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环已烷为分散介质、Span-60为分散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通过阳离子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的交联聚合(CP),制备了粒径200~300 mm的凝胶微球CPDAC,考察了主要条件对微球成球性能及粒径的影响,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CPDAC对4种阴离子物质的吸附特性. 结果表明,制备CPDAC需严格控制成球条件. 分散相水相采用滴加方式,适宜的分散剂为Span-60,随其用量增加微球粒径变小;油水相体积比小于2:1不能成球,随体积比增大,微球粒径减小;搅拌速率小于250 r/min不能成球,微球粒径随搅拌速率加快而变小. CPDAC凭借强离子交换作用及静电相互作用对CrO42-, MoO42-和酸性染料活性艳红、活性黄4种阴离子物质都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吸附容量分别为213, 275, 1850和1690 mg/g,吸附容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以双甘氨肽(Gly-Gly)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双甘氨肽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Gly-Gly-MIPMs),讨论了水相制备条件对其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及聚合物微球的吸附特性.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剂Tween-80与Span-80质量比3:1,用量为单体用...  相似文献   

3.
改良热固法制备白蛋白微球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锋  李春忠 《化学试剂》2005,27(6):365-367
采用改良的热固化法制备了白蛋白微球,研究了乳化时搅拌速度和混合乳化剂对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的乳化搅拌速度为3500r/min,所制得白蛋白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粒径范围小;采用Span-80和Tween-80混合乳化剂时制备得到的白蛋白微球,比用单一的乳化剂制得的微球效果好,白蛋白微球呈球形,粒度在0.2μm到几个微米之间。  相似文献   

4.
宋进  徐航  邹威  王洪  张晨 《中国塑料》2022,36(7):8-13
以浓乳液作为悬浮聚合的油相,采用水(W)/油(O)/W浓乳液/悬浮聚合方法制备出了内部具有通孔结构、粒径均一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多孔微球。结果表明,通过研究乳化剂含量、搅拌速度等参数对多孔微球的内部微孔形貌与微球粒径的影响,发现当乳化剂含量为4 %时,得到的聚合物微球内的微孔结构分布均匀;而聚合物微球的平均粒径会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将不同粒径的多孔微球进行酸化水解后得到了表面羧基官能化的聚合物多孔微球,利用其丰富的通孔结构实现了对铜离子(Cu2+)的有效吸附,当微球平均粒径介于200~300 μm时,铜离子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3 %。  相似文献   

5.
郭英  李酽  谢静  蔡娇 《化学世界》2007,48(1):38-41,48
以自制阿司匹林为药物,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阿司匹林-壳聚糖载药微球,确定了阿司匹林-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条件,探讨搅拌速度、阿司匹林/壳聚糖质量比、交联剂戊二醛、乳化剂Span-80用量对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以液体石蜡为介质,选用3%的壳聚糖冰醋酸溶液、按阿司匹林∶壳聚糖=1.5∶1、4%的戊二醛为交联剂、Span-80用量为体积比6%、中等搅拌速度制备出的微球药物包封率可达79%,微球粒径最小可达20 nm,制得的载药微球在16 h内对药物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在25 h之内仍存在缓药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反转乳化工艺制备了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聚酯共混微球。分析了制备机理、微球中聚酯与聚苯乙烯的相容性及微球形貌,讨论了聚酯用量对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测试了共混微球的抗冲击性能、软化温度、附着性以及熔体流动性能。结果表明:微球中聚酯与聚苯乙烯构成不相容体系;共混微球表面粗糙;微球粒径及分布随聚酯用量变化显著,当聚酯质量分数约为14%、乳化剂用量为11%时[乳化剂用量为乳化剂与单体相(苯乙烯和聚酯)质量比],可以得到平均粒径365.3 nm、分散性系数为0.101的亚微米级共混微球;当聚酯质量分数为12%~18%时,随着聚酯含量的增加,共混微球的冲击强度、附着力显著增加,但熔体流动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相反转工艺制备了聚苯乙烯/聚酯共混物微球,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研究了共混物微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微观形貌、粒径等,分析了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搅拌速率对共混物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微球具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与聚苯乙烯和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共混物微球的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聚酯和聚苯乙烯构成不相容体系,但二者链段间具有部分相容性;共混物微球表面粗糙;聚乙烯醇可有效减缓聚合过程中单体相粒子间发生聚并;微球粒径随表面活性剂用量、搅拌速率增加而减小,且粒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悬浮缩聚的方法合成漆酚缩甲醛聚合物微球,考察悬浮缩聚过程中单体的预分散、分散剂用量、单体的预聚、油水比例、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搅拌速度等对微球的形貌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漆酚单体经预聚合后,在Mg(OH)2分散剂的作用下分散于甲醛水溶液中;在弱碱催化剂NH3·H2O的作用下,当油水比R=0.163时,搅拌速度r=300r/min时,于80℃~85℃进行悬浮缩聚反应,可以得到粒径为300μm,内部为多孔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微球可以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Cu2+、Pb2+和Cd2+等,其吸附选择性为Pb2+(21.9mg/g)Cu2+(21.3mg/g)Cd2+(7.1mg/g)。  相似文献   

