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0例疑诊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集双下肢动脉CTA,之后以常规混合迭代算法重建获得常规重建图像(A组),以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而获得CE-Boost图(B组)。对比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下肢动脉不同位置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 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3,4)]高于A组[3(2,3),Z=-4.880,P<0.001]。B组下肢动脉不同位置CT值、SNR及CNR均高于A组(P均<0.001),图像噪声均低于A组(P均<0.001)。结论 采用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可提高下肢动脉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与DSA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小肠GIST患者的MSCT资料及其中6例患者的DSA特征。结果MSCT表现:19例中,病灶位于空肠16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单发17例,多发2例。6例低危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5例中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不均。8例高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与周围组织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多发病灶2例,单发6例;4例瘤内可见多发不规则低密度,2例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1例可见点状钙化。低、中、高危险度GIST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DSA表现:6例病灶内均可见异常血管及肿瘤染色,其中4例肠系膜上动脉1条分支增粗,远段血管分支增多、紊乱,2例肠系膜上动脉2条或3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见球形包绕征。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可为小肠GIST危险程度的预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DSA可精确定位、定量肿瘤供血动脉,客观显示肿瘤的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4.
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256排CT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心率≤70次/分),高心率组38例(心率70次/分),心律不齐组83例(5个心动周期内的心率变化10次/分)。常规重建相位为75%或45%;以多时相重建中运动伪影最小者为最优相位。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评估影响图像质量评分的因素。结果 105例(105/208,50.48%)最优相位与常规相位不同。最优相位图像中,3组图像质量评分、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心脏相位和伪影类型是图像质量评分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在不限制心率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冠状动脉CTA中,高心率或心律不齐并非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不同扫描方向对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变头颈联合CTA成像的扫描方向避免较重的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及锁骨下静脉注射伪影,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诊断图像。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100例),分别进行头向足方向及足向头方向扫描,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升主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CT值及对比剂注射侧锁骨下静脉CT值和升主动脉中心部噪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40,P〈0.001)。②两组基底动脉、颈总动脉、升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两组注射侧锁骨下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91,P〈0.001)。④两组升主动脉中心部噪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1,P〈0.05)。结论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头向足方向扫描可以有效避免较重的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及注射侧锁骨下静脉残留对比剂的伪影,同时能够得到强化均匀的高质量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最佳重建相位窗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对原始数据进行R-R间期75%及10%~90%(间隔10%)多个时相重建,按心率≤65 bpm和>65 bpm分为2组,图像质量分为3级.结果第1组图像质量为Ⅰ级的冠脉比率 (82.2%)显著高于第2组 (47.4%),Ⅲ级者则相反 (5.3%和22.4%).两组中图像质量为Ⅲ级的冠脉共计45支,占总数的12.5%.LAD、LCx和RCA在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居多,随心率增加,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减少(第1、2组分别为92.3%和61.4%).15支冠状动脉在不同相位窗重建互相弥补.结论对于大多数心率≤65 bpm者,各支冠状动脉能同时在75%相位窗最佳显示;最佳重建相位窗和互补相位窗的选择可提高冠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并接受VCTDSA检查的57例患者资料,其中47例经3DDSA和/或手术证实,比较VCTDSA与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二者图像后处理时间。结果57例患者分别采用VCTDSA与同步MMBE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和/或3DDSA结果证实,47例患者共检出53个动脉瘤;VCTDSA对于IA的检出率为96.23%(51/53),高于MMBE(46/53,86.79%);VCTDSA对于颈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4.12%(32/34),高于MMBE(27/34,79.41%)。VCTDSA对于3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86.67%(13/15),高于MMBE(10/15,66.67%)。VCTDSA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3.87±0.73)min,同步MMBE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4.05±0.79)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TDSA是一种方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图像真实、可靠,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诊断优于同步MMBE。  相似文献   

8.
