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几种脊髓重建术有:脊髓吻合、神经组织移植、许旺氏膜移植、神经架桥、大网膜移植等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手术操作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对术后治疗和目前对各种脊髓重建术的评价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脊柱脊髓疾病治疗与研究段国升脊柱脊髓疾病为神经外科重要课题之一,十多年来,国内有很大的发展:脊髓髓内肿瘤切除,脊髓损伤的前路和侧前路减压,椎管内血管畸形的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处腹侧病变的经口切除,腰骶部先天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4.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20岁,学生。以“右上肢痛觉减退4年,伴右下肢无力2月余”于2002-01-31入院。4年前发现右上肢皮温较左上肢低,且痛、温觉均较左侧减退,活动尚灵活,此后渐发觉右下肢较左下肢细。2月余前出现右下肢无力,行走稍长时间后拖步,近1个月来右脚踝部活动欠灵活,右足趾下垂,伴颈部及腰骶部间断性疼痛。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5.
血-脊髓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所特有的屏障结构,血-脊髓屏障的破坏进而可造成脊髓组织水肿、缺血缺氧和血浆内的各种分子无选择性的进入脊髓实质.亦是后续其他损伤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重要通路和中心环节。本文就血-脊髓屏障与几种临床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大鼠胚脊髓植入成鼠损伤脊髓前后光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鼠胚脊髓植入成鼠损伤脊髓前后光电镜观察李兵仓,廖维宏,刘枚,李应玉一、材料与方法以体重200g左右的Wistar大鼠脊髓为受体,以同种妊14天(E14)的胎鼠脊髓为供体。移植时先半切受体脊髓腰膨大左侧并吸出局部脊髓组织,然后由孕鼠作者单位:6300...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 7例外伤后脊髓空洞症。从脊髓损伤到发现空洞症状的时间为 6个月~16年。常见临床表现有肢体疼痛、麻木、肌力减弱和感觉分离。脊髓外伤后局部出血、囊变、瘢痕形成及蛛网膜粘连与本病发生有关。治疗原则为去除形成空洞的原因,引流空洞,恢复蛛网膜下腔的通畅和改善脑脊液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形成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确定胶质瘢痕形成时间及分布。结果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显示伤后4周进入相对稳定状态,伤后4周损伤区形成空洞,胶质瘢痕位于空洞壁。结论脊髓损伤后4周进入慢性期,研究伤后脊髓空洞及胶质瘢痕形态,为判断切除胶质瘢痕的界限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体感脊髓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监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感脊髓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监测的实验研究菅凤增刘树山沙成姜宏志袁庆国一、材料与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42只,雌雄不拘,体重275~400g,水合氯醛(350~400g/kg)腹腔麻醉后,动物置腹卧位,暴露下胸两节段脊髓硬脊膜,并在硬脊膜外头尾端...  相似文献   

10.
脊髓栓素综合症(TCS):23例小儿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1997年1月~2004年5月收治高颈段椎管肿瘤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7~65岁,平均37岁;病程6个月~3年. 1.2临床表现枕颈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以其为首发症状),一侧肢体麻木5例,双侧肢体麻木2例,高位截瘫2例,感觉障碍4例,尿潴留3例,肌萎缩2例,呼吸困难2例.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脊髓肿瘤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22例中,以腰腿疼及肢体麻木为首发症状者16例,排尿功能障碍5例,头痛、呕吐高颅压表现的1例。其中18例通过脊髓造影和同位素扫描明确诊断;另4例以脊髓压迫症行椎管探查术,术中证实为脊髓胂瘤。本文分析了延误诊断的原因,并提出了早期诊断的临床要点,将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人参皂甙对损伤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猫急性脊髓损伤 (SCI)后脊髓诱发电位 (SCEP)的变化规律及人参皂甙 (GS)对其的影响 ,探讨 GS对 SCI的作用 ,旨在寻求治疗 SCI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 Allen氏重量打击法制作猫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动物随机分组 ,通过电生理及病理学方法 ,研究 SCEP的变化规律及 GS对其的影响 ,脊髓形态学的改变作为进一步的佐证。结果  (1)损伤组伤后 SCEP辐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小 ,潜伏期逐渐延长 ;治疗组波形则逐渐恢复 ,6 h全部恢复 ,差异显著。(2 )光镜下两组均有水肿、中心性出血 ,神经元空泡变性 ,核溶解或固缩 ,尼氏小体消失 ,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或断裂 ,损伤组最重 ,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GS对 SCI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脊髓血管胚胎发育的研究对脊髓血管畸形治疗的指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胚胎发育对脊髓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各胎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脊髓血管。回顾324例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治。结果 描述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分析脊髓纵裂畸形和椎体血管瘤伴发的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例。在髓内动静脉畸形的手术中发现畸形团与正常脊髓实质之间有一层增生的胶状质相隔。结论 脊髓血管最早发生在脊髓表面,逐渐长入或被卷入脊髓实质。脊髓动静脉畸形最早发生在胎龄3周以前。大部分脊髓动静脉畸形团可以切除,而不损伤脊髓。  相似文献   

15.
