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碱性pH值(8.0~11.0)条件下从大豆中提取油脂体(soybean oil body,SOB)所形成天然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在胃肠道中的消化特性,通过SOB的基本组成、粒径、Zeta电位和流变学等研究其稳定性,并利用脂肪酸释放量和微观结构探究其消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提取pH值的升高,SOB水分和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质含量不同程度增加,SOB粒径由(471.57±8.53)nm下降至(424.77±12.21)nm;此外,SOB氧化稳定性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氢过氧化值随着pH值的升高而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SOB乳液呈剪切稀化,所有样品的G’都大于G”,随着提取pH值的升高,可以显著提高SOB游离脂肪酸释放率(P<0.05)。本研究为高稳定性天然SOB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pH驱动法将姜黄素包埋在O/W乳液中,分别探究3种乳化剂:乳清分离蛋白(WPI)、酪蛋白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变性淀粉对姜黄素乳液的影响。方法:以山茶油为油相,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制备空白乳液,利用pH驱动法制得姜黄素乳液。考察3种姜黄素乳液的粒子特性和包封率;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姜黄素乳液粒子特性和外观变化,并通过体外消化试验考察姜黄素的生物可接受率及胃、肠道稳定性。结果:OSA变性淀粉稳定乳液具有较大的平均粒径[(327.8 ± 9.2) nm]和包封率[(81.7 ± 1.5)%],在pH 4~7范围具有良好的pH值稳定性。3种姜黄素乳液的胃、肠道稳定性无显著差异,其中OSA变性淀粉和WPI稳定乳液生物可接受率较高,分别为(43.4 ± 1.4)%,(47.1 ± 4.7)%。结论:3种乳化剂均能达到稳定乳液的效果,采用pH驱动法可将姜黄素包埋在乳液中,为设计生物活性物质载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探究pH值偏移处理对油莎豆蛋白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表面疏水性、溶解度、浊度及粒径的变化进一步探究pH值偏移处理对油莎豆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H值升高,油莎豆蛋白二级结构中β-折叠相对含量降低,α-螺旋相对含量显著增加,β-转角和无规卷曲相对含量也略有增加。蛋白平均粒径在碱性条件下随pH值升高而减小,蛋白粒度分布逐渐从双峰分布转变为单峰分布,表明蛋白质可以更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体系中。通过荧光光谱与紫外光谱分析可知pH值偏移处理使蛋白分子构象发生了改变,在碱性条件下蛋白分子内部多肽链部分展开,疏水基团暴露,蛋白结构变得更加舒展。随pH值升高,蛋白浊度显著降低,说明蛋白粒子更加分散。蛋白表面疏水性及乳化性质随pH值升高先降低后增加,说明碱性条件下pH值升高,蛋白结构展开,包裹在蛋白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出来,表面活性增强,乳化性升高。研究结果说明pH值偏移处理能够导致油莎豆蛋白结构改变,同时引起其乳化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pH值,温度对叶酸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叶酸在不同PH、温度条件下的保存率,结果表明当PH为7,温度≤90℃,2.5h后,其保存率为100%。  相似文献   

5.
以中链甘油三酯为油相,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出含不同油相浓度的姜黄素纳米乳液,于4、25和55℃条件下贮藏30 d,研究不同油相浓度对姜黄素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相浓度较低(5%、10%)时,姜黄素纳米乳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姜黄素保留率分别达到48.50%和48.99%,粒径增加了0.79%和15.78%;且4℃贮藏时,其理化稳定性表现最好,30 d后姜黄素损失率仅为14.98%。   相似文献   

6.
按照红葡萄酒的生产工艺调酸→冷冻过滤→冷稳定检测,选择赤霞珠品种红葡萄酒,在每个工艺环节的前后测定pH、总酸和电导率差,找出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发现:pH值、总酸经过下胶澄清后都降低,说明pH值与总酸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调酸量大的红葡萄酒冷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7.