9.
采用搅拌共沉淀法,用表面活性剂CMC调控合成微米级CaCO_3微球。利用SEM、粒径分布、N2吸附/脱附测试、微球表面ζ电势、TGA对所得CaCO_3微球进行表征。探讨了CMC浓度、搅拌速率、搅拌时间对微球形貌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条件,搅拌速率2600 r×min~(-1)(15 min),20℃静置60 min得CaCO_3(n)微球粒径为1.5~2.5μm,平均孔径为30 nm,比表面积为7.03 m~2×g~(-1),孔体积为0.09 cm~3×g~(-1),表面电荷为+12.6 mV;在CMC质量浓度为0.5 g×L-1,搅拌速率2600 r×min~(-1)(15min),沉积温度20℃,沉积时间8h,得CaCO_3(CMC)微球中CMC量约为w=3.9%,粒径为3~5μm,平均孔径为3.84 nm,比表面积为44.0 m2×g~(-1),孔体积为0.07 cm3×g~(-1),表面电荷为-33.6 mV。结果表明,CMC的加入对CaCO_3微球的形貌、微结构和表面电荷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水为分散介质、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不同引发剂,利用悬浮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PMMA)微球.系统研究了搅拌速度、不同W/0比、乳化剂种类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MMA微球粒径在75℃、230r/min条件下,采用复合乳化剂(D0WF0XA1、SE-10N、EC403)、油性引发剂引发聚合,产物粒径大小及分布最好.  相似文献   

11.
W/O/W乳液的渗透溶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年喜  施亚钧 《化工学报》1990,41(3):378-381
<正>W/O/W或/O/W/O多重乳状液是一种复分散体系.早在1925年它就被人们所发现.直到最近,由上人们发现它可广泛用于液膜分离技术、固定化酶、体内解毒以及控制释放等领域,因而对多重乳状液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乳液溶胀,至今尚未有过系统的研究报道.根据分析及实验结果,溶胀是由渗透与夹带两个因素引起的.本文建立了W/O/W乳液的渗透溶胀模型,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影响溶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1):151-168
Abstrac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mechanical entrainment in W/O/W emulsions is conducted. W/O/W emulsions are stirred for various stirring times under the conditions that mechanical entrainment solely occurs, and changes in volume of the W/O emulsions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nal water droplets are measured. The rate of change in number of the water droplets entrained is found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volume fraction of W/O emulsions. Based on this result, a new model for mechanical entrainment is developed. The calculated change in W/O emulsion volume with time agrees with the observed ones except in the region near phase inversion. Then, phase invers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化剂的HLB值、质量分数、亲油亲水乳化剂体积比及油水的相比等对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2.2%,V(Span80)/V(Tween80)=7.5;适合多重乳液稳定的油水相比为:第一相体积比为2.5,第二相体积比为0.2。复合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第一相乳化剂的HLB值为6.5,V(复合乳化剂)/V(Tween80)=27.5,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9.5%。  相似文献   

14.
水包水型多彩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利  李雪松 《精细化工》1994,11(2):17-22
水包水型多彩涂料,是一种经一次喷涂即可在连续色彩的背景涂膜上呈现出明显分离的多色彩粒点缀的内墙涂料。该涂料具有无毒、不燃、不污染大气、价格低、易施工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其基本原理、主要组分、制备工艺以及工艺过程的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5.
对液膜分离技术中溶胀的分类、产生机理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针对液膜的配比和操作控制参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影响液膜溶胀的参数包括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油内比、乳水比及萃取过程中搅拌时间和速度等进行了归纳,最后指出了乳状液膜技术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包水多彩涂料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流程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水包水多彩涂料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了水包水多彩涂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展望了水包水多彩涂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利雄  陈建峰  李成岳 《化工进展》2003,22(Z1):232-236
利用毛细显微摄像技术直观、实时地研究了水/油/水双重乳液系统在不同油膜厚度情况下的水传递过程并测得了水传递速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传递机理,即水以自发乳化的方式传递.控制水传递速率的传递机理因为油膜厚度的不同而变化当油膜厚度很小时,内、外水相处于相互接触位置,水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水化的方式传递,且速率很大;当油膜厚度比较大时,内、外水相不接触,水主要通过自发乳化和形成反胶束的方式传递,速率相对较低.另外,研究还排除了水分子直接通过由于油膜厚度波动形成的表面活性剂薄层来传递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搅拌槽中W/O和(W/O)/W体系分散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子镐  傅举孚 《化工学报》1990,41(3):320-326
本文除传统的界面张力影响之外,经分析分别引入界面粘度和分散相粘度的影响,推导建立了预测内相分散水滴和乳状液分散液滴体积表面积平均直径的数学模型.建立的两个模型和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水包水型多彩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包水型多彩涂料制备过程中的难点是保持彩粒的分散稳定性。通过利用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凝胶特性得以在已分散的色漆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柔软的保护膜.从而阻止其2次凝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