目的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比较,探讨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算法大螺距肺动脉双源CT(DSCT)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临床怀疑肺栓塞的69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肺动脉CT扫描,分别采用SAFIRE和FBP算法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种重建算法的肺动脉CT图像质量、噪声、SNR和CNR。结果 SAFIRE算法图像的肺动脉CT图像质量显著优于FBP算法[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28±0.36)分和(1.99±0.56)分,P<0.001];SAFIRE算法的噪声显著低于FBP算法[分别为(14.60±2.11)HU和(18.52±2.65)HU,P<0.001];SAFIRE算法的SNR和CNR显著高于FBP算法(SNR分别为26.57±4.99和20.23±3.94,P<0.001;CNR分别为23.41±4.58和17.77±3.62,P<0.00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肺动脉DSCT成像时,与FBP算法相比,SAFIRE算法的肺动脉CT图像噪声更低,图像质量更高,显示肺动脉细小分支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示踪减影透视(TSF)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并测量瘤颈及瘤体的直径;术中应用TSF技术。结果 11例患者(共11个动脉瘤)介入栓塞均获得成功,共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39枚,包括1枚3-D标准成篮填充弹簧圈,3枚3-D软成篮填充弹簧圈及35枚柔软型填充弹簧圈。结论对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术中应用TSF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脑减影CT灌注成像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减影CT灌注成像(sCTP)技术及其初步应用。方法选取11例有脑CTP源影像的患者,其中脑梗死10例、脑瘤1例,在AW4.2工作站利用减影软件先行减影处理,再以Perfusion3软件对减影图像数据和源影像数据分别作灌注成像分析,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数值并生成其色阶图,进行组间、区间比较与分析。结果①脑sCTP技术成功率为100%,均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BF、BV、MTT或PS色阶图及其数值,其后处理时间约需1~2.5h;②sCTP提供的BF、BV、MTT、PS色阶图与CTP的类似,均准确揭示了病变及微循环血液动力学情况;③与CTP类似,脑sCTP提供的BF、BV、MTT、PS数值病变与毗邻及对侧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脑sCTP技术可行,是减影技术结合灌注成像技术的产物,可作为脑卒中、脑肿瘤功能成像诊断的补充和可选择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估多支肾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0例患者腹部MSCTA资料,根据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观察多支肾动脉数目、起源、走行、入肾位置及其分型。结果460例中,多支肾动脉发生率为30.65%(141/460),左肾、右肾发生率分别为21.08%(97/460)、17.83%(82/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表现,多支肾动脉Ⅰ型(副肾动脉型)119例(119/460,25.86%),Ⅱ型(多支相仿型)22例(22/460,4.78%),男、女性间多支肾动脉发生率及其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SCTA可准确评估多支肾动脉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不同屏气方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对A组于深吸气末屏气、B组于平静呼吸下屏气、C组于深呼气末屏气下行CCTA检查;记录扫描前平静呼吸时心率(基础心率)、扫描时屏气心率及容积扫描长度,比较各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147例顺利完成检查,3例C组患者因图像模糊、无法评价而被排除。3组患者扫描时屏气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心率(P均<0.01)。B、C组容积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共评估698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78个,3分20个;B组共评估69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82个,3分14个;C组共评估65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15个,3分41个;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平静呼吸屏气下行C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容积扫描长度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能谱单能量图像对提高脑血管CTA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脑血管能谱CTA检查的患者,获得5组单能量图像(50、70、90、110、130keV)、1组质量控制(QC)图像。分别测定6组图像的噪声、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6组图像的CNR及噪声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6组中,70keV组与90keV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组图像CNR、图像质量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0keV单能量图CNR、图像质量评分均最高,70keV单能量图、QC图及90、110、130keV单能量图的CNR、图像评分均依次递减。结论能谱CT 50keV单能量图像能显著提高脑血管CTA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是临床诊断肺栓塞(PE)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伪影,其中短暂性对比剂中断(TIC)对诊断PE影响较大。本文围绕TIC的CT表现、发生机制及解决方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肺动脉造影定量参数评估中心肺栓塞患者右心功能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中心肺栓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5例(死亡组)、存活165例(存活组);对比2组患者CT肺动脉造影定量参数及右心功能。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CT肺动脉阻塞指数及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SAMD)、RVSAMD/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SAMD)、肺动脉直径均增加(P均0.001),2组LVSA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肺动脉阻塞指数、RVSAMD、RVSAMD/LVSAMD和肺动脉直径增加是中心肺栓塞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T肺动脉阻塞指数、RVSAMD/LVSAMD、肺动脉直径与RVSAMD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CT肺动脉造影定量参数对预测中心肺栓塞患者右心功能和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CTAN软件建立小鼠肺纤维化(PF)CT影像自动分析方法并观察其自动分析效果。方法 将15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博莱霉素组(A组)、博莱霉素+尼达尼布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5只。于建模第1、5、8、11及15天对A、B组采用腹腔注射博莱霉素构建PF模型,对C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第25、28、31及34天对B组腹腔注射尼达尼布以抑制PF。于第41天对所有小鼠行胸部CT扫描,并将图像导入CTAN软件,通过编辑和优化程序建立自动分析方法,提取肺CT影像区域,构建3D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之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肺部胶原沉积,评价PF Ashcroft评分,并检测肺羟脯氨酸含量,分析PF CT影像自动分析结果与Ashcroft评分及肺羟脯氨酸含量的一致性。结果 A组肺组织区域体积与肺区域体积比及肺区域CT值均高于C组(t=14.06、10.32,P均<0.01)和B组(t=11.22、8.29,P均<0.01);其肺羟脯氨酸含量和Ashcroft评分亦均高于C组(t=11.92、23.39,P均<0.01)和B组(t=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CT动态血管成像的4D-CTA对术前评估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对34例颅内脑膜瘤患者行颅脑CT动态容积扫描。分别对图像进行3D-CTA、4D-CTA相关后处理,对比3D-CTA、4D-CTA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供血动脉以及肿瘤与颅骨、过路动脉、周围静脉系统关系的差异。结果 3D-CTA、4D-CTA显示肿瘤大小及肿瘤供血动脉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CTA显示70.59%(24/34)有明确引流静脉,低于4D-CTA所示94.12%(32/34,P0.05)。3D-CTA、4D-CTA显示肿瘤与颅骨关系的准确率分别为91.18%(31/34)和97.06%(33/34),肿瘤与过路动脉关系的准确率分别为87.50%(21/24)、95.83%(23/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动态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脑膜瘤大小、供血动脉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术前评估脑膜瘤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