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PPI)较差的凝胶性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该文探究不同pH 值(10、11、12)对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诱导和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o-δ-lactone,GDL)酸诱导豌豆分离蛋白凝胶(TG 凝胶和GDL 凝胶)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H 值偏移可显著改善TG 凝胶的性质,特别是pH12 偏移改性后TG 凝胶的持水性可达到最大值(92.13±2.40)%,硬度可达到最大值(413.82±4.90)g;游离巯基和非网络蛋白含量分别显著降低至(2.60±0.04)μmol/g 和(6.00±0.40)%。TG 添加量大于50 U/g 时对凝胶的持水性和非网络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相反,pH 值偏移对GDL 凝胶的持水性和硬度无明显的改善作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的增加以及微观结构中孔径小、表面均匀致密的凝胶网络均表明pH 值偏移可以显著改善TG 凝胶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何胜华  邓乾春 《食品科学》2021,42(13):34-42
为了解大豆和油菜籽油体所形成的天然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在胃肠道中的消化特性,本研究分析了从大豆和油菜籽中所提取植物油体的基本组成;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旋转流变仪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大豆和油菜籽油体形成的天然乳液进行了粒径分析、黏度分析和微观结构观察;此外,考察两种油体天然乳液在环境应力(pH值、离子浓度和热处理)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蛋白和粒径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油体蛋白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油菜籽油体(P<0.05),而大豆油体脂质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油菜籽油体(P<0.05)。两种油体所形成天然乳液的粒径都随着油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大豆油体所形成天然乳液的粒径明显低于油菜籽油体所形成天然乳液。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的两种油体微观结构也表明大豆油体所形成的天然乳液粒径小于油菜籽油体所形成的天然乳液,其中大豆油体天然乳液液滴界面覆盖了大量的油体蛋白。大豆油体乳液的黏度高于油菜籽油体乳液。大豆油体乳液在pH 4.0和NaCl浓度分别为100、200 mmol/L时粒径较大,表现不稳定,而油菜籽油体乳液受NaCl浓度的影响较小。大豆油体乳液在85 ℃处理前15 min比较稳定,而油菜籽油体乳液对温度比较敏感。大豆油体乳液在180 min胃消化过程中,乳液的蛋白在前30 min分解较快,然后逐渐趋于平缓,而油菜籽油体乳液在整个胃消化过程中蛋白逐渐被分解。两种油体乳液经胃消化180 min后粒径都明显大于起始乳液粒径,而大豆油体乳液经小肠消化180 min后,其粒径较胃消化过程中明显减小,而油菜籽油体乳液粒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姜黄素(Cur)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实验利用茶油乳液对Cur进行包埋,并对乳液的粒径、流变特性及贮藏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吐温80:无水乙醇=2∶1、茶油:表面活性剂=1∶4时,负载Cur(0.1wt%、0.13wt%、0.17wt%)的茶油乳液最稳定,平均粒度分别为(504.5±12....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开发核桃蛋白和果胶之间的新型复合物,作为姜黄素的递送系统.将姜黄素成功包封在由果胶-核桃蛋白组成的复合物乳液中.贮存14d后,包封姜黄素的果胶-核桃蛋白复合物乳液粒径(D4.3)略有增加,并未发生相分离.在环境压力下,包封姜黄素的核桃清蛋白复合物乳液对NaC1处理(高达300 mmol/L)和热处理(高达90℃...  相似文献   

11.
12.