16.
长久以来,献中对脊髓血管性病变的分类及命名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而且现有的分类方法复杂,有时不能反映病变的特点。Spetzler等基于130例脊髓血管性病变患的治疗经验并复习相关献,根据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解剖学特征和手术中的观察,对脊髓血管性病变的分类提出一种新的修订方案,共分为3类(表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KC在脊髓空洞前状态中脊髓水肿中的作用。方法:用新西兰兔制作模型,术后1、3、7、14、21d用光镜、干湿重法观察上颈髓病理学演变、脊髓含水量;应用底物磷酸化法测定胞膜、胞浆PKC活性;用伊文氏蓝(Evansblue)法定量测定血脊髓屏障损害程度。结果:Kaolin组动物于术后第1d脊髓含水量即有明显增加,第7d达到高峰,持续至14d,至21d时稍有缓解;胞膜PKC活性术后1d出现增加,7~14d达到最高水平,21d开始回落,胞浆的PKC活性则呈相反趋势;EB含量于第3d脊髓即有明显增加,第7d达到高峰,并持续到21d。结论:脊髓空洞前状态形成中出现PKC移位激活,参与了缺血、缺氧性脊髓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BDA皮质脊髓束神经顺行示踪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采用生物素标记葡聚糖(Biotin Dextran Amine,BDA)顺行示踪技术来观察大鼠皮质脊髓束(CS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走行及脊髓损伤后的表现特征。方法20只雌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脊髓损伤组(n=10)和损伤对照组(n=10)。在相当于T7椎板水平用做好标记的显微剪刀剪断脊髓的后2/3。对照组动物术中仅咬除棘突、椎板,不切断脊髓。术后第15 d,所有动物通过立体定向开颅,将10%BDA溶液注入右侧的感觉运动区皮质内。BDA注射2周后,取出大脑和脊髓组织,采用自由漂浮法行BDA染色显影。实验动物于脊髓损伤术前、术后3d、1周、2周、4周采用Basso、Beatlie、Bresnahan(BBB)评分法测量运动功能,所得数据采用两组均数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脊髓损伤组动物双后肢瘫痪,BBB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统计学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1);2.BDA顺行示踪显示大脑皮层BDA注射区内见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轴突呈阳性染色,BDA阳性染色的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在中脑、桥脑及延髓的腹侧面行走,但在锥体交叉后皮质脊髓束主要(约99%)在对侧脊髓白质的后索中行走。在致伤组动物中,位于脊髓白质后索中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在脊髓损伤处终止;在对照组皮质脊髓束纤维染色可一直延伸至L1水平。结论BDA顺行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在脊髓肿瘤手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电极在椎管内直接刺激脊髓记录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监测脊髓肿瘤手术,并对17例肿瘤患者的手术监测的记录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MEP由于病变部位及性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不同,波幅及潜伏期的差异较大,电极安放后与手术结束时的结果个体对照,相差不显著(P=0.083;P=0.387).7例术中波幅降低超过预警值20%,5例经短暂休息或改变手术方向后,波幅恢复正常.结论SCMEP的波幅变化是提示脊髓损伤的可靠性灵敏指标,对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安全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 ,现报告 1例如下。1 病例 男 ,5 0岁。以双下肢感觉异常、活动无力 9个月于2 0 0 1年 12月 2 0日来诊。患者 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感觉异常 (右足背有接触冰块感 ) ,同时觉右腿发紧、发麻 ,当时未就诊 ,以后上述症状渐加重 ,呈上行性发展。 3个月后 ,左下肢亦出现上述症状 ,同时发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 ,不能跑步。行脊柱、胸部X片检查 ,未见异常 ;作头部、腰部CT、MRI检查后 ,按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 ,症状波动 ,时轻时重。另外患者近 1年来有排尿费力、上半身多汗、下半身少汗。既往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