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中存在一小部分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分化为成熟细胞表型的干细胞样细胞,对肿瘤发生、增殖、侵袭起关键作用。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瘤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直接培养法分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瘤干细胞。参照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增殖、分化并进行巢蛋白、CD133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和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O4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与结论:培养7-10d,可形成大量悬浮生长巢蛋白及CD133免疫阳性的神经球,经诱导分化后细胞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或O4免疫阳性。提示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存在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的肿瘤干细胞。CD133和巢蛋白是星形胶质细胞瘤干细胞重要的表面标记,可以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瘤干细胞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背景: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已有证据显示此通路参与了对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决定细胞命运的调控.目前有关Wnt信号通路对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还少见报道.目的:寻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Wnt信号分子.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股骨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传代后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34、CD45,筛选并鉴定培养细胞.采用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和Wnt5a诱导方案,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比较Wnt3a、Wnt5a在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单独培养为对照.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经培养、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Wnt3a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诱导后细胞的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及对照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RT-PCR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d后有比较弱的扩增条带出现.结果说明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样细胞(hucNSC)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hucMSC,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的表达。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添加B27诱导,流式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白介素-1β(IL-1β)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等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染色、RT-PCR鉴定。结果hucMSC表达CD105、CD44、CD29。诱导后聚集成细胞球悬浮生长,并不断增殖,流式细胞仪鉴定失去hucMSC的表面标志物特征,而表达Nestin、CD133。再经RA、GDNF、IL-1β诱导,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结论hucMSC能分化为具有神经干细胞样生长、增殖、分化特征的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从体外分离培养出高纯度、生物学性能均一的神经干细胞,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是进行神经干细胞研究的基础。 目的:建立新生小鼠海马、嗅球、皮质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方法:分离新生昆明小鼠海马、嗅球、皮质组织,采用机械分离和胰酶消化法提取原代神经干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机械吹打和酶消化法进行传代培养神经干细胞。以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神经干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产物行CD133、巢蛋白、β-微管蛋白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从新生小鼠海马、嗅球、皮质可提取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神经干细胞,经巢蛋白、CD13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呈阳性;神经干细胞经胎牛血清诱导后可分化为β-微管蛋白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并证实染色阳性细胞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该实验建立了一套神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纯化、鉴定、诱导分化方案,为后续神经干细胞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产生一系列可溶性因子和膜相关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成熟起了重要的作用。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共培养,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2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生后0~2d新生SD大鼠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采用化学法、差速贴壁法和振荡法分离纯化新生大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共培养:共培养组是将培养瓶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加入完全培养液,待细胞均匀长满后,换神经干细胞基础培养液,孵育24h后,将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盖玻片放入6孔板中,将传代1个月的神经干细胞球种到盖玻片上,同时更换神经干细胞基础培养液继续培养。对照组是单纯接种神经干细胞球于置有多聚赖氨酸涂布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内。③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结果: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标记阳性,细胞纯度达95%。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神经干细胞贴壁分化加快,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及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包括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分化,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支持神经元发生,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分泌的因子维持并延长了神经元存活,降低了凋亡比率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观察其传导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007g/L)梯度离心分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培养扩增,丁化羟基苯甲醚和二甲基亚砜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突触素蛋白,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果:加入诱导剂3h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有长的突起,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状,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75.0±6.5)%、神经丝蛋白阳性率为(68.0±4.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为(25.0±6.4)%,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较前两者弱(P<0.05)。神经元细胞胞体表达突触素蛋白,突起未见表达。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其突起不具备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7.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观察其传导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007g/L)梯度离心分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培养扩增,丁化羟基苯甲醚和二甲基亚砜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突触素蛋白.