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颈椎前路减压三种植骨融合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三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比较及临床疗效观察,对各手术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提示,前二种术式术后椎间高度和椎间孔变小,颈椎前屈增加,而撑开植骨术能使椎间高度和椎间孔增大,并能维持颈椎生理弧度。三种术式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7%、69%、80%。作者认为撑开植骨法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及钢板固定在脊髓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56岁,病程平均5年。病变累及2~3个功能节段。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3分。病变部位全部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固定术。结果:30例获随访,平均12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手术有效率93.3%(28/30),优良率80%(24/30),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3.8分。结论: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前路撑开复位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 HL  Ye XJ  Tan JM  Li JS  Jia LS  Chen DY  Ni B  Yuan 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698-1700
目的 探讨前路撑开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1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前路撑开并提拉撬拨复位,并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21例脱位患者均取得复位成功,术后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前路撑开复位法是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融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陈旧性无脊髓损伤AllenⅠ度下颈椎脱位的治疗策略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陈旧性无脊髓损伤AllenⅠ度下颈椎脱位患者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9例,双侧关节突交锁2例。全部病例均行单纯前路椎间盘切除松解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1个月。症状均获得改善,其中19例症状完全消失。7例获得完全复位,14例遗留轻度椎间移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植骨均获融合,未出现内固定失效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单纯前路复位及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无脊髓损伤AllenⅠ度下颈椎脱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被广泛用于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其优点是支柱状椎间植骨能扩大椎管及椎间孔面积,解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降低脊髓缺血。由于该手术风险高,涉及诸多重要结构,术中、术后可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其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2002年10月~2005年12月,我科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ZEPHIR内固定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41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椎体撑开器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颈椎病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该组病人术中均使用椎体撑开器。随诊22例,平均随诊时间15月,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节段手术后3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无脊髓及神经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68%。结论:椎体撑开器有助于减压操作,提高植骨融合率,有助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前路手术复位治疗外伤性下颈椎小关节交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月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下颈椎小关节交锁26例。所有患者均有小关节交锁及椎间盘损伤,通过前路椎间撑开自体髂骨植入,行钢板内固定。结果25例采用前路椎间撑开植骨内固定,1例因前路无法复位而行后路解锁内固定 前路植骨内固定,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复位与良好的颈椎序列。结论通过前路椎间撑开植骨固定能使颈椎得到良好的复位与序列。  相似文献   

8.
椎间撑开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行椎间撑开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01~2008-06收治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单节段病变30例,两节节段病变6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进行椎间撑开前路矩形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和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6例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颈髓和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椎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与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基本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结论椎间撑开前路矩形减压植骨钢板手术减压较彻底,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稳固固定,减少邻近椎体退变,是目前两节段以内脊髓型颈椎病较常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扩大的椎管达到牢固的骨性愈合,在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中对87例病人行活页侧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1-4a,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7例,良41例,改进16例,无变化3例,有效率为96.5%。提示:行椎板间植骨融合,可使扩大的椎管达到牢固的骨性愈合,防止椎板塌陷,由于植骨材料取自剪下的棘突,所以不增加手术的难度及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钛质网笼植骨及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袁文  贾连顺 《上海医学》1999,(3):140-142
目的探讨一种颈椎前路开槽减压后替代自体髂骨植骨并能达到融合节段即刻稳定的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8例颈椎疾患患者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钛质网笼植骨加AO纯钛带锁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无钢板螺丝钉折断、滑脱、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钛质网笼植骨是一种理想的替代颈椎椎间自体髂骨植骨的方法,再辅以带锁钢板固定后可使固定节段达到即刻稳定,并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易于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37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其中22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术,15例行前路减压加PEEK-cage内植骨融合术。随访8—27个月,平均11个月。SPSS11.5统计软件对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Chi-squaretest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且无供骨区并发症和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高度丢失。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操作是彻底减压,两种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各有其优点,但是PEEK-cage内植骨融合术手术并发症少,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可获得即刻稳定,显著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2.
有限手术原则治疗腰椎管狭窄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并应用有限手术原则治疗腰椎管狭窄。方法:对66例腰椎管狭窄采用椎管有限减压术治疗,其中,12例马尾型行广泛椎板切除,屈曲位“H”植骨术或双侧椎板扩大开窗术,34例根管型行单侧或双侧神经根管减压术,20例混合型行单侧或双侧椎板和神经根管同时减压术或椎板切除、屈曲位“H”植骨术,结果:经3年以上随访,疗效优良率92.4%,结论:有限手术原则是根据术前的定性、定量、定位诊断及术中的病理发生,决定手术减压范围。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颈椎伤病的基本原则为脊髓及神经组织的彻底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以及病变节段的稳定性,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又是颈椎病治疗传统的有效术式之一。长时间地可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融合率较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其外科治疗(附7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治疗效果和远期影响。方法本组7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8例,颈后路半椎板减压43例,全椎板减压4例,椎管成形术11例(单开门5例,双开门5例)。结果:手术减压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79.7%,但不同术式对远期效果的影响不同,部分患者出现后颈椎失稳,其中全椎板减压术的发生率为50%,半椎板减压术为22.2%,颈前路术压+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手术中椎间Cage与自体颗粒骨植骨对椎间孔高度的影响,及其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方法因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拟行单节段TLIF手术病人91例,随机分为两组,Cage组47例,行TLIF+单枚Cage椎间植入;植骨组44例,行TLIF+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随访,测量椎间孔高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末次随访统计植骨融合率、手术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年Cage组椎间孔高度大于植骨组,差异有显著性(t=9.22,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JOA、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有效率、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节段TLIF术中椎间Cage植入对椎间孔高度恢复效果优于自体颗粒骨移植,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其临床结果进行JOA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 32例前路植骨于11-18周骨性愈合,术后无椎间高度丢失,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到14.2分。手术有效率为93.8%,优良率为78.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是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钢板具有促进植骨融合,防止术后高度丢失等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植骨(A组)19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B组)7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C组)9例。其中环锯法完全去除植骨床中的骨性终板,于术后1周、3月、6月、1年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3组病例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A组大于B、C组(P<0.01),B组与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单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保留终板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钛板内固定在预防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无显著作用,保留终板与否融合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与加用钢板对植骨块高度的影响.方法:对临床随访的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29例与加用钢板33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进行植骨块高度的影像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来分析比较.结果: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对维持植骨块高度优于单纯植骨术.结论: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维持植骨块高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因植骨块高度降低而引起的生理曲度的丢失和肩颈部轴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许杰  时超  李朝顶  杨六中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38-1840
目的探讨椎间隙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及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3种椎间隙植骨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中椎间融合疗效的差异。方法 36例46个椎间隙接受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10例共14个椎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椎间单纯植骨内固定术,12例16个椎间隙实施椎间融合器置入术,14例16个椎间隙实施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内固定术。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术后3个月时椎间隙高度丢失率达13.7%;椎间融合器组术后12~18个月高度丢失率较高,占总丢失量的50.0%。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椎间隙植骨结合了单纯椎间植骨及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两者的优点。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无明显高峰期,18个月丢失率为7.53%。结论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进行椎间融合治疗中,在维持椎间隙高度、利于椎间骨性愈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关问题。方法 分析手术治疗的该病例116例,登工发一颈椎管狭窄33便;颈前路椎间盘切除、骨刺刮除加椎间植骨融合术64例,颈后路单开刀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52例。结果 术后随访76例,随访时间6月-3a,平均1.3a;按文中疗效标准,总的进步率为82.9%。结论 掌握手术适应症,注重前、后径路的选择,局麻下手术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