报道了一种鱼油乳液的制取工艺 ,采用混合乳化剂和乳粉可制得乳化稳定性较好的鱼油乳液 .考察了β CD和茶多酚对抑制鱼油腥味及提高鱼油乳化液氧化稳定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大豆油脂体乳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表面张力测量、动态激光散射、圆二色光谱、共聚焦等技术研究大豆油脂体在不同温度(30、50、70 、90 ℃)条件下乳液的物理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及油脂体表面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考察了温度对乳液界面张力、界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降低了大豆油脂体乳液表面电荷和界面张力,改变了界面强度;油脂体表面蛋白的二级结构α-螺旋含量从(17.71±0.01)%下降到(15.3±0.03)%,无规卷曲含量从(29.96±0.01)%下降到(27.3±0.06)%,β-转角含量从(22.34±0.05)%下降到(21.2±0.03)%,β-折叠含量从(29.89±0.06)%增加到(36.1±0.02)%,热处理改变了维持油脂体表面蛋白二级结构的作用力,影响二级结构含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界面特性;4 个温度热处理没有明显促进油体的絮凝;30 ℃和50 ℃热处理的乳液,油脂氧化的氢过氧化物相对较少,表明热处理改变了大豆油脂体乳液的界面特性,进而影响油脂体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茶素、白藜芦醇和没食子酸3种天然酚类物质对大豆油脂体理化稳定性及其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可显著降低油脂体平均粒径(P<0.05),而没食子酸对油脂体平均粒径影响较小;浓度为30 μmol/L的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可以使油脂体的平均粒径由未添加时的(15.29±0.28)μm分别下降至(0...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为原料,比较缓冲溶液法、水相法和酶法3种提取方法对大豆油脂体提取率、组成、脂肪酸组成、磷脂、生育酚、ζ-电势和粒径的影响,以及对大豆油脂体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酶法提取大豆油脂体的提取率(19.74±0.14)%显著高于缓冲溶液法(12.76±0.14)%和水相法(6.67±0.32)%的提取率(P<0...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提法辅助去离子水洗涤或碱液洗涤,从大豆中分别提取得到富含外源蛋白的粗油脂体(crude oil bodies,COB)和几乎不含外源蛋白的纯油脂体(purified oil bodies,POB),考察不同环境因素(pH值、Na+浓度和热处理温度)对COB和POB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油脂体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大豆POB中蛋白主要成分为油体蛋白,而COB中除油体蛋白外还含有大量外源蛋白,主要包括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相比于POB(平均粒径(475.06±4.49)nm和Zeta电位(-14.00±1.86)mV),外源蛋白的存在导致COB具有较高的平均粒径((552.93±9.40)nm)和较低的Zeta电位((-35.03±0.60)mV)。大豆COB中蛋白等电点在pH 4.5左右,此pH值也接近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等电点,而大豆POB中蛋白等电点位于pH 5.5左右。在不同pH值和Na+浓度下,大豆POB较COB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可能是由于大豆COB中外源蛋白的存在使其更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静电和疏水作用的改变,从而降低其稳定性,而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大豆COB和POB稳定性影响不大。此外,大豆COB和POB均具有剪切稀化特性,但COB的黏度高于POB,这进一步证明了外源蛋白的存在对大豆油脂体加工性能的影响,为不同油脂体的产品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大豆酱油渣及低温豆粕中提取了可溶性膳食纤维(Soybean soluble dietary fiber,SSDF),并以Zeta电位绝对值、平均粒径、过氧化值(POV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值)以及游离脂肪酸(FFA)释放率等为特征参数探究了SSDF对大豆油脂体(soybean oil body,SOB)乳液的理化稳定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SSDF可有效降低SOB乳液体系的Zeta电位、平均粒径、POV值、TBARS值,显著改善SOB乳液的理化稳定性;此外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表明,SSDF可显著降降低SOB乳液的FFA释放率,有效延缓SOB中的脂质在胃肠道内的消化进程。本研究可为酱油渣、豆粕等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为提高SOB的加工适性以及开发新型含SOB及SSDF的低脂保健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核桃油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第一相乳化剂含量、第一相质量分数、亲油亲水乳化剂质量比、体系乳化剂的含量等因素对核桃油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乳化工艺。结果表明,第一相质量分数55%,亲油亲水乳化剂质量比7:1,乳化剂含量11%,第一相核桃油含量66%,体系稳定性最好,相对体积分数达到92.5%。同时,核桃油过氧化值的测量表明,核桃油在多重乳状液中的氧化稳定性较好,并与乳状液体系本身的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