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结果:加入诱导剂3h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有长的突起,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状,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75.0&;#177;6.5)%、神经丝蛋白阳性率为(68.0&;#177;4.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为(25.0&;#177;6.4)%,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较前两者弱(P〈0.05)。神经元细胞胞体表达突触素蛋白,突起未见表达。 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其突起不具备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方向转化,但分子机制目前不清楚.目的:观察Wnt3a和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44,CD9,CD34,CD45表达.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和Wnt5a的诱导方案,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Wnt3a、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表面标志物CD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诱导后细胞Wnt3a诱导组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细胞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RT-PCR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 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 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 d后出现较弱的扩增条带.提示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自然分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成功是进一步研究其分化机制的基础,从胚胎大鼠脑室下区分离、培养、鉴定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并观察其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方法分离胚胎SD大鼠脑室下区的组织,采用无血清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获得具有克隆能力的细胞群;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并检测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测神经干细胞随时间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结果从胚胎大鼠脑室下区分离培养的细胞群具有克隆增殖能力,表达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随着贴壁后分化时间的延长,表达nestin的细胞数量从80.5%下降到10.9%,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阳性细胞数量则从1.1%上升到31.6%。结论用本方法分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神经干细胞数量下降,而神经元比例有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0.
Wnt3a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联系并不十分明确.目的:寻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Wnt信号分子.方法:首先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行形态学观察,并以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表型CD44,CD9,CD34和CD45.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或Wnt5a的方案诱导分化,应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Wnt3a和Wnt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CD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Wnt3a诱导组的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诱导后细胞的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 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 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 d后出现较弱的扩增条带.Wnt5a组、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后10 d巢蛋白有微弱表达,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几乎无表达.提示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类胚胎骨骼肌含有成肌细胞,其在体外条件下的培养及在体外能否融合形成肌管,以及表达的相应的标志物,目前尚不明确。目的:验证源于人类胚胎骨骼肌的成肌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培养条件,能否在体外融合形成肌管,能否表达神经细胞的标志物。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人类胚胎肌肉来源的成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培养的细胞肌肉细胞标志物desmin、myogenin、平滑肌肌动蛋白、myosin和神经细胞标志物β-tubulinⅢ、nestin、neurofilament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从人类胚胎肌肉组织中成功培养出成肌细胞,表达成肌细胞的标志物desmin和myogenin,同时也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tin和NF200,细胞能够在体外融合形成含有多个细胞核的肌管,融合的肌管可以表达NF200、β-tubulin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神经细胞的标志物。结果证实,人类胚胎肌肉来源的成肌细胞能够同时表达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标志物,培养的成肌细胞和肌管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β-tubulinⅢ、nestin、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说明这几种神经细胞标志物不能用于肌肉来源的细胞向神经细胞跨分化的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选择合适的诱导方法诱导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是临床治疗神经损伤的关键。目的: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商品化的人胚胎脑组织蛋白提取物,观察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人早期胚胎脑组织蛋白提取物加入诱导培养基培养6 d,加入浓度为20 n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500μg/L音猬因子培养3 d,换新的培养液,包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继续培养3 d。结果与结论:胎盘组织经酶消化后获得贴壁细胞,传至第2代细胞形态为梭形,成漩涡样生长,传至第3代细胞形态较均一。诱导后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神经营养因子4为阳性表达;RT-PCR检测细胞微管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均为阳性表达。结果表明人胚胎脑组织蛋白提取物使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可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目的:观察新生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增殖和分化。方法:从新生昆明小鼠海马取材,采用机械分离法对原代细胞进行无血清培养,采用机械法复合酶消化法对原代细胞进行传代,以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免疫荧光行巢蛋白、β-微管蛋白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CCK-8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从新生小鼠海马分离得到的细胞具有连续传代形成克隆球的能力,克隆球呈巢蛋白免疫反应阳性;加入胎牛血清可诱导分化为β-微管蛋白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提示实验成功建立了体外培养新生小鼠海马组织分离和培养神经干细胞的方法,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保持着自我增殖和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难治性疾病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提高神经干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将是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干细胞培养质量的可能因素,为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①神经干细胞分离和培养:分离出生24h内SD大鼠的大脑,剪碎离心后以1×108L-1的浓度接种,经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预培养4h后改用无血清条件培养基(DMEM/F1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27)培养,2d或3d换液1次,6d时传代。