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杨波  荔亮  李宁 《农技服务》2015,(2):81-82
为了解四川成都地区烟叶霉变发生规律以及致霉微生物的主要种类和数量,采集了2013年度霉变烟叶样品23份,并进行了霉菌的分离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成都地区烟叶霉变全年可发生,7-12月为高发季节;从霉变烟叶样品中分离鉴定出9个属的真菌和1个属的酵母,其中4个属真菌为霉变优势菌,其风别是曲霉分离频率36.36%、青霉分离频率21.21%、根霉分离频率15.15%、木霉分离频率9.09%,不同种类微生物在不同季节的活跃程度不同,春夏高温高湿季节发生的霉变多由曲霉引起,而秋冬低温季节的霉变则多由青霉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三七药材在贮藏期间的霉变问题,对收集到的12份霉变三七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表明,从霉变三七上分离出14种霉菌种类,其霉菌菌落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都为25℃,不同的霉变菌落生长速度有差异;通过形态学鉴定为黄曲霉柱头变种、肇庆曲霉、多育曲霉、溜曲霉、两形头曲霉、毒曲霉、合阳曲霉、寄生曲霉、粒落曲霉、聚多曲霉、炭黑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米曲霉舒展变种和塔宾曲霉等。  相似文献   

3.
烟叶贮藏期霉变原因及防霉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我国烟草产业的迅速发展,烟叶贮藏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贮藏时间也相应延长,而烟叶在贮藏过程中极易滋生各种微生物而发生霉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烟叶贮藏期霉变原因、霉菌种类以及防霉措施,并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烟草产业的迅速发展,烟叶在贮藏过程中的霉变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该文综述了烟叶贮藏期霉变原因、霉菌种类以及防霉措施,并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云南烟叶贮藏期霉变研究(1)——曲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云南烟叶贮藏期霉变研究第一部分,曲霉(Aspergillus Micheli ex Link),标本采于玉溪、楚雄、大理、师宗、江川、通海等地,经分离、培养、鉴定出8个种,描述和附图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烘烤过程中烟叶霉变的表现与研究进展,指出烘烤过程中烟叶霉变的危害及应对措施,提出针对烘烤过程中烟叶霉变研究的新方向,为烘烤过程中烟叶霉变的研究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云烟85的适熟中部叶(第9~11位叶)为材料,每隔4 h观察气流上升式四层密集烤房的顶层(第4层)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霉变状况,至相邻2次霉变烟叶数无增加(60 h),停止观察;每隔12 h用扫描电镜随机观察霉变烟叶主脉端口和表皮的超微结构,至60 h时终止。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中的22.3 h左右,顶层烟叶开始发生霉变,于43.47 h左右暴发,其霉变率为29.2%,至56.7 h左右终止,霉变率达58.2%,经拟合,烟叶霉变率曲线符合"S"型曲线;0~12 h烟叶主脉端口破损,且有部分晶体产生,12~24 h晶体裂解,且出现菌丝,48~60 h时,霉菌迅速生长繁殖,表皮霉菌生长量最大;0~12 h,烟叶主脉表皮细胞的宽度缓慢收缩,且有微量的霉菌孢子萌发,在12 h之后快速收缩,12~24 h出现菌丝,霉菌快速生长繁殖期处于48~60 h,60 h表皮腺毛干瘪。烟叶霉变的发生时间处变黄中期和末期,防控烘烤过程中烟叶霉变的最佳时间应在22.3 h之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烟草产业的迅速发展,烟叶贮藏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初烤烟贮藏和流通时间延长,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初烤烟霉变逐渐成为一个严峻问题。该文综述了初烤烟贮藏期霉变的原因、霉菌种类以及防霉措施,并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对储烟病害特别是储烟霉变的研究。霉变是由多因子引起的,贮烟的含水率、库内温度、湿度以及贮烟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到烟叶霉变的发生和程度的轻重,因而可根据烟叶霉变的机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烟草业是我国财政支柱行业,行业整体规模大,烟草行业在仓储环节发生局部霉变即造成大量烟叶损失,尤其原料烟叶霉变,原烟仓储前水分的预处理、原烟仓储过程的温湿度控制、原烟仓储的出库管理与养护均对烟叶霉变的产生影响。为稳定烟叶仓储的质量,提高烟叶仓储管理水平,通过对原烟仓储管理的探索研究,减少原烟的霉变损耗情况。  相似文献   

11.
卓娅  袁园  代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954-5955,5968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原烟含水率对烟叶质量及重量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含水率的初烤烟叶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条4q-T不同含水率的烟叶进行破碎、损耗和霉变等现象发生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试验得出,不同条件下不同烟叶含水率对烟叶的重量及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烟叶含水率16%~18%时,便于烟叶分级、交售及短期储存;含水率小于14%时,不利于烟叶的运输、分级等操作,对烟叶质量、数量也有影响;含水率大于19%时,烟叶重量虽有增加,但对质量造成极其不良影响。[结论]研究得出,为减少烟叶损耗和保证烟叶的质量,实现其商品价值最大化,必须在不同的阶段在适宜的烟叶含水率范围进行生产、运输和储存。  相似文献   

