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70岁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左右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管金属支架,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46例患者PTCD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53±2.35)个月.结论:经PTCD途径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可反复应用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后口服胆汁能否改善肝功能和营养状况以及口服胆汁对患者是否有不良影响。方法用"数字随机分布表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行PTCD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采取相同治疗方式,观察组口服胆汁,对照组不服用胆汁。将两组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胆红素指标以及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口服胆汁对行PTCD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肝功能和肠胃功能无明显增强作用;观察组的营养指标中人血白蛋白浓度、总蛋白浓度以及三头肌皮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口服胆汁可以促进行PTCD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营养吸收。结论口服胆汁对行PTCD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营养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PTCD及PTIBS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及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Insertion of Biliary Stent,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的临床疗效。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疽24例,均采用DSA引导下PTCD或PTCD+EMBE术治疗,术后7~10d复查血生化指标。结果本组23例患者黄疸症状减退,7~10d后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肝功能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引流不畅,黄疸无减退,2月后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TCD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PTCD和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和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分成2组,51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52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及胆道内支架置入。观察临床症状和黄疸的改善情况,生存质量评分,生存期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TCD组与内支架置入组黄疸改善显效率分别为92.21%、94.23%,两组黄疸改善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支架组和PTCD组生存质量KPS评分显效率分别为82.69%、50.9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33%、35.71%;PTCD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2.75%、33.3%、7.8%、0;中位生存期7.9个月;内支架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6.53%、67.3%5、3.8%、30.77%,中位生存期17.1个月。两组生存质量KPS评分显效率、并发症发生率、24个月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和支架置入术可以明显改善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70例临床效果。方法选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肝胆湿热型黄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进行分组的方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症候评分。结果观察组内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对照组,对比后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患者的症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陈蒿汤为肝胆湿热型黄疸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茵陈蒿汤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探索茵陈蒿汤作用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3月天津市南开医院诊治的83例梗阻性黄疸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3例采用中药茵陈蒿汤加减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术后1w复查生化指标,观察黄疸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w各生化指标(TBIL、DBIL、ALT、AST、GGT、ALP)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43例肉眼黄疸消失;对照组术后1w各生化指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17例肉眼黄疸消失,两组术后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梗阻性黄疸效果显著,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英  李贺  王晨 《黑龙江医学》2010,34(4):315-316
目的观察经PTCD(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总结护理要素。方法对62例60岁以上患有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PTCD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治疗后,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消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结论经PTCD治疗高龄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合理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是PTCD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连波  王修  于淑霞 《吉林医学》2010,31(5):709-710
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及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PTCD及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减黄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黄疸症状,迅速纠正黄疸所导致的持续肝功损害和周身高胆红素血症状态,同时配合动脉内灌注化疗,提高了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沉重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和身心健康破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联合鼻肠营养管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行PTCD同时留置复尔凯鼻肠营养管组(试验组)和单纯行PTCD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内脏蛋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2等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内脏蛋白指标ALB、TRF、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对ALB、PRE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TRF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TRF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TCD外引流胆汁回输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内脏蛋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全部置管成功,一次进针14例(87.5%),二次进针2例(12.5%)。经引流后黄疸均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518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在86~277μmol/L之间,平均下降198.6μmol/L。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简便、实用的治疗措施,可以明显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辅佐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并胆道支架种植术对复发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发恶性梗阻性黄疸超声辅佐下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21例成功行PTCD并胆道支架种植术,3例行单纯PTCD.4例患者出现出血(腹腔出血,胆道出血),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无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PTCD并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较好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对无手术机会的复发恶性梗阻患者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IL-6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梗阻性黄疸术后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治疗,每组均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检测血液中的炎症因子IL-6及免疫功能指标T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其比值。结果:两组在茵陈蒿汤干预前,即术后第3天IL-6,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茵陈蒿汤干预后,即术后第7,10天IL-6,CD4^(+)T细胞,CD8^(+)T细胞即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能够明显降低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调控作用确切,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全部置管成功,一次进针14例(87.5%),二次进针2例(12.5%)。经引流后黄疸均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518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在86—277μmol/L之间,平均下降198.6μmol/L。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简便、实用的治疗措施,可以明显延长恶性梗阻洼黄疸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治疗对高龄梗阻性黄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6例70岁以上患有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PTCD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及综合性护理干预,并随访生存率。结果患者治疗前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肝功能严重损害,伴腹胀、纳差,经采用PTCD治疗1周后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明显消退,腹胀缓解,肝功能逐渐恢复,食欲明显好转。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41%、12%。结论经PTCD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并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患者可明显改善黄疸及伴随症状,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介入疗法结合引流管腔内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并进行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术,结合腔内放疗的治疗方法,术后观察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并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52例患者中平均生存期为19.2个月,1年以上生存率为82.5%。结论双介入疗法鲒合引流管腔内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和(或)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5例、胃癌伴腹腔转移2例、胰腺癌8例)行PTCD和(或)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其中单纯行PTCD 8例,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17例。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25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PTCD和(或)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同时配合高质量的整体临床护理,能使恶性梗阻性黄疸得到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与经皮经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112例行PTCD治疗的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n = 42)与预后良好组(n = 70)。比较2组临床资料、PTCD前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分析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对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   2组梗阻部位、总胆红素水平、Child-Pug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后不良组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应变均值较预后良好组低,蓝色领域百分比较预后良好组高(P < 0.05);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Child-Pugh评分有关(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均为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患者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联合诊断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AUC为0.862。  结论   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测量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患者肝功能及预后有关,PTCD术后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有助于疾病预后预测,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20例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在数字减影系统下进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明显改善。讨论PTCD及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与经皮经胆道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 drainage,PTCD)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112例行PTCD治疗的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n = 42)与预后良好组(n = 70)。比较2组临床资料、PTCD术前(入院时)、PTCD术后(术后1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分析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对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   预后不良组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应变均值较预后良好组低,蓝色领域百分比较预后良好组高(P < 0.05);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Child-Pugh评分有关(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均为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患者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联合预测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AUC为0.862。  结论   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测量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患者肝功能及预后有关,PTCD术后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有助于疾病预后预测,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皮穿刺胆管引流(引流组)或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胆红素、肝功能变化,以及患者的生存率。结果2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低位梗阻14例中10例患者放置支架,高位胆道梗阻10例中3例放置胆道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黄疸指数和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中位随访时间为120 d,随访期间经皮穿刺胆管引流组11例死亡7例,联合组13例死亡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联合支架治疗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方法可行,低位胆道梗阻更适合胆道支架植入,与单纯PTCD相比,PTCD联合胆管支架植入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