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海林市海南灌溉试验站积极推广田间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不仅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在节水的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谓"水稻节水,八方受益"。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试验概况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简称控灌,是指稻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体积饱和含水量,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体积饱和含水量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永信示范区水稻控制灌溉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水利技术措施进行试验观测,得出石头河灌区土壤饱和含量、水稻各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控制下限的含水量及稻田土壤表现等数据,说明控制灌溉技术具有抗倒伏、增产、节水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2004年以来,全省推广控灌(系指水稻控制土壤水分灌溉)。1996年引进“控灌”消化吸收试验至今,就黑龙江省近年来水稻栽培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很难全程推广“控灌”。因为在没有改变栽培与耕作方式的情况下,一些生产用水还应以水层管理(如泡田、整地、除草、施肥、防寒、保温等为主),只能阶段性进行控制土壤水分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可简称为“间控”。进行“问控”节水灌溉,灌溉上限以10—20mm水层为标准,下限以10~20kPa(土壤吸水力)为标准。上限以保证灌溉后土壤能饱和,且使耗水多或需水高峰时,保证灌溉周期约5天左右,而不歪太短和难以操作。下限是满足水稻各生育期最低土壤水分限制,不仅可达到节水目的,而且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这两个标准可以分别用水尺和测水笔现场测视,结合感官标准(视田面陷脚和干裂程度)进行灌溉控制。改变以推广土壤水分相对饱和含水量标准控制,可减少很多实际麻烦与不便。采用相对饱和含水量(60名-100名),需要做很多前期土壤与土壤水分动态测定工作(土壤容重.土壤体积或蕾量含水量等)。  相似文献   

4.
八五七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水稻返青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节水灌溉方式,可归纳为3种,即浅晒灌溉(浅灌);浅湿与浅湿干灌溉(薄露、间歇);湿或干湿交替法(湿润、控灌或称半干旱栽培法)。控制标准有两部分,即水层深度标准和土壤水分标准。水层深度标准:灌〉50毫米为深灌;灌30—50毫米为浅灌;土壤水分标准采取相对饱和含水量和土壤吸水力(负压),相对饱和含水量一般取60%-100%;土壤吸水力一般取0-35kPa。土壤水分标准还可与感官判断(经验)结合确定。  相似文献   

6.
浅析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mm)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含水率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基础上,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南京河海大学和山东省济宁市水利局联合研究的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新技术——水稻控制灌溉,于1990年9月通过鉴定。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即根据水稻生长期内各个时期需水量进行灌水。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他们找到了水稻控制灌溉的需水规律是:水稻插秧返青期内,水层控在5~25毫米之间;返青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上限控制在饱和  相似文献   

8.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mm)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发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齐齐哈尔管理局查哈阳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结果显示,合理的土壤水分控制,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迄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水稻田,仍延用几千年以来的淹灌形式。随着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及时水稻高产优质的需水规律认识的深化,近半个世纪以来间歇灌溉、湿润灌溉、水平畦灌及控制灌溉等灌溉形式逐渐发展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除泡田返青时期外,其它生育阶段田面均不建立水层,以土壤含水量为水分控制指标。其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占饱和含水率的百分比(不同生育阶段有所不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对如何使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具体施灌技术(或曰技巧)并不清楚,普遍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有的实行畦浸润灌,也有人设想用沟浸润灌,本文仅谈水稻格田土壤水分湿灌技术问题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国内最新研究表明 ,虽然自古水稻是水生作物 ,但是可以改变其水生态 ,为旱生态环境栽培 ,即采取控制土壤水分灌溉 ,简称“控灌”。同样可以达到优质高产并节约大量水资源。全国各地均已大力试验推广。我省结合国家“九五”科技攻关 ,已进行了四年的适应性实验。不仅获得成功 ,而且取得部分技术新进展。水稻控灌技术指标根据水稻生育阶段分别采取轻控、中控、重控。轻控是灌溉控制为 80 %~ 10 0 %土壤饱和含水量 ;中控为 70 %~ 10 0 %土壤饱和含水量 ;重控为 6 0 %~10 0 %土壤饱和含水量。一般返青、分蘖、孕穗开花期为轻控 ,其中返青期以…  相似文献   

11.
推广水稻“控灌”节水灌溉,是从改变水稻生态环境入手,改水层灌溉为控制土壤水分灌溉。减少水面蒸发和渗漏,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并保证水稻增产、增效的目的,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对比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的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其产量水平相近外,节水幅度、水的生产效率均明显高于浅湿灌溉和常规灌溉处理。通过连续两年的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不同频率水文年型中比较适宜寒地水稻的节水、低耗、高效的灌溉新技术,对于提水灌溉的水稻作用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1引进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广泛开展了水稻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地通过研究都提出了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制度,如浅湿洒灌溉、薄露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控制灌溉等.归纳起来,这些节水灌溉技术的共同点都是改变以往田间维持一定水层的传统灌溉模式,而是在某些生育期使田间保持很浅的水层,在另一些生育期田间完全无水层,只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饱和含水量的60%~9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些节水灌溉制度可节水30%~50%,节水效果非常显著.同时,还有一定的增…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型控灌中蓄稻田水分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灌中蓄是在控制灌溉(排水)技术和蓄雨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南方地区稻植期雨量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灌溉制度。本文从不同年型稻田各水分要素在田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入手,通过比较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溉模式下有效降雨量、灌溉用水量、水稻需水量、田间耗水量、稻田排水量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年型水稻生育期田间水分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对水稻不同年型田间灌溉以及对降雨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水稻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排模式下水稻需水量之间的差异,探索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差异的根源,阐明控灌中蓄生态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机理,旨在为节水灌溉技术下土壤水分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黑龙江省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已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实践,控制灌溉技术使水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更趋合理有效,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合理的土壤水分调节与控制,不仅减少了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大幅度地节约了水量,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部株型无效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适时适量的灌溉供水,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因此,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从插秧到返青期田面保持薄水层(5~30mm),返青后各生育期不再建立水层,水稻不同生育期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标准来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从而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发挥水稻的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达到节水增产的灌溉新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高效、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等优点。 操作要点:在返青期前采取田面花达水5—30mm,返青期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每当田面水层到达下限时,开始灌溉补水,灌到上限时,停  相似文献   

17.
《水利天地》2011,(6):34-37
1、什么叫控制灌溉?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长时间保留水层,而是通过观测稻田土壤含水量多少判断灌溉与否的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控制灌溉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畴。  相似文献   

18.
水稻薄露灌溉节水增产效果及原因浅析奕永庆,陈吉锋(余姚市水利局,余姚市泗门镇水利站)引言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是我省王桂廷工程师经4年对比筛选和10年示范推广而形成的科学灌水方法:除返青期遇低温或高温灌深水外,每次灌水深度不超过2cm,只要土壤水分饱和即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土壤水分和土壤水吸力的内在关系,用测定土壤水吸力方法,进行水稻控制土壤水分灌溉;这种方法简便,仪器便宜,工作稳定,易于群众掌握,利于推广;我国已生产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测水笔,已在近几年水稻控制节水灌溉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其产量水平相近外,节水幅度、水的生产效率均明显高于浅湿灌溉和淹水灌溉处理。通过连续4年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不同频率水文年型中比适宜寒地稻作的节水、低耗、高效的灌溉新技术,对于提水灌溉的稻作区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