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BMI与进食障碍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不同民族的肥胖干预提供证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成都市抽取出5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人群。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研究人群的身高、体重、进食障碍得分及其他可能影响进食障碍的混杂因素得分(情绪性进食、外部进食、自我调节、认知限制性进食、抑郁)。从而开展大学生BMI与进食障碍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探讨BMI与进食障碍之间的关系,并将民族作为交互项,探讨不同民族之间BMI与进食障碍关系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295份研究对象,未加入交互项之前,BMI是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β=0.0278(P<0.001);加入民族与BMI的交互项后,民族与BMI的交互项与进食障碍存在关联,β=0.0495(P<0.001)。结论 BMI是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但不同民族间BMI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中BMI与进食障碍的关联相较于汉族大学生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在校大学生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倾向状况。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27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将瘦身倾向维度分值≥14分、<14分者纳入ED倾向组、非ED倾向组。结果 ED倾向组、非ED倾向组人数分别为22人、253人,分别占8.00%、92.00%。ED倾向组与非ED倾向组的瘦身倾向(t=22.974)、身体不满(t=6.266)、贪食(t=2.397)、完美主义(t=2.008)、恐惧成熟(t=3.889)、内感受意识(t=3.347)、无效感(t=2.680)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居住地调查对象的瘦身倾向、身体不满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校大学生进食情况总体处于健康水平,达到ED倾向标准的人数较少,ED倾向的发生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吴汉荣  朱克京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63-1364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以整群抽取的武汉市部分高校17~25岁的大学1~4年级学生,共1712人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结果网络吸引因子与自信因子是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关系最为密切的第一层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性别、焦虑性因子、专业满意度为第二层影响因素,他们主要通过影响第一层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间接的影响;抑郁性、对他人怀疑性则为第三层影响因素,并通过影响第二层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发生间接影响。结论各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的机制复杂但有一定逻辑层次。因此,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中,应该有重点、层次分明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BMI指数确定10年来吉林省女大学生身体脂肪相对水平的发展态势。方法:筛选1995~2005年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库的身高、体重指标,进行指数运算及等级确定。结果:10年来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体重不足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与之相应正常体重与超体重呈现下降的趋势。一方面说明吉林省经济条件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体质得到加强;同时由于社会审美导向的影响对女大学生健康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理想体重减少,轻体重、营养不良增加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男女生对比,男生超体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快于女生,情况比较突出。结论:应该按照现代社会对健全人的要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特别应注重现代教育意识培养,包括体育意识、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的培养,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状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福州市大学生,运用线性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Amos7.0进行路径分析。结果积极、消极的应对方式,客观适应和主观适应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直接影响,解释了总变异的38.9%,积极、消极的应对方式通过客观适应和主观适应对心理健康症状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6和0.21,分别占总效应的59.3%和46.7%。结论引导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进食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食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以饮食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疾病,由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引起。进食障碍痊愈率低,痊愈时间长,复发率高,给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本文从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预防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不良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进食障碍的主要原因[1].以往研究多关注母女关系对个体进食障碍的作用[2].实际上,父亲以及父女关系也会对少女的进食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父女关系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饮食态度,对预防其不良饮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3].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及个体自身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日常生活教育,直接影响着少女的进食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 4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量表评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进行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与抑郁间关系及作用模式的分析。结果9.2%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55.1%的大学生存在抑郁情绪。标准化回归系数显示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受惩罚和客观支持为抑郁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其他事件、消极应对和健康适应问题为抑郁的危险因素。路径分析发现学习压力可直接导致抑郁,路径系数为0.195,人际关系仅通过间接途径作用于抑郁,路径系数为-0.005,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的缓解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244和-0.159。结论抑郁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在探讨抑郁的发生机制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
探讨女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进食障碍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预防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进食障碍问卷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山东省3所高校的1 93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32名女生达到进食障碍倾向标准,患病率为5.11%.四年级女生的患病率高于其他3个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3,1.58,P值均>0.05).超重组女大学生患病率高于正常组和偏瘦组(x2=7.15,P<0.01).完美主义能正向预测进食障碍(β=0.431,P<0.01),完美主义和体育锻炼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B=-0.106,P<0.01).当锻炼量较低时,完美主义对进食障碍的预测作用较大(B=0.53,t=5.93,P<0.01);锻炼量较高时,完美主义对进食障碍的影响减弱(B=0.32,t=2.37,P<0.05).结论 体育锻炼在完美主义影响进食障碍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孕前BMI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东莞市某医院产科产妇健康档案和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资料完整的初产妇产前BMI、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等资料,对不同孕前BMI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519名初产妇,平均年龄(25.66 ± 3.09)岁,产时孕周平均为(38.25 ± 1.06)周,孕次平均为(1.24 ± 0.54)次。汉族395人(占76.0%),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268人(占51.6%)。高BMI组初产妇和正常BMI及低BMI组初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民族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BMI组初产妇剖宫产分娩方式占66.3%,正常BMI及低BMI组初产妇为56.2%,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结局中高胰岛素血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程阻滞、产后出血比例高BMI组初产妇均高于正常BMI及低B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BMI组初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平均为(3 878.55 ± 577.02)g,正常BMI及低BMI组为(3 214.24 ± 351.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BMI组初产妇所娩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早产、巨大儿比例均高于正常BMI及低BMI组初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孕前高BMI会增加初产妇妊娠并发症、分娩期并发症及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产科医生及健康教育部门应密切关注孕妇体重及增重情况,避免增长过快过多,以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找出大学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保持大学生健康体重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高校大学生的2012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将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及相应的BMI与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采取SAS9.