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胰岛素脉冲样分泌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岛素和许多其他激素一样,其分泌也呈脉冲模式,从而引起其浓度在外周血象中的波动[1]。脉冲分泌模式可以改善激素释放的调控,能增强激素的作用[2]。胰岛素的脉冲分泌有两种模式[3]:(1)慢速分泌波动(Ultradian),振幅大,周期长,为50~120min,每日平均约10~15次,推测其可能是葡萄糖的产生与胰岛素分泌之间形成反馈环的结果,主要介导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2)快速脉冲分泌波动,振幅小,周期短,为5~10min,它是在慢速分泌波动基础上出现的,主要抑制肝糖的输出。脉冲式的分泌模式对胰岛素发挥正常的降糖作用意义重大,总量相等的胰岛素,当以脉…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脉冲分泌的两种模式:(1)慢速脉冲分泌波动:振幅大、周期长,为50~120分钟,每日约10~15次.主要介导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2)快速脉冲分泌波动:振幅小、周期短,为5~10分钟.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脉冲样分泌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胰岛素的分泌呈脉冲样模式,其中包括慢速脉冲和快速脉冲两种模式,本文就它们的特点、机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呈现脉冲方式,参与其分泌调节的途径一是葡萄糖调节,即K ATP通道依赖的触发通路;二是非K ATP通道依赖的扩大效应通路,两条途径协调作用。其调节机制目前认为与Ca2 浓度的变化规律相关,同时一些神经体液因子也参与了脉冲式分泌的体内调节。而2型糖尿病者的脉冲分泌出现异常,予以减轻体重、磺脲类药物、胰升糖素样肽-1等干预,可以改善胰岛素的脉冲式分泌。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慢速脉冲分泌波动检测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建立研究胰岛素慢速脉冲分泌的分析方法,并观察胰岛素慢速脉冲的分布特征。方法10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的中年个体在混合餐情况下,每15 min取血一次,连续进行24h,测定各时点的血糖、胰岛素、C肽,分析胰岛素慢速脉冲的发生时间、幅值等参数的规律。结果空腹胰岛素分泌率(94.6±22.6)pmol/min,24 h胰岛素分泌率(229.2±63.8)pmol/min。三餐后出现第一个胰岛素脉冲发生时间分别为餐后(45.1±14.1)、(40.5±12.3)、(39.0±16.1)min,最大脉冲幅度分别为(441.5±219.5)、(502.4±204.8)、(503.8±251.0)pmol/min。早餐后胰岛素脉冲数为2 ~3个,午餐、晚餐后均为3 ~4个,夜间可出现3 ~5个低幅脉冲,全天共出现12 ~15个。协同性分析示血糖-胰岛素分泌率脉冲协同率(86.4±9.3)%,胰岛素分泌率-血糖脉冲协同率(80.8±12.0)%。结论成功建立混合餐情况下胰岛素慢速脉冲研究分析方法;观察了慢速脉冲的发生次数、分布以及与血糖变化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呈现脉冲方式,参与其分泌调节的途径一是葡萄糖调节,即K_(ATP)通道依赖的触发通路;二是非K_(ATP)通道依赖的扩大效应通路,两条途径协调作用。其调节机制目前认为与Ca~(2+)浓度的变化规律相关,同时一些神经体液因子也参与了脉冲式分泌的体内调节。而2型糖尿病者的脉冲分泌出现异常,予以减轻体重、磺脲类药物、胰升糖素样肽-1等干预,可以改善胰岛素的脉冲式分泌。  相似文献   

7.
初发T2D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予那格列奈(唐力)联合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治疗,对照组予阿卡波糖(拜唐苹)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疗程16周。治疗前后均做空腹、30、60、120、180分钟胰岛素测定。通过早相分泌指数(△I30/△G30,糖负荷后30分钟胰岛素浓度与血浆葡萄糖浓度的比值)评估胰岛B细胞早时相胰岛素分泌能力。结论:那格列奈能改善初发T2DM患者早时相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8.
12只动情间期母羊切除卵巢后,根据随机皮下植入或不植入E_2而分为二组。通过颈静脉插管每5~10分钟采血一次,连续8~9小时,分离血浆作LH放免测定。实验组的平均LH基础分泌水平和LH脉冲幅高比对照组显著减低,LH脉冲频率无明显改变。LH的平均基础分泌水平和脉冲幅高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植入E_2抑制垂体LH的分泌,其作用可能主要是抑制LH对GnRH的反应,因此,作用部位是在垂体水平。LH基础分泌水平的下降,亦可能是E_2的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
与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和其他从胰腺朗罕氏胰岛中释放的激素相似,胰岛素的分泌周期是高频脉冲(间期5~10min)。人们认识血糖波动已有80年历史,最近又证实其他许多胰岛素底物也具有波动性如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FFA)。激素和机体供能物质的波动方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期诺和锐30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的作用。方法对30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每日3次诺和锐30强化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行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测定0、3、4、5、8、10、120分钟血糖、胰岛素及C肽值,计算胰岛素和C肽曲线下面积(AUC)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患者治疗后血清胰岛素及C肽第一时相分泌明显增加,AUC0-10min均明显升高(P〈0.01)。HOMA-IR指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短期每日3次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明显改善初诊T2DM患者C肽的第一时相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无论我们采用哪种胰岛素制剂治疗,采用的都是外源性胰岛素。那么,外源性胰岛素对人体的作用,与人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一样有效吗?事实上,外源性胰岛素降血糖的效果,不如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来得快、效果好。而且内源性胰岛素不会发生低血糖,这是因为两种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2.
