正视和远视患儿)的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度为(0.68±0.36)D,非主导眼调节滞后度为(0.75±0.34)D,主导眼和非主导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42<0.05);主导眼调节幅度(12.9±3.09)D,非主导眼为(12.6±3.0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P=0.14).结论 发病早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调节滞后值和调节幅度与正视儿童无明显差别;调节幅度比远视儿童的更大.儿童和青少年主导眼的调节滞后比非主导眼的更小,进行调节滞后相关研究时应注意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 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 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近视儿童近距注视下的调节滞后和隐斜量,分析近视儿童调节滞后与近隐斜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方法 受试者为250名近视儿童,等效球镜屈光力范围为-0.50~-5.25D.采用MEM动态检影法测量受试者右眼近距的调节滞后;分别采用Howell测量法(HT)和改良Thorington测量法(MTT)测量近隐斜;通过问卷调查受试者父母的屈光状态.各重复测量三次,取均值.结果 受试者近距调节滞后为(+0.97±0.43)D,近隐斜为(-0.94±4.55)△(外隐斜,HT)和(-1.71±4.85)△(外隐斜,MTT).伴近内隐斜者占28.0%(HT)和22.8%(MTT).伴近内隐斜者的调节滞后和内隐斜呈正相关(r=0.353,P=0.003,HT;r =0.461,P<0.001,MTT);受试者调节滞后和近视程度呈负相关(r=-0.241,P<0.001).23%近视者父母均为近视,其调节滞后显著大于其父母组儿童(F =4.90,P=0.009).结论 近视儿童在近距注视状态下调节滞后较高.近隐斜状态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影响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调节滞后量与近视程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临床上应将近距调节反应和隐斜测量纳入儿童的常规视功能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近距离使用电子平板设备是造成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此类设备对人眼调节系统的影响可能为近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观察短时间进行平板电脑游戏前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以及瞳孔直径的变化.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患者平均年龄(11.6±2.6)岁,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SER)为(-2.38±1.08)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不同游戏时间组,分别进行3、5和10 min iPAD电脑平板游戏,采用开放视野红外验光仪记录受试者游戏前后的瞳孔直径和调节数据,将采集的调节数据减去理论调节反应值计算为实际调节反应值,以实际调节反应值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法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以及瞳孔直径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调节反应曲线的高频信号占总信号功率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 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后的调节反应值为(0.74±0.27)D,明显低于游戏前的(0.81±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36),而3 min组和5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幅度(RMS)为(0.31±0.08)D,较游戏前的(0.27±0.09)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9,P=0.036),而3 min组和5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高频信号均高于游戏前,其中5 min组和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高频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3、-2.016,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瞳孔直径较游戏前均缩小,其中5 min组和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8,P=0.026;t=2.515,P=0.021). 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短时间平板电脑游戏并不加重调节滞后,但是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加及调节反应曲线高频信号成分的增加均可能导致图像模糊,对控制近视进展不利.  相似文献   

18.
唐萍  冯祎  孟梦 《眼科》2014,23(5):319-322
目的 探讨初发近视儿童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视力下降在6个月内的8~10岁儿童96例,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测双眼近视低于-1.00 D。方法 散瞳前采用综合验光仪进行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以及正、负相对调节检查。选取双眼中较低度数眼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屈光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正负相对调节。结果 受试者屈光度为(-0.66±0.25)D,调节反应为(0.25±0.36)D;调节灵活度为(6.31±2.54)cpm;负相对调节为(2.20±0.40)D;正相对调节为(-1.96±1.32)D。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呈负相关(r=-0.34,P=0.001);调节反应与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无相关性(r=0.027,P=0.798,r=-0.140,P=0.174);调节反应与正相对调节呈正相关(r=0.231,P=0.023)。结论 初发近视儿童已存在调节反应滞后,调节反应滞后和正相对调节的降低,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眼科, 2014, 23: 319-32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眼),比较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负镜片法),并将第10天的调节幅度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7.15±1.02)D、(6.14±1.32)D、(6.69±1.43)D和(7.17±1.15)D;框架眼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32±1.07)D、(5.49±1.06)D、(5.90±1.33)D和(6.31±1.19)D。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的调节幅度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第3个月时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接触镜组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04).但是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降低是暂时性的。不会引起患者老视的提早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隐斜视与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调节滞后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斜视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伴隐斜视青少年62例,检测其屈光度、近距离水平隐斜度及AC/A、调节滞后量。按低、中、高度近视分组,分别对这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进行比较,并对隐斜度与AC/A、调节滞后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低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72±0.38)△/D、(-0.50±0.2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4±0.31)△/D、(-0.20±0.10)D;中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25±0.55)△/D、(-0.58±0.12)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26±0.25)△/D、(-0.30±0.13)D;高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3.63±0.21)△/D、(-0.60±0.1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2.50±0.29)△/D、(-0.28±0.12)D;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及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隐斜度与AC/A呈正相关(r=0.670,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30,P<0.05);外隐斜度与AC/A呈负相关(r=-0.331,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近视患者中,内隐斜的AC/A、调节滞后量均大于外隐斜。内隐斜可能比外隐斜更易促进近视发展,隐斜度越大,近视发展越快。较大度数的外隐斜因伴随较大的调节滞后量对近视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