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虚发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 ,历代医家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有鉴于此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 ,现结合临证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1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不同认识蒲辅周认为是脾虚气陷 ,中焦虚寒 ,虚阳外越而呈热象 ;明代赵献可、汪昂以及清代王孟英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 ,外感邪气 ,正邪相争而发热 ;明代龚廷贤、近代秦伯未认为是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阴血亏虚而形成阴虚或血虚发热 ;4版《中医学基础》教材认为是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李东垣则在创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脾胃气陷发热说 ,并释为“阴火”。但阴火…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梳理"血虚发热"的来源及历史发展,探讨关于"血虚发热"证型的多种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出现的最常见情况,进而阐发血虚发热的病机,并阐述了其与阴虚发热、气虚发热的鉴别与联系,认为血虚发热的病机以浮阳致热最为常见,对其病机的理清,为临床长期发热类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梳理"血虚发热"这一传统命题的发生机制,阐发了对阴阳失调及相关概念、证候研究、内伤发热等问题的思考。认为阴阳失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材概念应当明晰,证候研究应该结合体质学说,内伤发热重在调理气机。  相似文献   

4.
自拟十味汤辨治产后血虚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肺血虚初探     
肺气虚与肺阴虚证,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已得以公认确立,近几年来又陆续报道了对“肺阳虚”之证的探讨。人体阴阳气血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那么“肺血虚”之证是否也存在呢?笔者不揣浅陋,认为“肺血虚”之证,不仅临床可见,而且还能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故此试对肺血虚之证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教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血虚论     
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赖肾精为其化生之本,生来俱有,以脾胃为其生化之源,补于后天,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滋于四肢百骸,充达肌肤脉络者,血也。其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总统于心,贮藏于肝,化精于肾,灌注百脉,循环无端,一身上下,无所不及。血虚之名,始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日:“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相似文献   

7.
郭艳丝 《河南中医》1994,14(2):81-81
郭维淮老中医治疗损伤后血虚发热的经验郭艳丝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471013)主题词/郭维淮/中医师,发热/中医药疗法,血虚/中医药疗法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肢体的损伤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笔者用四物汤加味治疗产后血虚发热1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病人中 ,剖腹产 6例 ,产后出血 5例 ,产时出血 4例。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以四物汤加味。基本方 :当归 15g ,熟地黄 2 5g ,白芍 2 0g ,川芎 10g。气虚者加黄芪 5 0g ,白术 15g ,心悸失眠者加龙眼肉 15g ,酸枣仁 15g ,腹痛者加延胡索 10g ,丹参 15g ,炮姜 5g ,午后发热者加知母 15g ,地骨皮 2 0g ,鳖甲 10g。3 疗效标准及结果治愈 :1周内发热及伴随症状消失 ,10例 ;有效 :1周内发热消失 ,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5例。总有效率10 0 %。4 病案举例曲某 ,女…  相似文献   

9.
“翕禽发热”历代医家多有注解,有论其病位者;有论其病性者;有论其热势者。若求所同,仅是对太阳中风证所出现的发热这一症状的形容或描述,“翕翕发热”它反应出机体防御和抵抗能力的程度,也说明机体和外邪进行斗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正> “血虚发热”一说,最早见于李杲《内外伤辨》。曰:“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后世医家对这句经文理解不一,各有阐发,而如何正确理解“血虚发热”的实质,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故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11.
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2)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说;3)气损及阴,阴虚发热说;4)脾虚失运,血虚发热说;5)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6)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血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科骨折术后血虚发热患者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当归补血汤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测量两组患者体温,抽血复查血常规,记录Hb数值,统计患者血虚发热症状积分.结果:两组患者第3天、第5天的体温与第1天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第5日体温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3天、第5天Hb值与第1天比较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5天Hb值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虚发热症状评分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归补血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血虚发热型患者效果明显,为经典基础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04-105
“气虚发热”是一种与气虚病因或讧候相关的发热病证,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其病机理论涉及多方面因素。讨论方法:以相关中医理论文献为基础,立足不同角度分析各种”气虚发热”可能之病机。结论:临证时针对气虚发热证需“细辨病机,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骨科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骨科术后分别予内服加减当归补血汤和常规方法治疗,观察1疗程(6 d)中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等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发热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0.0%,且治疗组在主、次症症状积分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是治疗骨科术后血虚发热有效的中药基础方剂。  相似文献   

15.
郑学宝  叶柳忠 《新中医》1999,31(3):56-56
关于气虚发热的形成机理,古今医家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观点:①李东垣的脾胃气虚,下流于肾而阴火上升造成的发热;②张景岳提出的中焦虚寒,脾胃气陷而致浮阳外现的发热;③李中梓的土不生金,肺卫不足的表虚发热;④其他诸如脾虚化源不足的血虚...  相似文献   

16.
骨折病人术后发热临床上多见,尤以中老年人为主。多数病人表现为低热,少数病人表现为高热。多伴有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弱。或兼有血瘀的表现。在临床上,我们采用甘温除热疗法,并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术后血虚发热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经论研习和临床实践总结,血虚本弱及肝郁血耗是抑郁症发生的基本病机。血液易虚:血虚则心不主明,神不守舍;血虚则肝气易郁,肝郁则气滞痰凝,久郁必阴血暗耗。故血虚不足,神失所养,君不归位是整个病程的核心和关键。情志所伤只能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运用养血健脾、滋本助源、疏肝解郁、疏情悦心为本病的根本治法,更符合“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证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气虚发热本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梁华龙 《中医研究》1993,6(2):10-12
气虚何以发热?争论颇多,似无古调重弹的必要,但笔者认为,截止目前为止的几种论点,都尚未尽透要旨,对于气虚发热机理的阐述,尚感差强人意,愿就此没述拙见,虽系管窥锥指,亦欲就教于大方。综合既往对“气虚发热”的讨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其一,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应属气虚外感的范畴,治宜祛邪,兼以扶正,虽发热兼有气虚症状,但不得以“气虚发热”而论。所以,持此说者,是混淆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膏治疗骨科术后血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骨科术后血虚发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前3d及术后第1-4常规服用当归补血膏,疗程为7d;对照组同期服用琥珀酸亚铁片。术前1d、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3、5天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比较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第5天,心悸、头晕、乏力、面唇指甲、发热等血虚症状出现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体温控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血虚证候控制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补血膏治血骨科术后血虚发热患者有较好疗效,可纠正贫血,改善气血亏虚症状。  相似文献   

20.
徐晓明 《中医杂志》2011,52(4):358-359
无论是《黄帝内经》的本意、历代医家的研究,还是从气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均证明气虚与发热之间不可能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其间一定存在着因虚致虚、因虚致郁、因虚盛邪的复杂病理环节,如果简单地认为气虚可以导致发热,那么这一命题是有严重缺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