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癌肺切除手术前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测定与手术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13例肺切除手术前作过肺功能和DL CO测定的肺癌患者术后近期预后进行分析。其中27例术前DL CO降低(全肺或二叶切除者〈60%预计值、肺叶切除者〈50%预计值)者为DL CO降低(LDL CO)组,其余386例为对照组。结果 LDL CO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年龄偏大,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史,长期吸烟史以及  相似文献   

2.
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呼衰)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分析46例肺肿瘤术后发生呼衰患者的年龄,术前肺功能及合并症、手术方法、手术当日静脉输液量、术后并发症及呼衰发生时间与同期未发生术后呼衰患者对比,找出围手术期可能导致呼衰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率(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率(MVV%),气速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残气容积、肺总量的比值(RV/T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呼衰组术日静脉晶体入量和输血量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01)。部分肺切除术后的呼衰发生可能性低于全肺切除(P<0.05)。结论:年龄>65岁,长期吸烟,术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功能差,全肺切除及术后出现胸内并发症,围手术期输液量过多过快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衰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多普勒肺血流频谱的动态变化及多普勒肺血流频谱对肺癌肺切除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分别测定 49例肺癌患者全肺 ( 12例 )及肺叶 ( 3 7例 )切除术前、术后 3~ 5天、术后8~ 10天的多普勒肺血流频谱 ,并按手术方式及术后有无心律失常进行分组。结果 肺切除术后 3~ 5天所有患者肺血流频谱均发生改变 ,表现为右室射血前期 (PEP)延长 ,右室射血加速时间 (ACT)缩短 ,PEP/ACT升高 ,肺动脉平均压 (PAMP)及肺血管阻力 (PVR)均升高 ,这些数据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肺叶切除患者在术后 8~ 10天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 ,而全肺切除组在术后 8~ 10天上述指标的改变仍持续存在。肺切除术后有心律失常组与无有心律失组术前的肺血流频谱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肺循环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变 ,全肺切除术改变持续时间更久。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患者术前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指标已有明显改变。多普勒肺血流频谱既能有效地观察肺切除术后肺循环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又能在术前对手术危险性进行一定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心肺危险指数(CPRI)在预计肺癌手术近期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肺危险指数(CPRI)在预计肺癌切肺手术后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999年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所有肺癌肺切除患者,从术前临床资料中计算出心脏危险指数(CRI)和肺危险指数(PRI),二者相加为心肺危险指数(CPRI),分析CPRI在预计肺癌肺切除手术风险中的价值。结果:共行肺切除术625例,术后49例(7.8%)发生各咱并发症(包括8例术后30天内死亡)。全组CRI、PRI和CPRI范围分除术625例,术后49例(7.8%)发生各种并发症(包括8例术后30天内死亡)。全组CRI、PRI和CPRI范围分别为1-3级,0-5级和1-7级,CPRI<4级489例,≥4级136例。以CPRI≥4级为标准,预计肺癌肺切除手术风险的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82.8%,准确率为82.2%,结论:CPRI可作为肺癌患者肺切除术产预计近期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并不能完全预测切除肺术后的风险,仍需结合其它因素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间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56例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 6%,低于对照组的11.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14d的肋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值(FEV1)值均高于术前1d,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8. 42±1. 44)个月,多于对照组的(23. 48±2. 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肺功能恢复,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肺切除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法之一,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改良的心肺危险指数(CPRI)在预计术后心肺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天津市肿瘤医院胸外科行肺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其并发症。并探讨改良的Epstein CPRI在预计肺切除手术风险中的价值。结果全组256例患者中86例出现心肺并发症(33.6%),血胸6例(2.3%),其它并发症11例(4.3%)。按CPR1分级。CPRI≥4级者67例,其中61例出现心肺并发症,显著高于CPRI〈4级组(P〈0.05)。以CPRI≥4级为标准,预计肺切除手术风险的敏感性为70.9%,特异性为96.5%,准确率为87.9%。结论肺癌术后近期并发症主要为心肺并发症,CPRI在估计术后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老年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早期右心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氨力农对右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肺癌患者 5 0例 ,肺叶切除组 3 1例 ,全肺切除组 19例。