②神经干细胞鉴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免疫组化检测第3代细胞神经巢蛋白表达和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出生24h的新生大鼠可获得足量的神经干细胞;血清预培养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率;免疫组化结合血清诱导分化可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定性鉴定。取材时间、细胞接种密度、传代时间、细胞因子、血清等多种因素都将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Ex vivo engineering of artificial nerve conduit is a suitable alternative clinical treatment for nerve injuries. 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 (SHED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lternative sources of adult stem cells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multiple cell lineages. These cells, when cultured in six‐well plates, exhibited a spindle fibroblastic morphology, whereas those under a dynamic culture aggregated into neurosphere‐like clusters in the chitosan conduit. In this study, we confirmed that SHEDs efficiently express the neural stem cell marker nestin, the early neural cell marker β‐III‐tubulin, the late neural marker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the glial cell markers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and 2',3'‐cyclic nucleotide‐3'‐phosphodiesterase (CNPase). The three‐dimensional chitosan conduit and dynamic culture system generated fluid shear stress and enhanced nutrient transfer, promo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HEDs to neural cells. In particular, the gene expressions of GFAP and CNPase increased by 28‐ and 53‐fold,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dynamic culture of SHEDs during ex vivo ne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demonstrates its potential for cell therapy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多由动物获得,不适合人类临床移植治疗。目的:探索体外环境下人胚胎纹状体来源神经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同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经水囊引产的孕8-16周人胚胎纹状体,体外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待细胞形成神经球后进行传代,并应用含体积分数1O%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人胚胎纹状体来源神经干细胞生长迅速,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r。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细胞克隆形成率为6.0%-7.0%;BrdU掺入实验显示细胞增殖率为37.9%。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经诱导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志物Ⅲ型B微管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但不表达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髓鞘碱性蛋白。可见人胚胎纹状体来源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无血清条件下可保持其生物学特点,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经胎牛血清诱导后可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大鼠胎血与骨髓非造血成体干细胞体外分化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大鼠胎血和骨髓中非造血成体干细胞(non—hematopoietic adult stem cells,NASC)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体外诱导两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异同,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孕大鼠的胎血和成年大鼠的骨髓,用Ficoll—hypague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后,种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LG培养液内。收获的NASC传代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β-巯基乙醇(β-ME)、二甲亚砜(DMSO)和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诱导NASC向神经元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f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发现:传代培养后的两种NASC的形态相似,皆呈均一的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两种NASC的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表达CD44、CD54,不表达CD11b、CIM5;定向诱导的两种NASC具典型神经元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nesfin和NSE为阳性,但GFAP为阴性。结论:大鼠胎血和骨髓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的细胞形态、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别;两者都可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血胎应是NASC的又一来源。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骨肉瘤干细胞有关。目的:评估骨肉瘤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以及其相关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方法:在无血清条件下以及无血清联合抗肿瘤药物的条件下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对骨肉瘤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分选出Stro-1阳性、CD133阳性骨肉瘤干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法等检测骨肉瘤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Oct3/4以及Nanog等的表达水平以及致瘤性能。结果与结论:骨肉瘤干细胞在接种培养2-10d后形成悬浮细胞球,增殖潜伏期约为24h,Stro.1阳性干细胞能够形成悬浮细胞球,Stro-1阴性细胞则不能形成悬浮细胞球。此外,骨肉瘤干细胞还能高表达Oct3/4、Nanog和CD133等,CD133阳性骨肉瘤干细胞高表达CD133分子,侵袭力更强,而CD133阴性细胞则不能表达CD133分子,侵袭力相对较弱。塞来昔布对骨肉瘤干细胞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肿瘤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背景:黄芪对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治疗及神经再生的作用已受到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其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也成为一个新的探索方向。目的:探索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巢蛋白染色阳性,原代培养细胞传至第2代纯化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0,200,400g/L黄芪注射液组分别培养6,12,24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比较细胞活性,选50g/L黄芪注射液组诱导分化7d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MTT显示药物作用6h,50,200,400g/L黄芪注射液组细胞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24h后不同质量浓度的黄芪注射液对细胞活性逐渐趋于一致(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g/L的黄芪注射液组诱导的细胞分化快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P〈0.05)。实验提示黄芪注射液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对细胞分化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