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变量x1(性别)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值为22.925 3(P0.05),其OR=0.710;变量x2(民族)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值为20.025 4(P0.05),其OR=0.696;变量x5(年级)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值为62.339 4(P0.05),其OR=1.512,所以变量x1、x2、x5对大学生的BMI有影响。而变量x3(年龄)、x4(系别)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检验的P0.05,对大学生的BMI无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变量x1、x2、x5对BMI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重正常组,体重正常组不同性别学生BMI秩和检验P0.05(男生21.10 kg/m2,女生20.73 kg/m2),体重正常组不同民族学生BMI秩和检验P0.05(汉族20.74 kg/m2,少数民族21.22 kg/m2),体重正常组不同年级学生BMI秩和检验P0.05(2010级20.50 kg/m2,2011级20.84 kg/m2,2012级20.92 kg/m2)。结论为保持大学生的健康体重,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其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同时加强高校食堂的营养学知识水平和建立科学的学生体质监控体系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城市中学生进食障碍的流行状况,为预防进食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中随机抽取14—18岁中学生3544名为研究对象,使用进食障碍问卷,收集中学生进食障碍的相关态度和行为并进行分析。结果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中学生有贪食倾向的比例分别为19.3%、23.7%、28.0%和31.8%;有内感受缺陷的比例分别为33.3%、33.0%、37.5%和40.8%;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比例分别为4.9%、4.4%、5.3%和5.5%;有成熟恐惧的比例分别为25.7%、25.3%、24.9%和28.5%。求瘦倾向、贪食、形体不满和内感受缺陷分量表得分及问卷总分均与年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随着年级的增加,城市中学生进食障碍相关态度和行为有更加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质指数(BMI)变化趋势,分析其超重和肥胖发病率,为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对北京市一所综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04年入学的全部大学生每年进行一次身高、体重的测量,共4次,分析体质指数变化趋势,计算超重和肥胖累积人年发病率。结果男生和女生在入学时BMI分别为22.7±4.2 kg/m2、20.9±3.5 kg/m2,2005年BMI水平最低,分别为22.2±4.3 kg/m2、20.3±3.3 kg/m2(P0.05),2007年BMI水平最高,分别为24.1±4.5 kg/m2、21.2±3.5 kg/m2,且均显著高于入学时水平(P0.05)。与入学时相比,男生在第四年时低体重率显著降低(P0.05),超重和肥胖率显著升高(P0.05);而女生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低体重率均显著升高(P0.05),正常体重者在第二年则显著减少(P0.05)。按照WHO判断标准和中国判断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累积人年发病率分别为8.87%和11.10%。结论该校大学生超重和肥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根据男生和女生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羌族与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四川某高校非体育专业81名羌族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的统一测试,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非体育专业汉族学生159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羌族大学生身体形态状态处于正常水平,但略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汉族大学生。羌族大学生的心功能指数低于同性别汉族大学生,呼吸机能指标羌族大学生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羌族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指标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优势,其中立定跳远优势最为明显。结论羌、汉大学生在体质上的差异在身体形态上无明显表现,在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指标上差异较明显,羌族大学生优于汉族大学生。羌族大学生可能在进行与爆发力相关的各类体育项目中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Sanlier N  Yabanci N  Alyakut O 《Appetite》2008,51(3):641-645
The preval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last 20 years, not on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urke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610 university students, 338 males and 272 females who are between 17 and 23 years old, in Ankara, the capital of Turkey, to determine eating disorders among the young. The data regarding the eating disorders and self-evaluation wer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EAT-40 test and the Body Cathexis Scale. The scores received from the eating attitudes test were low among the underweight (18.9+/-9.7) and higher among the overweight (21.6+/-15.9). Eating disorders risks are more prevalent among females compared to males (P<0.001). 17.2% of the underweight and 21.2% of the overweight are at higher risk of eating disorder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ating attitudes test scores and young people's body weight, BMI, mid-upper arm and waist circumferences, while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determined between the body cathexis scores and these variables.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educating young people about healthy nutrition and monitoring them through longitudinal research studies will be helpful to prevent eating disorders, which are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functional nature of binge eat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elf-report instrument called the Binge Eating Adjective Checklist. Participants were 405 adult females who presented to a specialized eating disorders clinic. A subset of participants with bulimia nervosa also completed additional psychometrics and treatment. Those participants who reported greater reductions in negative affective and somatic states during a binge episode were also more distressed on measures of perfectionism, self-esteem, ineffectiveness, and interceptive awareness. They were also less likely to achieve abstinence from bingeing and vomiting over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Thus, the instrument appears to offer a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binge eating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rapeutic outcome in bulimia nervosa.  相似文献   

18.
Limited research exist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coping, and binge eating. To address this pauci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se associations in a sample of 147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 at-risk population for binge eating. We hypothesized that emotional and avoidant coping would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tress and binge eating. Conversely, we expected that rational and detached coping would be negatively related to stress and binge eating. Furthermore, we expected these coping styles to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binge eating. As predicted, emotion-focused and avoidant coping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tress and binge eating. Additionally, emotion-focused coping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binge eating. However, 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tress, rational or detached coping, and binge eating.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negative reinforcement model of binge eating. Lastly, the importance of providing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for individuals with binge eating symptomology is discussed in light of our finding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杭州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现状,为制定大学生健康促进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三所高校理科、文科、医学等专业7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大学生每天吃早餐率为71.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为26.3%;56.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目前吸烟率为11.9%,饮酒率为19.4%,性行为发生率为9.3%.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在性别、年级、专业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吸烟、饮酒与性行为互为影响因素(P<0.01).结论 目前大学生不健康饮食、网络成瘾、缺乏锻炼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问题比较突出,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