用多谱勒超声测定术前、术后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 ,术后使用氨力农 7d观察。结果 :肺切除术后右心室射血分数 (RVEF)较术前降低 ,其中肺叶切除组P <0 0 5 ,t=2 0 88,全肺切除组P <0 0 1,t =4 14 1;右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RVEDVI)较术前增加 ,肺叶切除组P <0 0 5 ,t =2 65 1,全肺切除组P <0 0 5 ,t =2 73 5 ;平均肺动脉压 (mPAP)较术前增加 ,肺叶切除组P <0 0 1,t =3 70 1,全肺切除组P <0 0 1,t =4 912 ;肺动脉收缩压 (PAsP)较术前增加 ,肺叶切除组P <0 0 1,t =3 5 3 4,全肺切除组P <0 0 1,t=4 2 91;肺血管阻力指数 (PVRI)较术前增加 ,肺叶切除组P <0 0 5 ,t =2 72 3 ,全肺切除组P <0 0 1,t =3 10 4;右室收缩压 (RvsP)较术前增加 ,肺叶切除组P<0 0 5 ,t=2 5 87,全肺切除组P <0 0 5 ,t=2 778。使用氨力农可降低RVEDVI、mPAP、PAsP、PVRI和改善RVEF。结论 :肺切除术后早期右心功能减退 ,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增高。氨力农能够改善右心功能 ,减少术后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70岁以上肺癌患者的11盏床资料,总结高龄肺癌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1997年11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70岁以上肺癌患者95例,其中男70例,女25例;平均年龄73.5岁。术前根据患者肺功能检查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试验等结果评估其手术风险。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全肺切除3例,肺叶切除70例,肺部分切除20例,开胸探查2例。对于手术结束时出现低氧血症的12例患者延迟拔除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利于麻醉恢复期平稳过渡。采用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相结合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根据pTNM分期,Ⅰ期患者占总体的4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2%,无术中死亡,围术期死亡率4.2%。术前DLCO〈60%预计值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DLCO≥60%预计值的患者(P=0.004)。麻醉恢复期给予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P=0.02)和平均通气时间(P=-0.032)显著低于麻醉恢复期未经呼吸机支持,术后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二次气管插管的患者。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到94.1%。结论:高龄肺癌患者通过严格的心肺功能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肺功能指标对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698例进行开胸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的详细资料,回顾性分析常规肺功能检查指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关系。结果在698例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中,有86例(12.3%)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PPC)。PPC组与无PPC组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大分钟通气量(MVV)、最大分钟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一次呼吸法测定肺一氧化碳弥散量(TLCOSB)、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OSB%)、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OVA%)、PpoFEV1和PpoFEV1%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VC和TLCOVA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698例患者分别根据通气和弥散功能障碍分组,PPC的发生率在FEV1%<70%、PpoFEV1%<40%和TLCOSB%<60%组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PpoFEV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V1%(OR=0.868,P<0.05)和TLCOSB%(OR=0.937,P<0.05)是预测术后PPC的独立保护因素,手术时间(OR=1.021,P<0.05)是预测术后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肺功能可以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FEV1%和TLCOSB%是预测肺部并发症发生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了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肺癌肺叶切除术的经验,探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根治术的可能性。 应用VATS连续对45例年龄44~82岁的肺癌施行肺叶切除术及纵隔淋巴结切除。大于70岁者13例,大于80岁者7例。肿瘤直径 小于5cm者44例,6cm者1例。手术常规检查或切除淋巴结,近期病例切除淋巴结多达26(15~26)枚。 手术时间平均125(45~240)分钟。VATS附加开胸术4例。术中用血管钉书机切断肺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复重呼吸法对13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弥散功能进行测定。结果:弥散量(DLCOrb)、校正弥散量(DLCOrbc)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及通气功能障碍的组间及不同大体类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弥散系数(DLCOrb/VA)略降低,限制型组校正弥散系数(DLCOc/VA)降低(P<0.01),阻塞型组和混合型组弥散系数降低(P<0.05)。肺通气功能轻度减退和显著减组的肺癌患者校正弥散系数降低(P<0.05).中心型肺癌患者校正弥散系数降低且与周围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呼衰组弥散量、校正弥散系数低于无呼衰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校正弥散系数<80%和弥散系数<70%预测术后呼衰诊断正确率和诊断指数较高。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弥散功能减退,主要表现在弥散系数和校正弥散量的异常,肺癌的大体类型和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状态对肺弥散功能均有影响,应选择校正弥散系数<80%和弥散系数<70%预测术后呼衰。  相似文献   

12.