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3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二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显示快速稳定降糖效果,其中28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良好控制,未见明显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获得明显改善,静脉注射葡萄糖后10分钟内出现明显的胰岛素、C肽分泌相。部分患者可见到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高峰。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显著恢复代表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使患者血糖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胰岛素是β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如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两大环节。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有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控制2型糖尿病(T2DM)的最终目的是保存胰岛β细胞。因为早在血糖升高前15~20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巳经丧失50%~70%,为此,大多数抗糖尿病(DM)药物需长期服用,随着时间的推移,β细胞功能会逐渐丧失,使血糖控制达标越来越困难,故临床只关注血糖控制是不够的,治疗的目标应是改变糖尿病的自然病程,长期保护β细胞。正如国际胰岛素分泌研究组主席Cerasi教授一言以蔽之:胰岛素生成,胰岛素分泌及2型糖尿病:问题的核心在于β细胞。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对胰岛细胞早期分泌的影响,了解其受损程度。选择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Child-pugh肝功分级为B组20例。实验方法为静脉快速注射左旋精氨酸注射液20ml,在注射前、注射后2、4、6分钟分别采集静血样,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C肽及胰岛素、C肽及胰及糖素的水平。结果显示正常人精氨酸兴奋后胰岛素、C肽和胰升糖素的分泌高峰均在2~4分钟,门脉高压组分泌高峰也在2~4分钟但其峰值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葡萄糖浓度下格列喹酮(Glq)刺激HIT-T15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了解Glq对β细胞的刺激模式。方法HIT-T15细胞孵育于5、10、15mmol/L葡萄糖浓度的培养基中,8小时后加入Glq、格列本脲(Glb)、格列齐特(GIc),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培养液,测定药物刺激前后的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在三种糖浓度下,Glq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均在加药后10分钟,在30分钟时又有一稍低的第二峰,随后逐渐下降,至180分钟后分泌速率为基础值的1.1~1.2倍;Glb呈单相分泌峰,峰值出现在45分钟,随后分泌速率逐渐下降,至180分钟后仍有基础值的1.5倍;在10 mmol/L糖浓度组,Glq刺激的胰岛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更小。Glc的分泌曲线类似Glq。结论Glq与Glb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模式不同,前者较后者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问更快、作用时间更短,AUC更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按照精氨酸刺激试验的结果,将32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一相胰岛素分泌正常组和低下组,将前者随机分配至瑞格列奈、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治疗组,后者随机分配至瑞格列奈、罗格列酮及格列吡嗪治疗组。结果(1)各药物治疗组,用药后3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均较基线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6个月HbA1C控制理想的总体达标率为63.5%。(2)在一相胰岛素分泌正常组,罗格列酮治疗后血糖校正后的精氨酸试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加,胰岛素原显著减少(P〈0.01),二甲双胍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3)在一相胰岛素分泌低下组,瑞格列奈或格列吡嗪治疗后的精氨酸试验的2、4、6min真胰岛素均值与空腹真胰岛素的差值(△TI)、血糖校正后精氨酸试验的结果(ATI/PG)、AUC及真胰岛素(TI)明显增高(P〈0.05或P〈0.01),罗格列酮组治疗后的ATI/PG与AUC显著增加,而HOMA—IR及胰岛素原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1)基于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正确评估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紊乱。(2)瑞格列奈及格列吡嗪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相胰岛素分泌及真胰岛素水平。(3)罗格列酮不仅可以增加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原的分泌,尚可改善一相胰岛素分泌低下者的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4)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主要与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善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胰岛B细胞瘤又称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由胰岛素B细胞形成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或癌。由于分泌胰岛素和(或)胰岛素原过多,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空腹低血糖为特征。1927年Graham首先描述,本病主要发生于40~50岁,婴幼儿及70岁以上者罕见,男女发病率相近。病理上,84%属良性腺瘤,少数为胰岛B细胞增生及癌。除低血糖综合征外,尚有:(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2)中枢神经紊乱症状;(3)精神失常症状;(4)多发性内分泌腺症状。  相似文献   

19.
选择糖尿病人94例。入选条件1.无心肾功能不全者;2.口服降糖药尚未使用胰岛素者。患者采用馒头餐作糖耐量及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同时测HBA1c,然后将结果进行相关检验。结果:2型糖尿病β细胞早期(1h)时相分泌胰岛素与餐后高血糖及HBA1c密切负相关,按HBA1c7.5分组的对照检验进一步证实其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人胰岛β细胞的早期时相分泌1小时的切点值与餐后高血糖、HBA1c密切负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改善早期时相分泌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选择糖尿病人94例。入选条件1.无心肾功能不全者;2.口服降糖药尚未使用胰岛素者。患者采用馒头餐作糖耐量及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同时测HBA1c,然后将结果进行相关检验。结果:2型糖尿病β细胞早期(1h)时相分泌胰岛素与餐后高血糖及HBA1c密切负相关,按HBA1c7.5分组的对照检验进一步证实其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人胰岛β细胞的早期时相分泌1小时的切点值与餐后高血糖、HBA1c密切负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改善早期时相分泌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