12.
淮稻5号的真菌多样性及其储藏过程中可培养的优势真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2013年的淮稻5号中分离的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淮稻5号在不同储藏条件下优势菌株的演变规律,为该品种稻谷储藏过程中的真菌种属研究及霉变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淮稻5号中的可培养真菌通过采用孟加拉红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两种培养基,按照国标GB 4789.15-2010的操作获得。将采自4个不同地区的淮稻5号混匀,分别调节其水分含量为14.5%和18.5%后放入25℃人工气候箱内模拟储藏,逐月取出模拟储藏的稻谷样品进行传统培养以确定可培养的优势真菌。真菌的种属分别通过菌落、菌丝及孢子的形态学观察,对照《中国真菌志》等参考文献确定;同时通过PCR分别扩增相应真菌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28S rDNA的部分序列,连接T载体后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确定真菌的种属。【结果】从4个地区的2013年淮稻5号稻谷中共分离得到33株真菌,主要为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和镰刀菌(Fusarium)等菌属,其中青霉属与曲霉属最多,分别为16株和15株,分别占分离所得菌株的48.5%和45.5%,表明青霉和曲霉是2013年淮稻5号稻谷中可培养真菌的优势菌属。而镰刀菌属的真菌仅2株,仅占分离所得菌株的6%。模拟储藏的结果表明,水分含量为14.5%的淮稻5号在25℃条件下储藏6个月时出现优势菌株,为橘灰青霉(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并且该优势菌在模拟储藏的第7、8个月持续存在。水分含量为18.5%的淮稻5号在25℃条件下储藏7个月时出现优势菌株,为酵母菌,且该优势菌在模拟储藏8个月时依然存在。【结论】2013年淮稻5号中分离获得33株真菌,主要包括16株青霉、15株曲霉以及2株镰刀菌,表明青霉和曲霉是2013年淮稻5号稻谷中的优势菌属。不同水分含量的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我市初烤散烟在仓储过程的质量,利用富氮低氧密封存储对烟叶进行养护。采用初烤散烟中桔三(C3F)和上桔三(B3F),对存储过程中的氧气浓度、湿度、温度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对存储后的烟叶进行外观、霉变、重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富氮低氧储存能有效阻止烟叶霉变,并对外观质量有一定提升,重量与未处理的烟叶相比,平均每包(40kg)C3F增加0.23kg,B3F增加0.46kg。富氮低氧密封储存技术能有效保障我市烟叶在仓储过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张建  陈静  毛晓英  梅超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79-80,220
通过对新疆蟠桃采后贮藏中发病的果实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后确定新疆蟠桃采后主要致腐病原真菌为:根霉属(Rhizopus)、镰孢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  相似文献   

15.
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的侵染源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的症状、病因、侵染源和防治措施。[方法]通过病原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观察和ITS-PCR检测分析,对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用二氧化氯和三氯异氰脲酸对烟柄喷雾或熏蒸装烟后的烤房,研究其对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的病原鉴定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利用PSA平板采集烤房内外及烟叶表面的微生物,米根霉广泛存在于烤房内外的环境中,能在烤房内存活和积累成为重要侵染源。用二氧化氯和三氯异氰脲酸对烟柄喷雾或熏蒸装烟后的烤房,结果显示熏蒸法对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的防治效果在62.62%~69.57%。[结论]为烟叶霉烂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烟草叶表腺毛密度与白粉病发生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叶表腺毛密度有明显差异的烤烟品种为供试植物材料,分析了烟草叶表腺毛密度对白粉病发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种供试烟草旺长期植株中部叶片的叶表腺毛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白筋599(6.3个/视野)、云烟85(5.6个/视野)、CF205(3.4个/视野)、革新3号(3.2个/视野),且大白筋599和云烟85的腺毛密度显著大于CF205和革新3号(P<0.05),充分发病后,大白筋599和云烟85叶片上的白粉病发生程度则极显著低于CF205和革新3号(P<0.01)。这表明烟草叶表腺毛密度越大,其白粉病发生程度越轻,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腺毛及其分泌物对烟草叶表物理性状的修饰有关。  相似文献   

17.
打叶复烤烤透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打叶复烤质量。[方法]总结打叶复烤烤透率的含义、测定方法,分析烤透率的原理及其与烟叶水分均匀性的关系,研究烤透率对烤后烟叶储存的影响。[结果]在复烤过程中,不同烤透率的条件下,烟叶含水率极差变化较大,对回潮后烟叶水分均匀性的影响较大。随着烤透率的提高,烟叶含水率极差呈减小趋势,即各叶片含水率趋于均匀。不同水分烟叶在同一烟箱内水分平衡较缓慢。鉴于烤透率测定方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偏差也不易控制,建议烤透率的行业标准设定为≥98%。[结论]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通过提高烟叶复烤烤透率,可提高回潮后烟叶含水率的均匀性和储存安全性,应将烤透率作为复烤工艺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某个体养鸭户,共养雏鸭5080只,因饲喂霉败高梁米造成全部鸭群中毒死亡。将霉败高粱米在察氏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稀释培养,菌相观察及留量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菌为两种青霉菌,并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鲜绿青霉(PenicilliumViridicatumWestting)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Link)。以这两种优势菌的高粱米产毒培养物,饲喂21日龄雏鸭致病试验表明,50%扩展青霉菌粮组于5~10天内全部死亡,100%鲜绿青霉菌粮组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死亡,但生长缓慢,被毛粗糙,食欲减退,拉稀等,混合组(25%抒展青霉菌粮+25%鲜绿青霉菌粮)于10~21d内全部死亡;对照组未见异常。据此认为,黑龙江省某养鸭户雏鸭霉高粱米中毒的主要致病真菌是鲜绿青霉和扩展青霉,而扩展青霉的代谢产物是雏鸭致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摘要:烟草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菌引起的烟草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烟草叶片,导致烟叶受损,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使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近年来部分地区发病严重,是严重制约烟草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了解烟草白粉病的发病全过程,本文对烟草白粉病的病原菌形态特征、发病原因、发病特征以及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措施等研究进行综述,并从抗病基因筛选、植物代谢产物开发、混合使用等提出防控建议,为烟草白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