肺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Ma G  Su QG  Wang X  Zhu ZW  Wang CM 《癌症》2005,24(3):353-356
背景与目的:随着肺癌开胸手术的深入开展,术前肺功能状况对手术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分析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同步对照分析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31例)与肺功能正常(62例)两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作比较,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并发症出现的有关因素。结果: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患者术后常见低氧血症(41.9%),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25.8%),肺部感染(25.8%)等一般并发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2%,院内死亡率为3.2%;而对照组此4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8.1%、9.6%及3.2%,无院内死亡。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切除范围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结论: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等一般并发症几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手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严重并发症及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年龄越大、手术切除范围越大者并发症发生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性袖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机体应激创伤反应、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全肺切除术,观察组行袖状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T1)、手术进行60 min时(T2)、手术完成时(T3),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拔出胸管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检测手术前后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和生活质量。结果:与T1时比较,对照组患者在T2、T3时HR、MAP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在T2、T3时HR、MAP较T1无明显变化(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2、T3时Cor和E水平均升高,其中观察组Cor和E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FVC、FEV1、PEF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FVC、FEV1、P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出胸管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袖状切除术,应激反应和肺功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肺癌根治术后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及对肺栓塞的预防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98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99例。对照组及观察组术中分别采用传统补液方式及目标导向液体补液。分别测定并计算术前(T0)、单肺通气30 min(T1)、恢复双肺通气即刻(T2)、双肺通气30 min(T3)、术毕(T4)时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记录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晶体液量、总输入量、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与T0比较,T1-T2时RI值显著升高,OI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T0比较,T1-T4时刻两组患者IL-6、TNF-α、PT、APTT值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指标升高或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减轻肺癌根治术患者肺脏功能损伤,减少术中凝血功能波动,在减轻术后肺功能下降及肺栓塞预防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ao Y  Zhang D  Zhang R  Wang L  Yang L  Cheng G  Sun K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300-302
目的 总结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术前肺功能、手术治疗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探讨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在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治疗经验。并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181例中,全肺、肺叶、部分肺叶切除和者分别为43例、118例、16例和4例。切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4%(75/177),总的住院死亡率为7.9%(14/177)。全肺、肺叶和部分肺叶切除后心肺并发症的率分别为25.6%(11/43)、48.3%(57/118)和31.3%(5/16)。8例术前行放疗和(或)化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死亡率为3/8。12例第2次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8/12),死亡率为33.3%(4/12)。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32/45)、42.2%(19/45)和31.1%(14/45);Ⅰ、Ⅱ、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11/20)、25.0%(3/12)和0。结论 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是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但应结合病史、弥散功能和术前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有术前放化疗史和对侧开胸手术史的低肺功能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对于早期的低肺功能肺癌患者应争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后p53抗体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7、30、90天动态检测120例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并以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12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6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人(P〈0.05),而正常人与肺部良笥疾病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镜根治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呼吸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组60例与开胸组40例。比较2组术后肺功能、外周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1)2组术后24 h外周血炎症因子IL-6、IL-8、IL-10以及TNF-α均显著升高(P<0.05),但开胸组显著高于胸腔镜组(P<0.05);术后1周,2组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个月,开胸组患者FEV1、FEV1/FVC FVC均显著低于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天开胸组CRP水平、WBC水平、体温以及呼吸频率均显著高于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胸腔镜组术后无肺部感染,开胸组有4例(10.0%)发生肺部感染,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Gaballo A  Corbo GM  Valente S  Ciappi G 《Rays》2004,29(4):391-400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resectable lung cancer, pulmonary risk facto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surgery are discussed. The role of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atient ability to withstand radical resection is considered. Spirometric indexes as forced expired volume (FEV1) and diffusing lung carbon monoxide capacity (DLCO) should be measured first. If FEV1 and DLCO are > 60% of predicted, patients are at low risk for complications and can undergo pulmonary resection. However, if FEV1 and DLCO are <60% of predicted, further evaluation with a quantitative lung scan is required. If predicted postoperative values for FEV1 and DLCO are >40%, patients can undergo lung resection, otherwise exercise testing is necessary. If the latter shows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 of > 15ml/Kg, surgery can be performed; if VO2max is <15 ml/Kg, patients are inope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